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九一八事變— 绥靖政策的歷史教訓

博客文章

九一八事變— 绥靖政策的歷史教訓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九一八事變— 绥靖政策的歷史教訓

2019年09月18日 18:43 最後更新:19:33

在九一八事變的88周年,一定要講講,在日本展開對中國侵略戰爭的開端,當中有甚麼深刻教訓。

傳統的説法是中國在第二次大戰經歷8年抗戰,由1937年的蘆溝橋事變開始,其實追源溯始,早在1931年就開始了。當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自行炸毀瀋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並誣陷是中國軍隊所為,隨即以此為借口炮轟北大營,進攻瀋陽城,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就此爆發,中國的抗戰時代亦由此展開。

4個月之後,到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後來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一個殖民地,找了當時的中國末代皇帝傅儀來做皇帝,改國號叫「滿洲國」,在東北搞出一個傀儡政權,為全面入侵中國做準備。所以「九一八事變」,就是日本侵華,以至啟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日本對中國東北垂涎已久,將侵佔東北視為併吞中國稱霸亞洲的一個首要目標,早在1927年的夏天,日本的田中內閣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拋出著名的「田中奏摺」,露骨地說中國東北對日本的生存存有重大的利害關係,公然宣稱「如欲征服中國,必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就必先征服中國」,訂出侵華策略。問題是日本那樣公然想侵佔中國,意圖稱霸東亞甚至征服世界,以她這樣一個小小的島國,為何無人制止呢?其中一個關鍵,就是所謂绥靖(音衰靜)政策的心態,我會一步一步講出能夠抵抗日軍侵華不同力量當時的態度。

第一. 張學良領導的東北軍。張學良的爸爸張作霖被日本害死,他對日本人恨之入骨,當時他在東北帶領20萬大軍,而日本關東軍在前線的只有兩萬多人,當然日本的國力當時已經進入如日中天的境界,但如果將張學良率領東北軍同日本的關東軍一戰,未嘗無機會阻止日軍入侵,甚至打亂日本整個侵華大計。但當時張學良下達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動,把槍放在庫房裡,大家成仁,為國犧牲」。最後因為這個不抵抗政策,日軍300人就擊潰了當時北大營的8000守軍,在9.18當晚攻佔北大營,第二天就佔據了整個瀋陽城,後來東三省3000萬的中國同胞,在4個月內就淪為亡國奴。 

張學良為何不戰而放棄東北,成為歷史懸案,當時張學良解釋他不開打的原因,第一就是無中央的支持怕打不贏,第二就是不願意部下白白犧牲,其實就是一種心存僥倖怕輸心態,覺得對日本人和緩,保存實力,是最明智的做法。

第二.  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國民政府當時忙於剿共,想一舉殲滅共產黨,對日軍侵華採取隻眼開隻眼閉的態度,只發出措詞強烈的譴責聲明,但就實際上無強硬的行動(這種現象似曾相識)。

第三. 國際社會心存僥倖。當日本的野心逐漸暴露出來的時候,西方列強與日本是有潛在的競爭,但是當時西方國家都採取一個僥倖心態。在九一八事變的前一日,美國國務卿史汀生就與日本駐美大使出淵勝次達成一項秘密諒解,美國保證不干涉日本在中國東北的行動,日本就保證東北行動限制於錦洲以北,美國就是這樣對日本侵華隻眼開隻眼閉。但其實後來日本很快就侵佔錦洲以南,美國國務卿史汀生才照會中國及日本,宣佈日本侵華行為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干涉,違反了凡爾賽和約,美國政府對此不予承認,但美國仍然是無採取實際遏制日本侵略的行動,美國有自保心態,不想插手中國的戰事。

1931年12月,在中國代表一致要求下,聯合國的前身國際聯盟通過決議由英﹑美﹑法﹑意﹑德五國派出國際調查團,實地調查九一八事變的情況,結果進行了6星期的調查,起草了14萬字的調查報告,但調查報告模糊是非混淆黑白,充分暴露了列強對日本侵略東北的绥靖政策,即是鴿派心態。調查報告一出,全國人民就強烈反對,但是國際聯盟就是這種態度。 

