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退秋澄轉爽涼,日光夜色兩均長」

2019年9月23日

更多相片

「暑退秋澄轉爽涼,日光夜色兩均長」

 

中新社記者 于海洋 攝

李貧 攝

中新社記者 于海洋 攝

李平 攝

成陽 攝

郭亞楠攝

陳超攝

王旺旺 攝

張懷林攝

柴立仁 攝

中新社發 劉忠俊 攝

農曆己亥年八月廿五

9月23日15時50分

秋分,悄然來到我們身邊

中新社記者 于海洋 攝

它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

也是古人最早確立的節氣之一

 

“秋分者,陰陽相伴也,

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中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劃分四季

秋分正好在秋季90天之中

且晝夜均分,故有此名

 

 

李貧 攝

古人將秋分分為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

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

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

這不但是暑氣的終結,也是秋寒的開始

 

二候蟄蟲坯戶

由於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躲進穴中

用細土封住洞口,以防寒氣侵入

中新社記者 于海洋 攝

三候水始涸

秋天氣候乾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

一些沼澤、水窪便處於乾涸之中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秋分至,樹葉變黃

天氣轉涼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了

李平 攝

人們歷來重視秋分

古代即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

周朝時,古代帝王就有秋分祭月的習俗

最初「祭月節」便定在“秋分”

後來才調至中秋

 

在秋天,勞作大半年的人們

祈求家宅安寧、糧食豐收

於是,要把不包心的湯圓煮好一些

放在田邊,叫「粘雀子嘴」

希望它們不要破壞莊稼

成陽 攝

「秋分到,蛋兒俏」

秋分「豎蛋」,是此時最有趣的習俗之一

選一枚新鮮雞蛋

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

成功者便為勝利

 

嶺南某地,則有「秋分吃秋菜」的習俗

家家戶戶要採回「秋菜」

洗凈後與魚片「滾湯」

鮮美可口

郭亞楠攝

不過,每到秋分時節

隨著氣候、溫度的變化

養生,要變為以「收」為主

 

秋日菊黃蟹肥

但飲食要特別注意「涼燥」

可以多吃蓮藕、百合等食物

少吃螃蟹等寒涼食物

陳超攝

秋意漸濃

早晚溫差逐漸加大

也要及時增減衣物,預防風寒

 

鍛煉身體,需要適度

輕鬆平緩的慢跑、跳舞等

都是不錯的選擇

王旺旺 攝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豐盈的秋天代表著收穫

瓜果的香氣隨風而至

稻穀也披上了金黃色的外衣

 

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秋天也是一幅美麗的畫卷

伴隨流水叮咚,鋪滿田野大地

張懷林攝

古往今來

無邊的詩意,亦隨秋色蔓延

 

《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

唐·元稹

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

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

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

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徹,浮雲薄未歸。

江虹明遠飲,峽雨落餘飛。

鳧雁終高去,熊羆覺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柴立仁 攝

《八月十五日秋分是日又社》

宋·劉攽

秋分當月半,望魄復宵中。

難得良辰並,仍將吉戊同。

高樓連卜夜,濁酒任治聾。

注想乘槎客,何如擊壤翁。

 

《夜喜賀蘭三見訪》

唐·賈島

漏鍾仍夜淺,時節慾秋分。

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雲。

踏苔行引興,枕石卧論文。

即此尋常靜,來多只是君。

中新社發 劉忠俊 攝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詞二首·其一》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中新社記者 蔣希武 攝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秋日丹桂飄香,層林盡染

收穫中飽含著喜悅

寧靜中孕育著希望

 

秋天的美好,你感受到了嗎?




神州快訊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