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代文人雅號如何得來?

歷史長河

古代文人雅號如何得來?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代文人雅號如何得來?

2019年11月28日 10:00

作者成就詩文,其實詩文也成就作者。

雅號意思是高雅的稱號,多用於尊敬他人的名字,也是指人的綽號,具有詼諧的意味。中國古代詩人,因為他們作詩的風格,因而被大家起了一些雅號。而這些雅號,也代表了他們的詩風。

雅號得名原因有多種,有因所從事職業而得名。北宋計有功在《唐詩紀事》中說,胡令能「少為負局釘鉸之業」,也就是用鉚釘把破損的鍋碗瓢盆接合、固定在一起,所以被稱為「胡釘鉸」。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也有因興趣愛好而得名。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載,范仲淹「酷好彈琴,唯有一曲《履霜》,時人故號『范履霜』。」「履霜」一詞源自《周易》「坤」卦:「履霜堅冰至」,本意是走在霜上,知道快到結冰之時,引申為生活道路並不平坦,儆戒自己看到當下跡象,警惕未來。范仲淹對《履霜》曲情有獨鐘,無疑可以反映出性格。

南宋文人 (網上圖片)

南宋文人 (網上圖片)

有因創作方式而得名。比如唐朝著名詩人賈島,作詩耽於苦吟,曾為「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二句作注詩道:「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種創作方式為北宋蘇軾所不屑,主張文理自然的他,在《贈詩僧道通》中說:「為報韓公莫輕許,從今島可是詩奴」,後人便對賈島以「詩奴」目之。另一詩人孟郊字東野,作詩也好苦吟,元好問說「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所以後人稱孟郊為「詩囚」。

因創作風格而得名的有「詩仙」李白,他的詩歌想落天外、清新飄逸;杜甫詩歌沉郁頓挫、渾厚典雅,被譽為「詩聖」。王維「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念念不忘長齋奉佛,詩歌富有禪理,被稱為「詩佛」。李賀詩歌奇崛冷怪,且多鬼魅意象,被稱作「詩鬼」。

李白畫像 (網上圖片)

李白畫像 (網上圖片)

有雅號會因詩詞佳句而得名。據元代的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唐代官員趙嘏《長安秋望》中「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兩句為杜牧激賞,被稱為「趙倚樓」。北宋陳師道在《後山詩話》中說:「尚書郎張先善著詞,有雲:『雲破月來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墮輕絮無影』,世稱誦之,號『張三影』。」張先這三個佳句,分別出自三首詞,因為其中都有「影」字,故得「張三影」這一雅號。據明代文學家李東陽《懷麓堂詩話》記載,明代名臣邵文敬曾因「半江帆影落尊前」一句,被稱為「邵半江」。這樣得名的雅號,頗有摘句批評之意,文人因一二佳句便得雅號,也折射受眾對詩句有充分肯定。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另外,還有以代表作品而得名的情況。晚唐詩人鄭谷,有《鷓鴣》詩,借鷓鴣之啼酷似「行不得也哥哥」,含蓄寫出遷客內心的愁苦,警絕而膾炙人口,所以他被稱為「鄭鷓鴣」。北宋司馬光在《溫公續詩話》中說,鮑當為河南府法曹時,薛映做知府,兩人關系不睦,「當獻《孤雁》詩云:『天寒稻粱少,萬裡孤難進。不惜充軍庖,為帶邊城信。』薛大嗟賞,自是游宴無不預焉,不復以掾屬待之。時人謂之『鮑孤雁』。」鮑當不僅以《孤雁詩》得到雅號,還改變上司的態度。

詩人因代表作而得雅號,不僅突顯了作品質量之高,還意味著雅號成為了作者的藝術符號。作者成就詩文,詩文其實也成就作者,因詩文得到雅號,無疑是對作者的一種認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

