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生於1959:出生趕上自然災害,高考讓他們與國運相連

博客文章

生於1959:出生趕上自然災害,高考讓他們與國運相連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生於1959:出生趕上自然災害,高考讓他們與國運相連

2019年09月18日 18:16 最後更新:11:30

他們,生於1959年。他們是艱難的一代人,一出生就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在童年便經歷了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他們也是幸運的一代人,18歲可以上大學時,正好恢復高考,一些人抓住機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們更是奮鬥的一代人,用汗水改變著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航向。

1977年12月11日,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考生精神抖擻邁入考場。

1977年12月11日,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考生精神抖擻邁入考場。

人生的一次換乘

更多相片
1977年12月11日,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考生精神抖擻邁入考場。

他們,生於1959年。他們是艱難的一代人,一出生就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在童年便經歷了物質生活的極度匱乏;他們也是幸運的一代人,18歲可以上大學時,正好恢復高考,一些人抓住機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他們更是奮鬥的一代人,用汗水改變著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航向。

王學東在會議上發言

人生的一次換乘

廖群在南寧《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作大會發言

談及那場改變千萬人命運的考試,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廖群又依稀看到了當年的情景:

陳保善在田間檢查甘蔗新品種的長勢

作為一位教書人,廖群先後獲得第一屆山東大學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第一批「柯利德獎教金」、山東大學教學能手……有學生稱讚:“聽廖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

鍾小寧(左)在與同事分析患者病情

1999年,陳保善舉家回國。近年來,他在研究領域不斷探索,帶領團隊研究出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很大一部分已應用到生產實踐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於我而言,1977年的高考彷彿是人生的一次換乘。」回憶往昔,今年剛滿60歲、從山東省濟南市教育局總督學的崗位上光榮退休的王學東感慨良多。

1977年的王學東18歲,當年12月,他與全國各地570餘萬名年齡參差不齊的考生,在他們人生試卷上勾畫著自己的答案。時隔半年的1978年7月,全國又有610萬考生走入高考考場。沉澱了10多年的知識青年組成的1180萬高考大軍,創造了世界高考史上考生人數之最。

王學東在會議上發言

王學東在會議上發言

談及那場改變千萬人命運的考試,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廖群又依稀看到了當年的情景:

「記得那是1977年的晚秋時節,突然有一天,知青點的其他知青一走而光。因為傳來了恢復高考的消息,大家都回家複習了。」

在父親的鼓勵下,白天,廖群跟著老鄉們一起下地勞動,晚上,她挑燈複習。周圍人都不知道她要參考高考。1977年12月,三天的考期,廖群每天都蹬著自行車趕二三十里路,到公社參加考試。直至錄取通知書姍姍來遲,她才確信自己被山東大學中文系錄取。

參加高考前的王學東,則是一名年輕的學徒工。1976年與王學東同期進廠的有600多人,其中有300多人和他共同參加了1977年的高考,最終考上大學的只有8人,王學東便是其中之一。次年2月,他如期到山東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報到。

1977、1978兩屆考生是等待了10多年之久的知識青年,反映了那個時代所塑造的特殊群體。在考生年齡上,有相差一代的;在構成上,以上山下鄉和返城的知識青年居多。而當北京響起了恢復高考制度的春雷時,他們從高粱地、稻田和橡膠林里掙脫出來,抓住了命運轉機的偉大時刻。

描畫今日中國面貌

高考的恢復,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量智力資源,也讓一代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交相輝映。

從本科到碩士研究生,一再苦讀、成績優異的廖群最終得以留校任教。「或許要當一輩子農民的我,成了一名講授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的大學老師。」廖群說。

廖群在南寧《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作大會發言

廖群在南寧《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作大會發言

作為一位教書人,廖群先後獲得第一屆山東大學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一等獎、第一批「柯利德獎教金」、山東大學教學能手……有學生稱讚:“聽廖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

