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博客文章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2019年10月02日 19:22 最後更新:19:29

國慶日的暴力衝突一如所料,全城爆發。幕後黑手為了要令國慶變成國殤,鼓動示威者行使暴力,無所不用其極。

由於暴力行動遍地開花,泛民又發動遊行,拉走了大批警力,警察在當天可以用「疲於奔命」四字來形容,不幸中之大幸是當天沒有人死亡。18歲的示威中學生中彈,但沒有生命危險,已屬萬幸。當然,當天港鐵大面積停駛,減少了「和理非」出來支持暴力示威者,另外,令到激進示威者不能夠那麼容易四處流竄,已成功降低了暴力示威的災難程度。

這場衝突,完全是發動者自導自演,我便曾多次預告有人在國慶日想搞到流血收場。警方事前也發出嚴重警告,說收到情報,會有極其嚴重的衝突,呼籲市民不要上街。結果還是繼續有人上街,繼續有人大搞,出現這樣的結果,本來就係注定的結局,現時已不是最悲慘的結果。

回到事件的本源,為什麼一定要在國慶日全面搞事呢?如果只是示威者只是一些天真純良、理想化年輕人的自發行為,便不應該這樣有組織,暴力程度的升級也不應該升到這種高度,更不應該硬要選定「十一」這個日子不放。因為這個日子不是什麼決戰日,也不見得在這天搞多些示威,便可以得到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

如果策劃者是泛民的話,就更是蠢得不成了,因為他們想爭取雙普選,要逼阿爺讓步。而70周年國慶慶典,是北京的頭號大事,選擇在別人搞慶典的日子撒溪錢、搞破壞、製造流血事件,這是極端方式去挑釁對手,要對手有最大的反應。如果中央忍不住,出動武警或者解放軍,香港什麼民主都將失去。正如一直以來都很激進的古思堯亦跳出來發聲,說運動再這樣暴力化下去,最後逼到解放軍出來平亂,泛民將變成地下組織,所以他要呼籲停止暴力。泛民無疑是蠢,蠢到要在「十一」搞遊行添煩添亂,但不至於蠢到做整場運動的組織者。

很多人想極都不明白,這場運動不斷地暴力化,沒有人相信可推翻中共,究竟參與者可以達到什麼目的?我認為幕後黑手並非想要達成什麼有建設性的目的,他們只是為破壞而破壞,目的是要搞散香港,他們煽動和引誘青年去挑釁警察,迷惑他們把頸伸到刀口上,想製造流血事件,以證明一國兩制失敗、證明中國是暴政。明白了這個道理,很多謎團都可以解得通。

大家無需太執著於大河道的警察開槍事件,若不停亂,未來類似事件會很多。從法律角度稍稍分析荃灣開槍,從完整的視頻中可以見到,有一名防暴警察落了單,被一群激進示威者圍毆,還使用尖銳的物件圍插。另一名警察趕過來救人,舉槍阻嚇襲擊者,該名中五男生繼續衝上前用鐵通打向警員持槍的手臂。該警員要保護自己和同袍,在電光火石間開槍還擊。試想警槍被打跌在地,激進示威者也有搶警員配槍的前科,後果將不堪設想。泛民開記者會嚴厲譴責警員開槍,我覺得他們在高危日搞遊行示威,才真的要被譴責,還要依法追究。

和一班政界和媒體人聊天,席間講到這場運動如何能夠停止。不止一個官員私下覺得,看來只有人死,才會停止,我的看法更悲觀,這樣暴力衝突下去,只死一個警察或者示威者,運動都不會停止,甚至會進一步激化。若暴力不停,恐怕要大面積死人,社會才會覺醒效應,運動才會停止。這是沒有人想見到的結局,但香港現時正向著這個方向發展,由政府以降,誰會有勇氣站出來阻止呢?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有一句名句:「在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會承認自己的責任。」這句話的合理解釋應該是,雪崩之後,沒有一片雪花,可以逃避責任,雖然他們不承認。我們見到暴力場面不斷升級,卻不去制止,每個人都有責任;那些「和理非」的旁觀者,支持學生示威以至暴力襲警,這些同情者有責任;政府軟弱無能,亦有責任;反對暴力的人不敢企出來,也有責任。無分責任大小了,我們眼白白看著悲劇形成,眼白白看著自己的城市崩壞,不要再聲稱自己是一片無辜的雪花了。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不讀書,就輸在起跑線

