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代文人雅號如何得來?

歷史長河

古代文人雅號如何得來?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代文人雅號如何得來?

2019年11月28日 10:00

作者成就詩文,其實詩文也成就作者。

雅號意思是高雅的稱號,多用於尊敬他人的名字,也是指人的綽號,具有詼諧的意味。中國古代詩人,因為他們作詩的風格,因而被大家起了一些雅號。而這些雅號,也代表了他們的詩風。

雅號得名原因有多種,有因所從事職業而得名。北宋計有功在《唐詩紀事》中說,胡令能「少為負局釘鉸之業」,也就是用鉚釘把破損的鍋碗瓢盆接合、固定在一起,所以被稱為「胡釘鉸」。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也有因興趣愛好而得名。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載,范仲淹「酷好彈琴,唯有一曲《履霜》,時人故號『范履霜』。」「履霜」一詞源自《周易》「坤」卦:「履霜堅冰至」,本意是走在霜上,知道快到結冰之時,引申為生活道路並不平坦,儆戒自己看到當下跡象,警惕未來。范仲淹對《履霜》曲情有獨鐘,無疑可以反映出性格。

南宋文人 (網上圖片)

南宋文人 (網上圖片)

有因創作方式而得名。比如唐朝著名詩人賈島,作詩耽於苦吟,曾為「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二句作注詩道:「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種創作方式為北宋蘇軾所不屑,主張文理自然的他,在《贈詩僧道通》中說:「為報韓公莫輕許,從今島可是詩奴」,後人便對賈島以「詩奴」目之。另一詩人孟郊字東野,作詩也好苦吟,元好問說「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所以後人稱孟郊為「詩囚」。

因創作風格而得名的有「詩仙」李白,他的詩歌想落天外、清新飄逸;杜甫詩歌沉郁頓挫、渾厚典雅,被譽為「詩聖」。王維「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念念不忘長齋奉佛,詩歌富有禪理,被稱為「詩佛」。李賀詩歌奇崛冷怪,且多鬼魅意象,被稱作「詩鬼」。

李白畫像 (網上圖片)

李白畫像 (網上圖片)

有雅號會因詩詞佳句而得名。據元代的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唐代官員趙嘏《長安秋望》中「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兩句為杜牧激賞,被稱為「趙倚樓」。北宋陳師道在《後山詩話》中說:「尚書郎張先善著詞,有雲:『雲破月來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墮輕絮無影』,世稱誦之,號『張三影』。」張先這三個佳句,分別出自三首詞,因為其中都有「影」字,故得「張三影」這一雅號。據明代文學家李東陽《懷麓堂詩話》記載,明代名臣邵文敬曾因「半江帆影落尊前」一句,被稱為「邵半江」。這樣得名的雅號,頗有摘句批評之意,文人因一二佳句便得雅號,也折射受眾對詩句有充分肯定。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另外,還有以代表作品而得名的情況。晚唐詩人鄭谷,有《鷓鴣》詩,借鷓鴣之啼酷似「行不得也哥哥」,含蓄寫出遷客內心的愁苦,警絕而膾炙人口,所以他被稱為「鄭鷓鴣」。北宋司馬光在《溫公續詩話》中說,鮑當為河南府法曹時,薛映做知府,兩人關系不睦,「當獻《孤雁》詩云:『天寒稻粱少,萬裡孤難進。不惜充軍庖,為帶邊城信。』薛大嗟賞,自是游宴無不預焉,不復以掾屬待之。時人謂之『鮑孤雁』。」鮑當不僅以《孤雁詩》得到雅號,還改變上司的態度。

詩人因代表作而得雅號,不僅突顯了作品質量之高,還意味著雅號成為了作者的藝術符號。作者成就詩文,詩文其實也成就作者,因詩文得到雅號,無疑是對作者的一種認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