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久旱必有蝗 處理蝗災宋代始防患未然

歷史長河

久旱必有蝗 處理蝗災宋代始防患未然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久旱必有蝗 處理蝗災宋代始防患未然

2019年10月05日 10:00

但宋真宗時卻以為神仙會助滅蝗災。

蝗災是指蝗蟲引起的災變,是唯一由昆蟲引起的災荒。對於傳統農業文明國度來說,蝗災比其他自然災害更恐怖。無論水災、旱災都會有預兆,而受災也有過程,未至於餓死。至於蝗災一旦爆發,猝不及防。只要蝗蟲來了,吃清莊稼口糧,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很多時除了逃荒外就只有等餓死。

蝗災這類不分東方西方的世界性災變淵遠流長,中國早在先秦著作《詩經》提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另一方面,因為蝗蟲極喜溫暖乾燥,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清代陳芳生蝗禍專書《捕蝗考》載:「旱極而蝗」,而歷代也有「久旱必有蝗」的說法。

《捕蝗考》局部 (網上圖片)

《捕蝗考》局部 (網上圖片)

中國歷史上迭起蝗災,受災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佈,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據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引述古籍數據,秦漢蝗災平均每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一次,元代為1.6年一次,明清兩代均為2.8年一次。

蝗災之頻繁,受災範圍又正好是古中國的中原地區,所以每到蝗災四起,百姓深受其害。西安地區古稱「天府陸海」膏脂之地,但逢蝗災來臨也難以抵擋。清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整理後記載:新朝「新莽地皇三年二月,灞橋災,夏飛蝗蔽天,從東方來, 至長安入未央宮,緣殿閣草木盡食之。」《舊唐書本紀》記載唐德宗「貞元元年,關東大饑,賦調不入。關中饑民烝蝗蟲而食之。」明朝野史《烈皇小識》記載明代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河南「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

《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局部 (網上圖片)

《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局部 (網上圖片)

中國古代對蝗蟲認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說法。而在那個封建專制的社會,上下深信,越來越頻繁的蝗災是上天給予的懲罰。宋真宗作為最後一個在泰山封禪的皇帝,他勤於政事卻迷上鬼神之說。公元1016年爆發蝗災,真宗接到全國各地奏摺,指蝗災來勢洶洶,危害極大,請求朝廷馬上處理。當時真宗認為神仙自會幫助大宋消滅蝗災。

各地官員為了好好配合皇帝,紛紛上書討好。竟有不少人說蝗蟲因為畏懼皇帝的神威,接二連三「自殺」。更甚者更說有批蝗蟲飛行時,突然被一股神秘力量攻擊,全部死光。至於真宗專程派遣的太監,討好皇帝的同時也收受各地官員賄賂,也聲稱蝗蟲的確不斷自殺。沒過幾天,蝗災越來越嚴重,漸漸影響開封地區。直至有幾隻蝗蟲飛入皇宮至真宗面前,真宗才知道自己被耍。

宋真宗元孝皇帝肖像 (網上圖片)

宋真宗元孝皇帝肖像 (網上圖片)

蝗蟲危害很大,飛過的地方均寸草不留,糧食被「消滅」,百姓只能吃樹皮,所以預防蝗害也是歷代重要的事。早在西漢平帝時期,為了讓農民積極滅蝗蟲,推出以蝗蟲來換錢的政策。《漢書·平帝本紀》載:「遣使者捕蝗,民捕蝗詣吏,以石斗受錢。」至於唐代時面對蝗蟲,則以火燒來治理,以免蝗禍遺害下一個地方。而這些手段,都是針對蝗災發生時才採取。

而到了宋朝就聰明了一點,嘗試防範於未然-消滅蝗蟲卵,讓蝗蟲成蟲數量大減,從而引發不了大規模蝗災。清朝時期,還有進一步殺蟲卵、殺蝗蟲幼蟲的方式。除了直接捕殺蝗蟲,古代還會人為地作煙熏作物,以及保護吃害蟲的鳥類等動物。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