2024年04月18日 18:35

我認識很多家長經常在探求如何為子女考進名校的方法,以為進了名校,就可以贏在起跑線,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我愛做田野調查,有時與一些成功人士吃飯閒聊時,總會了解一下他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發現成功人士是否出身名校只是一半一半,讀普通學校甚至「雞校」的名人,所在多有。另一個有趣發現,成功人士通常都很有好奇心,知識面廣博,較多人有一個特性,就是都喜愛讀書。

第一,犬父無虎子。很多家長認為入名校可以確保成功,經常講「阿仔阿女,你要勤力啲讀書,考間好學校」。但爸媽講這幾句話時,可能自己正在打機或煲劇。亦有很多父母一放假就去旅遊玩樂,但就逼子女讀書。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那怕是多反叛的孩子,很諷刺地他們只是在重複父母的行為模式。不愛讀書的爸媽,怎能叫孩子讀書呢?

第二,大學小學化。智能手機普及,令讀書的風氣銳減,因為用手機作各種消閒娛樂的時間大幅增加,人總不能靜下來,更沒有興趣看書。20年前我曾在大學兼職教書,已經發覺當時學生開始無甚好奇心,上堂提問的只是少數。學生不帶著問題進課堂,能夠從課堂拿到東西走的人就很少了。

現在大學生可以對老師評核,老師為了遷就學生,就用學生最適應的方法,不只上課有PowerPoint(簡報),而且寫得極其詳盡,還將詳細的PowerPoint發給學生, 課堂上包括什麼書本的知識,PowerPoint有一兩版介紹重點,大學生不用讀原著,考試前只要背好PowerPoint,就可以攞A。更有甚者,由於學生不提問,有大學老師為了鼓勵提問,就會向提問的學生派貼紙,下課時就叫學生把貼紙貼在名單上,就可以加學生上課的參與分。提問派貼紙,恐怕是一種對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但這就真實地出現在本港著名大學的課堂當中。我不怪老師,他們也只是適應現實,尋找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大學小學化,的確是一個嚴重問題。

學生讀書少、知識水平低、思想深度淺,將來不要說成功,就想解決工作時遇上的實際難題,也不容易。因為要破解真實的難題,和上學背PowerPoint攞高分的方式很不一樣。我就聽過真實的例子,即使拿一等榮譽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開始工作時也是完全手足無措,因為他根本完全沒有解難的經驗,亦都很不適應不是背書就可以攞A的實際工作環境。

第三,好奇就會贏。人類進步源於有好奇心,想改變現有的生活,所以研究改善現有生活的方法。猩猩知道椰殼裏有很好味的椰汁椰肉,但椰殼很堅硬,不知道怎樣打開它。不知從哪時開始,一隻猩猩發明了用石頭硬敲椰殼的搵食方法,成功吃到美味的椰子肉,其他猩猩爭取倣效。之後代代相傳,用石頭敲碎堅果,就是小猩猩成長時可能要花幾年才學習到技巧。第一隻打破椰殼的猩猩真的很有好奇心,其他猩猩靠的是學習。

我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那時候心中經常問兩個問題,第一,為何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可以成功,中國1898年的百日維新卻失敗呢?第二,為何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兩次圍剿,人數所剩無幾,最後竟然可以以少勝多,成功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呢?我看很多書籍,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

我讀大學的時候,中大學生會在一本送給學生的記事本的封面上,印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相信現在已經很少人有這種情懷,但總可以「為成就人生而讀書」。

政府已經將4月23日定為「全民閱讀日」,由20號開始就有一連串「香港悅讀周」活動,希望爸爸媽媽 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起一本書,一起讀一讀。孩子的成功人生,將會由閱讀開始。成年人當然還可以有N種愛讀書的理由。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