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廣西玉林地震夜,廣東省地震局電話狂響

大灣區

廣西玉林地震夜,廣東省地震局電話狂響
大灣區

大灣區

廣西玉林地震夜,廣東省地震局電話狂響

2019年10月18日 19:35

10月12日晚的廣西玉林地震,「廣東有震感」迅速成為微博熱搜。一次地震,從來臨之前到被無數公眾知悉,究竟要經過幾步?地震局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組織?一台台“神器”和密密麻麻的數據背後到底藏著什麼秘密?在地震局的24個小時將怎麼度過?南都記者帶你走進廣東省地震局,聊聊“地震那些事兒”。

廣東省地震台網中心,廣東省測震台網副主任洪玉清向南都記者介紹廣東省地震預警演示。

更多相片

10月12日晚的廣西玉林地震,「廣東有震感」迅速成為微博熱搜。一次地震,從來臨之前到被無數公眾知悉,究竟要經過幾步?地震局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組織?一台台“神器”和密密麻麻的數據背後到底藏著什麼秘密?在地震局的24個小時將怎麼度過?南都記者帶你走進廣東省地震局,聊聊“地震那些事兒”。

廣東省地震台網中心,廣東省測震台網副主任洪玉清向南都記者介紹廣東省地震預警演示。

廣東省地震台網中心,系統大屏幕上顯示監測動態。

玉林地震發生後,南都記者迅速趕到廣東省地震局進行新聞直播,通過各媒體渠道發佈權威信息,平息恐慌,也是地震工作的一部分。

廣東省地震台網中心。

廣東省地震台網中心的井下地震計,一般安裝在台站的基岩處。

廣東省地震台網中心,短周期地震計與地震烈度儀。

廣東省地震台網中心。

廣東省地震台網中心,廣東省測震台網副主任洪玉清介紹數字地震台網實時處理系統。

廣東省地震局地震科普教育館。

廣州市越秀區先烈中路81號,全廣東所有和地震有關的信息,都從這裏發佈。

這裏是廣東省地震局。地震台網中心、地震監測預警與信息中心、地震應急指揮中心……9層高的大樓里,每一層都清晰地記錄著一次地殼運動的細枝末節。

我們先從10月12日那一夜開始說起。

玉林地震,此處電話狂響,警報不斷

廣東省地震台網中心,系統大屏幕上顯示監測動態。

10月12日晚,廣西玉林發生5.2級地震,廣東多地有震感。據@中國地震台網速報:中國地震台網正式測定:10月12日22時55分在廣西玉林市北流市(北緯22.18度,東經110.51度)發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中國地震台網速報消息稱,本次地震的震中位於廣西、廣東交界處,兩省多地均有明顯震感。

地震發生17秒,開始人工參數測定

當晚22點50分,廣東省測震台網副主任洪玉清還在速報崗上日常值班。「其實那時候還沒有結束一天的工作,正在整理資料。當時就聽到警報響了起來,我心裏一想,地震了。」

地震發生後17秒,洪玉清開始人工參數測定。「那天晚上就是伴隨著‘敲鑼打鼓’的一晚。其實警報是可以手動關閉的,但我當時連關警報的時間都沒有了。」從機器速報到人工速報,洪玉清用了八分鐘。“那八分鐘就是搶的,是在警報大響的情況下完成的。後來支援的同事上了樓,才幫忙關閉了警報。這個時候就是搶時間,能早幾秒,就有早幾秒的價值。”

40分鐘後,流動台站出發前往化州

同一時間,局裏派出的流動台站工作組,就第一時間去了廣東化州。「晚上11點半就已經出發了。到了次日凌晨1點多,下起大暴雨,下面路的井蓋都被衝起來。」過了幾小時,災害評估小組出發,兩個工作隊,13個隊員開始了現場工作。

地震信息從數據處理中心傳出來的瞬間,廣東省地震局地震應急與信息中心負責人、高級工程師何萍馬上進入工作模式。「信息從那邊傳過來,就要從我們這裏傳給所有人。」除了地震信息的第一時間發佈,後續輿情監控、應急技術支撐、網路信息發佈、科普宣傳等,都要由何萍和她的團隊完成。

接了很多市民電話, 闢謠「凌晨2點還有大震」

玉林地震發生後,南都記者迅速趕到廣東省地震局進行新聞直播,通過各媒體渠道發佈權威信息,平息恐慌,也是地震工作的一部分。

「那一夜,真的是電話狂響的一個晚上。一直到凌晨三四點,稍微睡一會,第二天一早又立刻開始工作。」何萍回憶,不少市民打來電話直呼“震感強”,紛紛擔憂是否自己處在了震中位置,希望了解進一步的相關情況。“通過我們的全網輿情監測,發現當晚還出現了地震相關的謠言,有網友說凌晨2點鐘還會再有一次較大地震,我們馬上採取了闢謠。如果不能及時向大家發佈正確信息,引發了公眾恐慌,這是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

