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智慧燈柱倒下感切膚之痛 IT人李治緯盼政府出手助釋疑

社會事

智慧燈柱倒下感切膚之痛 IT人李治緯盼政府出手助釋疑
社會事

社會事

智慧燈柱倒下感切膚之痛 IT人李治緯盼政府出手助釋疑

2019年09月21日 12:36 最後更新:12:36

李治緯認為唯有靠溝通,公開處理錄像的方法,並規管技術使用,才是長遠發展之道。

智慧燈柱倒下那刻,AppTech創辦人李治緯百感交集。人面辨識技術是爭議的風眼,他近年積極發展機器視覺,鏡頭辨識人形而非面形,記錄車流卻避拍車牌,因為他知道教人懼怕的不是人面辨識技術本身,而是藏身於鏡頭背後的使用者。倒下的燈柱修復了,爭議卻未減少過,這種不信任進而訴諸於摧毀鏡頭的行為,李治緯長遠難以獨善其身。在創科業界打滾七年的他,深明成功不止靠技術含量高,正如被不信任所打破的鏡頭,不是重新安裝就回復原狀,唯有靠溝通,公開處理錄像的方法,並規管技術使用,才是長遠發展之道。

AppTech創辦人李治緯期望政府及早解決港人對智慧燈柱的不信任。

AppTech創辦人李治緯期望政府及早解決港人對智慧燈柱的不信任。

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受監控鏡頭觀察,由過去經典小說《一九八四》的想像,逐漸變成看似切實可行的現實情況。內地警方去年聲稱通過人面辨識技術,在多場張學友演唱會中成功捉拿通緝犯,有公司更表示掌握步姿識別技術,即使蒙面也能辨識身分,李治緯對這些說法半信半疑,「到底捉通緝犯的過程,人面辨識的角色有多少?最後是否也要靠肉眼分辨?」

高空攝錄系統辨識困難

他試過在離地三米高位置,安裝4K高清鏡頭,發現距離鏡頭十多米的人,系統也有辨識困難,「智慧燈柱的鏡頭放得更高,只是拍攝到人的頭頂,很難有效分辨到不同的人。」他認為,看似高深莫測的技術,很多仍流於概念上可行的階段,例如去年美國有人成功利用WiFi訊號,穿過牆壁感測相鄰單位中的人數及基本形態,驟聽令人生畏,但李治緯解釋,以現行技術,只要房間內有電話、磁石等物品,訊號即受干擾,「研究亦用上最好的儀器,我相信技術在未來十年都難以普及應用。」

曾於美國留學的李治緯認為,外國留學經歷啟發了他的創科念頭。

曾於美國留學的李治緯認為,外國留學經歷啟發了他的創科念頭。

一二年走入科學園創業的李治緯,起初研發手機應用程式為主,其中「Camera 3D」全球下載量數百萬次。接續研發的拍攝應用程式在製作期間,發現與蘋果公司當時剛推出的Live Photos(原況相片)功能類似,掙扎之下,他決心轉型,將現有機器視覺技術,應用於人工智能身上。他起初亦有應用人面辨識技術,生意以私人公司為主,「用家都是公司員工,人人知情,亦有簽免責條款,比較不用擔心侵犯私隱問題。」

後來,李治緯將應用推廣至計算道路車流、商場人流、巴士站排隊人數及分布等,技術稱為「物件辨識」,從身軀辨別人的存在,方便統計人數,避開人面辨識的私隱問題,更要求鏡頭須安裝於一般人清晰可見的位置,避免惹來偷拍的質疑。

如何處理私隱無指引

智慧燈柱倒下一刻,他雖然不是承建商,也有切膚之痛,「科技公司其實想有制度、守則,甚至是法律規管,令我們工作更方便。」他亦發現不同公司對處理私隱的方式各有演繹,反映現有條例的界定未夠清晰,「我們只是提供技術,而不是運用資料的人,但大家擔心的,正是使用資料的方法。」

這種不信任最近更蔓延至各區擁有影像分析功能的攝影機,李治緯說,有承接合約負責監察亂拋垃圾、堵塞路面的中小科企,其攝影機最近均遭受破壞,「一般人以為破壞了攝影機,損失的是政府或大公司,其實很多合約都寫明,安裝、清潔、更換攝影機,都是我們科企合約內要承包的工作,最後付錢的是我們。」縱然如此,他也不願苛責示威者的行為,「為甚麼有市民一見到攝影機就要打爛?因為無指引,大家不放心。」

由於公眾普遍不信任鏡頭影像相關的技術,李治緯直言生意受影響,「很多有關的合作計畫,也要暫緩一下。」這個情景,與三個月前本港吹捧創科前景比較,差天共地。回首昔日,互聯網在他中學預科期間普及,他即沉迷上網,並不時更新網誌講飲講食,在56K速度上網的年代做KOL,引來不少粉絲,其中一位正是他的太太。

科網爆破轉投銀行業

其後他負笈美國,在文學家白先勇也就讀過的愛荷華大學,主修商業、副修電腦。科網股泡沫爆破後數年,他回港從事IT工作,但當時IT人認受性低,他不甘自己的工作猶如打雜,沒甚貢獻,於是轉投「搵真銀」的銀行業。雖為Banker,卻念念不忘IT工作,並不時與IT部門合作,開發數據分析、成本預算及發展規劃等工具,用科技節省時間。

AppTech是公司簡稱,全名是「Application Technology(應用科技)」,這是李治緯一二年創業至今的初衷,「我想從事應用科技,推動社會進步。」智慧燈柱是支撐智慧城市構想的基建,如去除攝錄功能,猶如自斷雙臂,但他認為當務之急,不是將倒下的燈柱扶正,而是挽回市民對科技的信任,「希望大家不要否定智慧燈柱,因為它是未來發展方向。」為了重建信心,他選擇走出來為智能燈柱解畫,並期望政府也可以通過修例,釋除港人疑惑。

AppTech創辦人李治緯期望政府及早解決港人對智慧燈柱的不信任。

AppTech創辦人李治緯期望政府及早解決港人對智慧燈柱的不信任。

往下看更多文章

數據分享

2019年07月21日 21:00 最後更新:21:05

猶記得幾年前政府銳意推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計劃,要把香港打造成高科技之都,當中要做的項目包括全城 wifi,通過智慧燈柱收集數據作實時分析,讓市民知道交通及空氣染污情況等等。政府又鼓勵公共交通營辦商及停車場等利用大數據,幫助市民得知路面情況,當然,最好能夠交換數據,使用家可以掌握交通網絡的最新情況。然而,時間過去了,所謂交換數據的項目,至今只聞樓梯響。

數據就是資產,這句說話在今時今日沒有人會懷疑。為何我要把自己的「資產」與你交換呢?這個問題,標德都覺得很難回答。同區的停車場A為何要把數據給予鄰近停車場B,讓自己的商業秘密給競爭者知道?為的就是做一些「綜合手機應用程式(APPS)」方便大眾!

科技用於公共領域並非如想像中容易,當中涉及私隱、商業利益、公眾利益及政府政策,智慧燈柱搞了幾年,近日政府終於宣布出台,但礙於有市民擔心燈柱上的鏡頭攝錄功能太強,把車牌等完完全全地攝錄無遺,有種「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的感覺,政府決定暫緩推出燈柱幾種功能,並將進行公眾諮詢以釋疑竇。

有朋友經常投訴巴士公司的手機應用程式資料不相容,找一條路綫可能要開齊幾個應用程式逐個看……. 不知道這種情況,還是維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