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樂庭透露,團隊目前正發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提升食安水平。

香港大部分食品及飲料都從外國進口,除了依賴食物安全中心檢測「守尾門」,業界亦可應用科技確保品質安全。理工大學食品安全聯盟召集人劉樂庭透露,團隊目前正發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提升食安水平,當中可有預測功能,及早推算食品變壞或受污染的時間和機會率,從而避免食品出現問題,而非發現不妥才呼籲停止食用。項目仍在研究階段,首要從乳製品入手,挽回人們對國內乳製品的信心,期望一年後對外公布。

地溝油、三聚氰胺毒奶粉等黑心食品,都令市民人心惶惶。理大食品安全聯盟召集人劉樂庭指,食品污染有不同來源,一樣對人體影響嚴重,不過化學污染比生物污染更難發現。「含沙門氏菌的三文魚、大腸桿菌等生物污染可立即知道,因食用後會腹瀉,即時落閘追查問題食品。化學影響可能3、5年,甚至10年才浮現,屆時難以追查,發現時或已對社會構成好大影響。」

劉樂庭說,目前質量控制(QC)多為抽樣,「無可能隻隻生蠔打開驗有無事」,理大團隊希望研究以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廣泛提升食安水平,做到預測及預警。他解釋,由耕種、運輸至市民食用等多個過程中,已產生大量數據,檢視分析過往數據,便可及早得知食品問題。不過單靠人類不可能分析到如此龐大的資料,利用AI運作及大數據便可快速識別異常及特定情況,預測食品變壞或出現污染的可能性,從而立即處理,避免有問題食品出現於市場上。用途包括化學、生物及物理檢測,分別測試食物中是否有化學物污染、細菌滋生,以及混入玻璃、塑膠等其他雜質。

團隊先從乳製品入手,分別與一家國內大型乳品公司及一間全球十大乳品公司合作,助公司找出潛在問題的乳製品。資料圖片

團隊先從乳製品入手,分別與一家國內大型乳品公司及一間全球十大乳品公司合作,助公司找出潛在問題的乳製品。資料圖片

團隊先從乳製品入手,分別與一家國內大型乳品公司及一間全球十大乳品公司合作,由對方提供內地及全球數據,再利用它們建立算式,由此助公司找出潛在問題的乳製品。劉樂庭憶述,三聚氰胺事件令人對乳製品信心大受打擊,「當年因不知有此化學品問題,沒有特別檢驗,現時個個都會驗。問題是,不法商人下次會用咩方法造假去賺錢?其實我哋唔知。」他希望透過新科技,檢測到任何漏洞及未知的食安問題,挽回人們對國內乳製品的信心,「希望快點發現,等到嬰兒有腎石後才知道,就已經太遲了。」

食品生產流程中,運輸物流亦是重要一環。劉樂庭指,業界亦可於物流及儲存供應鏈應用科技確保品質安全,當中,可利用物聯網、記錄溫度儀器等傳感器,24小時量度及記錄食品溫度與濕度等,再連接雲端與警報系統,如運輸及儲存時出現異樣即可得知。他以急凍雞翼作例,「運送時如電箱突然故障令溫度升高,會滋生細菌,但之後有機會回復正常,雞翼再次急凍,便有食安問題。」他認為,如有科技24小時監察便可排除類似情況,餐廳雪櫃可使用此科技代替人手記錄及檢查。

食安問題影響市民健康,亦為國家帶來嚴重經濟負擔。一項由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支持的研究指出,在中國,因食物源疾病招致的經濟損失,1年可高達300億美元。要預防上述驚人情況,國際間的專業團隊開始利用科技提升食安水平。食品安全聯盟正籌備於明年3月舉行「第五屆亞太食品安全國際會議」,此會議首次於香港舉行,屆時亞太區多個業界及學術界代表將分享近來亞太區食品安全趨勢,並就如何利用科學提升食品安全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