地震局裏的24小時

作為一個對公眾而言頗為「神秘」的組織機構,在地震局工作的一天將怎樣度過?“24小時,聽警報,盯屏幕,輪流去上廁所。”洪玉清笑言,這就是一個“一刻也離不開人”的崗位。

每秒鐘都保證有一個人在崗位

廣東省地震台網中心。

被無數台大屏包圍,被實時數據和警報聲環繞,數據處理中心實行輪班制——兩個人一班,一個做每日地震的數據錄入,一個做3級以上地震的速報工作。「就是編目和速報。速報不常遇得到,做得更多的還是編目。兩個人分工,一個幫一個。」

一班24小時,每日9點準時交接班。「能離開的最大範圍,就是有一個人能夠到對面樓的衛生間,上個洗手間。但也只能允許一個人走,另外一個人必須待在這裏。」

洪玉清介紹,吃飯睡覺都在這十幾平米的房間內。「平時吃飯去飯堂,那也得是輪著去,我去吃飯的時候,還得叫個同事來幫我盯著。晚上吃飯就是送到這裏。總之不能離開這個區域。」

三種「警報聲」:敲鑼、打鼓、《男兒當自強》

至於夜間休息,一般過了1點之後,日常的工作差不多可以收尾,就可以在值班室稍微休息一下。六七平米,就放著一張床。這個睡覺的概念,和在家裏休息當然是完全不同的。”在地震局裏休息的夜晚,絕對不會是一個「溫柔的良夜」。“因為晚上警報經常響,你必須起來查看地震情況。”地震的超快速報是敲鑼聲,自動速報是打鼓聲,不時還有一首《男兒當自強》的警示音樂響起來,“所以,如果半夜有地震來襲,那就是要在一場‘敲鑼打鼓’中展開戰鬥了。”

「但我們確確實實是非常熱愛這個專業,這份工作也確實帶給了我太多的使命感。」至今已經在省地震局工作了20年的何萍深有感慨。“一畢業就干這個,20年了。我自己非常熱愛這個專業,因為它代表著地震安全的守護者。”

解密地震「預警心臟」

帶大家回顧了印象深刻的地震一夜,也初探了地震局工作人員的一天,是時候向大家展示整個地震局的「預警心臟」所在了。

進入廣東省地震局8樓,走廊盡頭,一抬頭,正中位置是兩行黑底紅字:國家地震速報災備中心、廣東地震數據處理中心。面朝著兩面巨大的顯示屏幕,將世界範圍內的、廣東省內的地震實時數據納入屏中,各類的數字、波紋、標記都在不間斷地閃爍跳動。

三大預警神器:有的深藏岩石 有的「放逐山野」

「可以說,這裏就是最早捕捉到地球震動的地方。」廣東省測震台網副主任洪玉清,對這裏的每一個角落都爛熟於心。

進門左手邊,放著幾台「長相各異、高矮不同」的小型設備,有的形似冰箱冰櫃,有的又像是家用的掃地機械人。“這些各式各樣的地震監測設備,就是我們最常說的地震台站。”洪玉清介紹,這些地震台站將會被佈設在全省的各個監測地區,用來實時監測地震波的發生。“不同地點的台站,都會進行地震波的捕捉,再回傳到我們局裏的指揮中心。當某個時段的數據積累到一定量,我們就可以靠它們傳回的數據,判斷一場地震的發生時間、位置和震級了。”

廣東省地震台網中心的井下地震計,一般安裝在台站的基岩處。

「井下地震計、三分向地震計、烈度儀,這三種地震預警監測的設備,可以說是我們測震台站的‘三大神器’。」洪玉清介紹,井下地震計是需要在地底下打鑽井,幾十米到上百米都有可能。“儀器一定要放在基岩層,要和所有的岩石連接在一起,設備才能準確感知到地震。有的地方探200米的井,都還打不到基岩層。”這類測震台站相對準確,但成本也比較高,一個台站需要15萬-20萬元的花費。”

廣東省地震台網中心,短周期地震計與地震烈度儀。

同樣有測震功能的,還有三分向地震計和烈度儀,和家裏的「掃地機械人」樣貌相似。“這兩種地震計,只需要擺放在地面就可以進行監測,成本低且使用方便,但由於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干擾,它們一般情況下只會在人煙稀少的深山老林中‘出沒’。”洪玉清介紹,從2018年到2023年,廣東省新建和改建的台站能達到1172個,其中烈度計就佔了900個。