2024年04月19日 10:00

松齡圍位於廣東惠州龍門縣平陵街道山下村,距離圩鎮約3公里。松齡圍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該處在近代中國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曾為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由松齡圍、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成立遺址老屋祠堂、鏟頭坳伏擊戰遺址、白芒坑保衛戰遺址、洪亞仁茶店遺址組成現今的白芒坑革命遺址群,面積約3.5平方公里。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1927年12月27日,由廣州起義餘部組建的工農紅軍第四師在師長葉鏞率領下,由龍門縣城轉戰白芒坑,在松齡圍休整了三天。洪亞仁茶店的老闆用茶水熱情招待了紅四師官兵。紅四師官兵在白芒坑期間與群眾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白芒坑有個「三眼泉」,是當地群眾取水飲用的地方。紅四師駐紮在白芒坑期間,擔心飲用水不夠群眾喝,便將「三眼泉」挖深、拓寬。後來,經過抗日隊伍、解放軍隊伍不斷的修建完善, 「三眼泉」成為頗具革命傳奇色彩的「紅軍井」。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1944年3月10日,洪月沖、洪月明、洪亞仁、洪木安及呂甫英等人以舞醒獅為名進行串聯活動,在白芒坑老屋祠堂成立了30多人的農會組織,洪月沖任會長,洪月明任副會長;同時成立了婦救會,劉運英任會長,朱石妹任副會長。6月25日,白芒坑民兵自衛隊洪進光、洪水安在茶店地段放哨時,在洪亞仁的協助下抓獲了1名為日軍探路的漢奸,當場查獲其隨身攜帶的日軍軍用地圖和指南針。白芒坑民兵自衛隊與平陵鄉聯防隊配合在鏟頭坳伏擊巡迴騷擾平陵地區的日軍,傷敵10多人,斃敵2人,繳獲槍支和彈藥若干。農會會長洪月沖為掩護部隊撤退受重傷犧牲。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1948年4月12日,國民黨軍保八團一個加強營和平陵吳伯梅聯防隊共500餘人從西、南、北三面圍了當時駐守平陵白芒坑村的博龍河人民解放軍部隊——飛龍隊。飛龍隊60多人在謝光、邵國良、林志的指揮下和白芒坑民兵的配合下奮起反擊,搶佔制高點,激戰一天,最終將敵擊潰。此戰擊斃國民黨軍8人,擊傷30多人,是一場以少勝多的保衛戰。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整體保存較為完整。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遺址松齡圍,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坐東南向西北,總面闊55.15米,通進深26.4米,占地面積約1456平方米,有房屋80多間,結構形式為土坯磚瓦結構,是典型的客家三進式建築,目前保存較好,用於開放展覽。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遺址老屋祠堂,原為三堂三橫、土木結構的客家圍龍屋,前有池塘,後有群山,中間為洪氏祠堂,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目前,舊址只剩下一個用鐵片臨時搭建的拜祭點,其他房屋都已坍塌。現在已經平整土地,重新開始種植作物。遺址前有村道橫穿而過,後種有30畝樟樹。鏟頭坳伏擊戰遺址,位於山坳,兩邊是高山密林,植被保存良好,前往遺址的沿途現已鋪設好水泥路。白芒坑保衛戰遺址,位於山林,林木茂盛。洪亞仁茶店是白芒坑村民洪陽明夫婦帶著兒子洪亞仁,在村口路邊開設的一個茶亭,方便過往客人歇腳、飲食。目前,洪亞仁茶店遺址已經納入龍門紅軍園建設,在距離原址20米處重建。重建後是是一間鋼筋混凝土水泥磚砂石結構的瓦房,牆體土黃色,琉璃瓦頂,位於龍門紅軍園入口右側,前有小廣場,側面是荷花塘,建築占地面積約46.6平方米。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於2010年10月28日被龍門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授予其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2月13日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9月被中共惠州市委公佈為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8月被中共龍門縣委授予龍門縣黨員教育基地。2018年被惠州學院授予繼續教育培訓專案現場教學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