作為一位研究者,她參與撰寫的《中國審美文化史》,被評為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她主持的先秦兩漢「文學考古」與先秦“說體”研究項目成果,兩次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同樣生於1959年,廣西首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廣西大學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保善說:「因為高考,讓我有機會師從國內知名植物病理、植物病毒和細菌專家范懷忠教授,而他的教學、研究理念影響了我的一生。」

1985年,陳保善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先後到澳大利亞和美國深造。在美國學習和工作期間,他在低毒病毒的分子生物學、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分子機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等領域的研究走在國際前列,先後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發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論文,並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真菌病毒的轉染系統。

陳保善在田間檢查甘蔗新品種的長勢

陳保善在田間檢查甘蔗新品種的長勢

1999年,陳保善舉家回國。近年來,他在研究領域不斷探索,帶領團隊研究出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很大一部分已應用到生產實踐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今年同樣60歲的鐘小寧參加了兩次高考,終於在19歲那年成功考取原廣西醫學院(現為廣西醫科大學),從此與醫學結緣。

如今,鍾小寧是廣西醫科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也是廣西醫科大學一附院呼吸內科主任。每天早晨,他都會準時出現在醫院病房,詢問病人的病情、與同科室的醫務人員交流。30多年來,鍾小寧帶領學生和科研團隊一直致力於呼吸內科疾病的臨床、教學研究,成績斐然。

鍾小寧(左)在與同事分析患者病情

鍾小寧(左)在與同事分析患者病情

走出大學的王學東走進了中學校園,許多學生跟著他學排球。1990年,在土耳其舉行的世界中學生排球錦標賽上,中國男隊奪得冠軍,多位冠軍隊成員,都曾在王學東指導下打球。王學東還在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等多次大型體育賽事中,圓滿完成了大型活動組織排練及競賽組織工作……

考上大學的他們,打開了人生的另一扇門;時光流轉40餘年,這一代人跟國家一起共命運同呼吸,不斷推動著時代前進的步伐,整個祖國大地,煥發著生機和活力。

奮鬥改變人生

回望高考,每個參加過的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而對於1959年生人、今年剛好60歲的這一代人來說,高考驗證了奮鬥的價值。

「高考改變了我的命運,讓我有機會為國家、為農業發展貢獻出我的力量。如今國家富強了,教育水平提高了,廣大學子更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環境和機會,多學本領,充實自己。」

陳保善說,希望更多年輕人能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知識和實際行動報效國家、服務人民。

「以前讀書的時候,受制於客觀條件,查詢文獻、學習外界新知識比較困難。如今有了互聯網,隨時可以看到業內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發展方向,這對我們的研究大有裨益。」鍾小寧說,有這麼好的條件,一定不能停止學習,年輕人更應該充分利用好現有的條件和資源,多學本領,為國家和人類做貢獻。

人生來到了60歲,即將迎來又一次換乘。在王學東看來,國家與個人的命運始終緊密相連。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擁有一技之長的人,總會有屬於他的舞台,總會活出精彩的人生」。

每年,送一屆學生走、迎一屆學生來,十八九歲的新同學,彷彿當年的自己。廖群說,年輕人要相信,只要辛勤耕耘,終會有所收穫,切莫計較一時的得與失。「要以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態度,踏踏實實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神州快訊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荒唐!多人被拘

2022年03月26日 19:54 最後更新:11:10

最近,社會上發生了一些

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

起初一看,啼笑皆非

實際卻造成了很大的隱患

近期我國疫情在多地散發

防控形勢複雜嚴峻

在全國人民積極抗疫時

卻出現了這些違法違規行為

3月,公安部舉行新聞發佈會

指出依法嚴厲嚴懲

隱瞞行程

擾亂診療秩序

編造散發虛假疫情信息

拒絕隔離治療等違法行為

嚴查網上制假售假

涉嫌非法入境輸入疫情

嚴打擾亂醫療秩序、防疫秩序、社會秩序等

各類涉疫違法犯罪行為

在防控疫情的關鍵時期

請大家遵守疫情防控的規定

不能心存僥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