總結九一八事變的歷史,你會發現面對暴力暗黑勢力,有人會覺得懼怕,有人想置身事外,有人覺得只要談判一下最後便可解決問題。就在這一盤散沙、各自為政的反應當中,暗黑勢力不斷擴大,大量侵佔你的地盤,最後反客為主,主導了你的思想。回看二次大戰的歷史,就是從1931年各方對日本的绥靖態度開始,最終演成一個世界大戰。對抗暗黑勢力,其實就沒太多妥協的空間。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不讀書,就輸在起跑線

2024年04月18日 18:35

我認識很多家長經常在探求如何為子女考進名校的方法,以為進了名校,就可以贏在起跑線,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我愛做田野調查,有時與一些成功人士吃飯閒聊時,總會了解一下他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發現成功人士是否出身名校只是一半一半,讀普通學校甚至「雞校」的名人,所在多有。另一個有趣發現,成功人士通常都很有好奇心,知識面廣博,較多人有一個特性,就是都喜愛讀書。

第一,犬父無虎子。很多家長認為入名校可以確保成功,經常講「阿仔阿女,你要勤力啲讀書,考間好學校」。但爸媽講這幾句話時,可能自己正在打機或煲劇。亦有很多父母一放假就去旅遊玩樂,但就逼子女讀書。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那怕是多反叛的孩子,很諷刺地他們只是在重複父母的行為模式。不愛讀書的爸媽,怎能叫孩子讀書呢?

第二,大學小學化。智能手機普及,令讀書的風氣銳減,因為用手機作各種消閒娛樂的時間大幅增加,人總不能靜下來,更沒有興趣看書。20年前我曾在大學兼職教書,已經發覺當時學生開始無甚好奇心,上堂提問的只是少數。學生不帶著問題進課堂,能夠從課堂拿到東西走的人就很少了。

現在大學生可以對老師評核,老師為了遷就學生,就用學生最適應的方法,不只上課有PowerPoint(簡報),而且寫得極其詳盡,還將詳細的PowerPoint發給學生, 課堂上包括什麼書本的知識,PowerPoint有一兩版介紹重點,大學生不用讀原著,考試前只要背好PowerPoint,就可以攞A。更有甚者,由於學生不提問,有大學老師為了鼓勵提問,就會向提問的學生派貼紙,下課時就叫學生把貼紙貼在名單上,就可以加學生上課的參與分。提問派貼紙,恐怕是一種對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但這就真實地出現在本港著名大學的課堂當中。我不怪老師,他們也只是適應現實,尋找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大學小學化,的確是一個嚴重問題。

學生讀書少、知識水平低、思想深度淺,將來不要說成功,就想解決工作時遇上的實際難題,也不容易。因為要破解真實的難題,和上學背PowerPoint攞高分的方式很不一樣。我就聽過真實的例子,即使拿一等榮譽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開始工作時也是完全手足無措,因為他根本完全沒有解難的經驗,亦都很不適應不是背書就可以攞A的實際工作環境。

第三,好奇就會贏。人類進步源於有好奇心,想改變現有的生活,所以研究改善現有生活的方法。猩猩知道椰殼裏有很好味的椰汁椰肉,但椰殼很堅硬,不知道怎樣打開它。不知從哪時開始,一隻猩猩發明了用石頭硬敲椰殼的搵食方法,成功吃到美味的椰子肉,其他猩猩爭取倣效。之後代代相傳,用石頭敲碎堅果,就是小猩猩成長時可能要花幾年才學習到技巧。第一隻打破椰殼的猩猩真的很有好奇心,其他猩猩靠的是學習。

我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那時候心中經常問兩個問題,第一,為何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可以成功,中國1898年的百日維新卻失敗呢?第二,為何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兩次圍剿,人數所剩無幾,最後竟然可以以少勝多,成功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呢?我看很多書籍,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

我讀大學的時候,中大學生會在一本送給學生的記事本的封面上,印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相信現在已經很少人有這種情懷,但總可以「為成就人生而讀書」。

政府已經將4月23日定為「全民閱讀日」,由20號開始就有一連串「香港悅讀周」活動,希望爸爸媽媽 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起一本書,一起讀一讀。孩子的成功人生,將會由閱讀開始。成年人當然還可以有N種愛讀書的理由。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