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秦漢隋唐遊俠極盛 宋代後「行走江湖」反而更方便

歷史長河

秦漢隋唐遊俠極盛 宋代後「行走江湖」反而更方便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秦漢隋唐遊俠極盛 宋代後「行走江湖」反而更方便

2019年11月10日 10:00 最後更新:17:00

金庸的武俠世界,在宋代後才能有演繹,也符合史實。

一代武俠小說泰斗金庸,建構及發揚新式武俠小說世界。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觀,大抵從北宋開始。不過,從史實的角度看,闖蕩江湖的「俠」,是從宋代開始式微。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荊軻刺秦王」,荊軻為戰國末期衛國人,著名刺客 (網上圖片)

金庸的武俠世界,在宋代後才能有演繹,也符合史實。

司馬遷著《史記》,專門闢出「刺客列傳」與「遊俠列傳」 (網上圖片)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從最低層貴族「士」,分離出「遊士」與「遊俠」階層,一般以武犯禁,一諾千金,士為知己者死。及至秦漢,遊俠之風仍然盛行。

網上圖片

入宋之後,尚武之風稍息,遊俠自此歸於沉寂。但與此同時,一個生機勃勃的江湖社會,卻拉開序幕。事實上,秦漢隋唐有遊俠遺風,但限制流動性、禁止人口自由流動的社會制度卻嚴重抑制江湖社會。缺乏流動性,人口沒有自由流動,如何「行走」江湖?

網上圖片

在漢唐時期,政府是許私自出遠門,必先向戶籍所在的官方申請「過所」(明朝繼承這制度,名為「路引」),申請程序相當麻煩。以唐朝為例,申請人要請好擔保人,向戶籍所在地的里正交代清楚出門緣由、往返時限、離家之日,本戶賦役由誰代承等等。由里正再向縣政府呈報,核實、簽字再向州政府請給,州政府再逐項審核無誤,才發給「過所」。政府會在各個關卡勘驗「過所」,沒有攜帶者抓起來治罪。這制度下,根本不可能產生戰國時代那種遠遊的遊俠,只能成為與地方勢力結合的群眾而已。

網上圖片

「過所」之制,晚唐時荒廢,到了宋代,已經不知「過所」為何物。但宋朝也有類似於「通行證」,一般叫做「公憑」或「引據」,但只是在出入軍事要塞時,才需要驗看「公憑」,一般情況穿州過縣則不需要。換句話說,宋代社會比漢唐時有更大人口流動的自由,人民才擺脫戶籍與土地束縛,闖蕩江湖。

人們自由地沿河設市,臨街開鋪,商業街繁華雜亂,可在《清明上河圖》了解到 (網上圖片)

宋代社會流動性非常活躍,宋元著名歷史學家馬端臨《文獻通考·刑考》有載:「古者鄉田同井,人皆安土重遷,流之遠方,無所資給,徒隸困辱,以至終身。近世之民,輕去鄉土,轉徙四方,固不為患。」據記載,於唐代的坊市與夜禁制度亦於晚唐逐漸瓦解,人們自由地沿河設市,臨街開鋪,到處都是繁華雜亂的商業街,也沒有晚七朝四夜禁制度存在,出現繁華的夜市。

網上圖片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通宵買賣,交曉不絕。緣金吾不禁,公私營幹,夜食於此故也」。「金吾」,即掌管宵禁的官員;「金吾不禁」,就是宵禁取消之意。

網上圖片

海外漢學家稱宋代發生一場「城市革命」,一種更富有商業氣息與市民氣味的城市生活方式從此興起。不用申請「過所」、沒有關禁、沒有坊市與夜禁制度,為江湖夜行人創造生存時空,不論是「月黑風高殺人夜」,還是「夜深燈火上樊樓」,江湖中事情往往都適合在夜晚發生。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環境,才適合江湖人生存。

影視中的「荊軻刺秦王」,荊軻為戰國末期衛國人,著名刺客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荊軻刺秦王」,荊軻為戰國末期衛國人,著名刺客 (網上圖片)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從最低層貴族「士」,分離出「遊士」與「遊俠」階層,一般以武犯禁,一諾千金,士為知己者死。及至秦漢,遊俠之風仍然盛行。

司馬遷著《史記》,專門闢出「刺客列傳」與「遊俠列傳」。到了漢代,據《漢書·尹賞列傳》載長安多遊俠,「閭里少年群輩殺吏,受賕報仇……城中薄幕塵起,剽劫行者,死傷橫道,桴鼓不絕」。到了隋唐,遊俠仍然是詩人歌詠對象,李白《俠客行》詠,被金庸演繹成「俠客島」上的絕世武功秘笈。

司馬遷著《史記》,專門闢出「刺客列傳」與「遊俠列傳」 (網上圖片)

司馬遷著《史記》,專門闢出「刺客列傳」與「遊俠列傳」 (網上圖片)

入宋之後,尚武之風稍息,遊俠自此歸於沉寂。但與此同時,一個生機勃勃的江湖社會,卻拉開序幕。事實上,秦漢隋唐有遊俠遺風,但限制流動性、禁止人口自由流動的社會制度卻嚴重抑制江湖社會。缺乏流動性,人口沒有自由流動,如何「行走」江湖?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在漢唐時期,政府是許私自出遠門,必先向戶籍所在的官方申請「過所」(明朝繼承這制度,名為「路引」),申請程序相當麻煩。以唐朝為例,申請人要請好擔保人,向戶籍所在地的里正交代清楚出門緣由、往返時限、離家之日,本戶賦役由誰代承等等。由里正再向縣政府呈報,核實、簽字再向州政府請給,州政府再逐項審核無誤,才發給「過所」。政府會在各個關卡勘驗「過所」,沒有攜帶者抓起來治罪。這制度下,根本不可能產生戰國時代那種遠遊的遊俠,只能成為與地方勢力結合的群眾而已。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過所」之制,晚唐時荒廢,到了宋代,已經不知「過所」為何物。但宋朝也有類似於「通行證」,一般叫做「公憑」或「引據」,但只是在出入軍事要塞時,才需要驗看「公憑」,一般情況穿州過縣則不需要。換句話說,宋代社會比漢唐時有更大人口流動的自由,人民才擺脫戶籍與土地束縛,闖蕩江湖。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宋代社會流動性非常活躍,宋元著名歷史學家馬端臨《文獻通考·刑考》有載:「古者鄉田同井,人皆安土重遷,流之遠方,無所資給,徒隸困辱,以至終身。近世之民,輕去鄉土,轉徙四方,固不為患。」據記載,於唐代的坊市與夜禁制度亦於晚唐逐漸瓦解,人們自由地沿河設市,臨街開鋪,到處都是繁華雜亂的商業街,也沒有晚七朝四夜禁制度存在,出現繁華的夜市。

人們自由地沿河設市,臨街開鋪,商業街繁華雜亂,可在《清明上河圖》了解到 (網上圖片)

人們自由地沿河設市,臨街開鋪,商業街繁華雜亂,可在《清明上河圖》了解到 (網上圖片)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通宵買賣,交曉不絕。緣金吾不禁,公私營幹,夜食於此故也」。「金吾」,即掌管宵禁的官員;「金吾不禁」,就是宵禁取消之意。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海外漢學家稱宋代發生一場「城市革命」,一種更富有商業氣息與市民氣味的城市生活方式從此興起。不用申請「過所」、沒有關禁、沒有坊市與夜禁制度,為江湖夜行人創造生存時空,不論是「月黑風高殺人夜」,還是「夜深燈火上樊樓」,江湖中事情往往都適合在夜晚發生。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環境,才適合江湖人生存。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