「核心司令部」幾秒內收到地震消息

打好一場「地震應對戰」,是內外共同協作的結果。一個個分佈在四面八方、深山老林的測震台站和地震計,是不斷向外調派的士兵部隊,深藏在省地震局“心臟”位置的數據處理中心,正是這場戰役的核心“司令部”。

無數的台站,從「地震前線」傳回震波的消息,最終彙集在數據處理中心,形成對一次地震的“最終定論”。

「在我們的數據處理中心,當出現一次地震時,最先收到的是由系統發出的超快速報和自動速報。」這由機器測定的“兩報”到底有多快?洪玉清介紹,基本在幾秒到幾十秒內,現場值班人員就能馬上收到地震消息。

「但此時還不是最準確的信息,還需要接下來的省內人工速報和全國速報。」在這個過程中,地震的時間、位置和震級等信息將被再一次核准,確認無誤後,最終向公眾進行發佈。“可以用爭分奪秒四個字形容。”

一個系統同時處理607個台站信息

廣東省地震台網中心。

廣東省地震台網中心,廣東省測震台網副主任洪玉清介紹數字地震台網實時處理系統。

嚴密精準的預警體系,正是爭取「生命時間」的關鍵。洪玉清介紹,目前全國省一級的地震台網,其監測地震的軟體基本是由廣東局負責研發,並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稱號。“2000年開始,到現在有近20年的時間做研發,實現了一個系統同時處理607個台站信息的能力,信息越充足,監測越準確。目前省一級、部分市一級地震監測單位都在用這個監測系統。“很難想像,廣東地震影響對於全國而言不是最廣的,但系統研製走在了前列。這是一代代研發人員的心血,也為民眾安全保障爭取了更大的空間。”

你想去打卡怎麼辦?

「小震不用怕,大震跑不了。要想把命保,就地躲藏好。」遇上地震,在家怎麼辦?在學校怎麼應對?在公共場所又怎麼處理?你也想親身體驗地震科普知識,來吧,在省地震科普教育館裏都能尋得答案。

廣東省地震局地震科普教育館。

廣東省地震局地震科普教育館展示的DSL3地震記錄儀。

在廣東省地震局2樓,設有廣東省地震科普館,總面積730平方米,向社會公眾開放。館展包括網路互動區、試震互動區、多媒體互動區和實物展覽、展板等部分,充分運用了現代化展示手段,將知識性、趣味性和參與性有機地融為一體,使公眾了解地震的成因和防震抗震的方法,探求應急自救互救的知識和技能。進入展館,廣大市民可以參觀多種地震檢測儀器,在「試震互動區」的地震計通過身體跳動的動能傳遞,還可以現場目睹根據各類波形傳遞計算出的能量和時間。

講解:館內配備有科普管理人員及科普宣講員

預約:市民可通過廣東省地震局的微信公眾號、「數字廣東」的政務平台、電話等方式預約

人數:團體超過30人可組織參觀。每年科普日、防災減災宣傳周等也將對外開放。

往下看更多文章

第二批約100名廣東省護士陸續抵港於多間公院交流

2024年04月18日 14:03 最後更新:15:00

第二批約100名參與「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廣東省護士,年初陸續抵港,在多間公院展開交流。除老人科和內科,今次新增深切治療、胃手術科、眼科和內窺鏡科,為期10個半月。

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右三)表示,參加今次交流計劃護士來自14個廣東省城市。(醫管局提供)

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右三)表示,參加今次交流計劃護士來自14個廣東省城市。(醫管局提供)

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表示,參加今次交流計劃護士來自14個廣東省城市,交流期2025年1月完成。他說,廣東護士來港交流不會加重本港醫護人員負擔,下一批交流將有130名廣東省護士來港,醫管局稍後亦會安排本港護士到廣東省醫院交流。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護士莫敏華(右一)說,交流期間參與很多深切治療部的工作。(醫管局提供)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護士莫敏華(右一)說,交流期間參與很多深切治療部的工作。(醫管局提供)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陳正郴表示,在深切治療部交流是以「一帶一」形式進行,讓廣東省護士了解本港醫院收症流程,感受到他們態度積極、求知欲強,他亦學習到內地醫院的護理程序。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陳正郴(右二)表示,在深切治療部交流是以「一帶一」形式進行。 (醫管局提供)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陳正郴(右二)表示,在深切治療部交流是以「一帶一」形式進行。 (醫管局提供)

來港交流的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護士莫敏華說,交流期間參與了很多深切治療部的工作,包括與醫生一起為病人插喉等,形容與香港醫護人員合作愉快,亦讓她加深對香港醫療體系的了解。

第二批約100名參與「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廣東省護士 (醫管局提供)

第二批約100名參與「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廣東省護士 (醫管局提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