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業界擔心,大維修「圍標」問題仍未根治,資助恐未能善用。

為減低舊樓安全隱患及增加工程量,政府上周宣布增撥逾百億,資助包括「樓宇更新大行動2.0」等4個復修計畫,惟工程業界擔心,大維修「圍標」問題仍未根治,資助恐未能善用。據悉,市區重建局研究建立樓宇復修服務提供者資料庫,卻設下提交工程經驗及法團信等要求,將中小型工程業界拒諸門外,有業界更因此成立關注組,要求市建局認真審視問題。即使資料庫可提供有信譽的承建商,關注組織認為提供工程合約範本更為重要,並應監管工程質素,避免有人在工程期間出蠱惑。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資料圖片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資料圖片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上周宣布,計畫向立法會額外申請105億元撥款,為4個與樓宇安全及復修有關的資助計畫加碼,其中由政府夥拍市區重建局推行的「樓宇更新大行動2.0」將獲得30億元撥款,並將申請資格由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舊樓,下調至40年樓齡,令合資格的樓宇增加2000多幢。

舊樓小業主被工程承建商「圍標」,出現天價維修合約的問題過去成為焦點。市建局於是成立「樓宇復修平台」,協助業主物色工程服務供應者,包括建築專業人士及註冊承建商等。與此同時,平台早在17年中邀請多名業界,共同商討建立「服務提供者資料庫」,確保資料庫內服務提供者符合一定水平,但有參與商討的業界憂慮,資料庫加入門檻甚高,恐難以為小業主提供足夠承建商選擇,無助解決圍標問題。

以往樓宇大維修不時出現「圍標」問題,令小業主大受困擾。

以往樓宇大維修不時出現「圍標」問題,令小業主大受困擾。

註冊小型工程承建商簽署人協會主席黃永華表示,市建局曾於8月舉行諮詢會,講解「資料庫」中的執行細節,他引述與會的市建局代表指出,有興趣加入「資料庫」的服務提供者,須提交相關工程經驗證明、業主立案法團推薦信,以及證明公司具備一定規模的銀行資產規定文件。他解釋,過去不良業界正是在法團推薦信及工程經驗證明上「做手腳」,以不當手段取得大量相關證明,造成爭取維修合約的先天優勢,他相信若按以上原則,曾參與「圍標」的業界可順利加入資料庫,其他中小型業界將被拒諸門外。

有不願具名的工程業界質疑,獲列入資料庫的承辦商,不代表其工程萬無一失,法團推薦信也非絕對可信,「若跟法團代表混熟了,要拿到十張八張推薦根本不成問題,而跟法團非常相熟的工程承辦商往往有不少參與圍標。」他認為,樓宇維修工程項目紀錄和法團證明文件參考價值有限,恐變相淪為法團及承建商的「埋堆遊戲」。

「樓宇更新大行動2.0」將申請資格由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舊樓,下調至40年樓齡。資料圖片

「樓宇更新大行動2.0」將申請資格由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舊樓,下調至40年樓齡。資料圖片

一直關注圍標問題的立法會議員林卓廷認同,法團推薦信的參考價值有限,「法團推薦信可以靠『打籠通』取得」。至於工程經驗證明,他形容大廈維修市場過去壟斷嚴重,「隨時做得愈多工程,相關經驗愈多的公司愈危險。」

就此,市建局回覆證實,正就「資料庫」的執行細節徵詢工程業界意見,有興趣加入的服務提供者,須提交「曾參與的樓宇維修工程項目紀錄」和「相關法團的證明文件」等參考文件,但不會要求提交「銀行資產規定」證明,而文件不會用作評估服務提供者的資歷,因此不會成為加入「資料庫」的門檻。

林卓廷形容大廈維修市場過去壟斷嚴重。資料圖片

林卓廷形容大廈維修市場過去壟斷嚴重。資料圖片

市建局續說,諮詢過程中收到部分小型工程承辦商的意見,指公司內部暫時仍未設立較完善的工程文件管理制度,這類承辦商可以加入「資料庫」,然後繼續優化其工程管理制度,就各項相關工程紀錄提交補充資料。市建局重申,樓宇維修工程屬業主和法團主導,市建局只擔當支援角色,不會直接參與聘用及管理工程合約,因此「資料庫」並不會成為私人樓宇維修工程的「核准服務提供者名單」,並預計在2020年初邀請業界參與試行,再就業界所提出的意見優化措施。

不過,黃永華質疑,如「資料庫」只作參考用途,其性質將與政府目前提供的一般建築承建商名冊等資料無異,無助解決圍標問題。就此,他將與十多名曾出席諮詢的業界組成關注組,抗議市建局擬採用圍標的文件及形式。

即使「資料庫」可為小業主推介有信譽的承建商,惟香港業主會會長佘慶雲認為,為小業主或法團提供工程合約範本參考更為重要,這可讓業主掌握收取工程按金、分期付款及處理工程爛尾的問題。事實上,樓宇復修平台現時亦正製作招聘各類服務提供者的招標及合約參考文件,盼將條款標準化,但他認為,以往不時有法團誤信工程顧問或承建商,獲對方建議修改部分條文,同時亦未有法團顧問律師可助代審視,故出問題也難獲保障。林卓廷亦指出,除了招標時做手腳,承建商亦可在工程期間出蠱惑,建議市建局及政府應有措施協助監管工程質素。

施工質量及價格是樓宇維修須平衡的兩大因素,資深土木工程師倪學仁坦言,任何合約均無辦法阻止承建商「劈炮」,尤其是合約價太低「搶爛市」的情況下,更易有工程「爛尾」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