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上書議論國事慈禧判戮 晚清太監從容就義

歷史長河

上書議論國事慈禧判戮 晚清太監從容就義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上書議論國事慈禧判戮 晚清太監從容就義

2019年11月25日 10:00 最後更新:13:05

出於忠君愛國之心。

宦官作為宮廷內侍,在中國,有文字記載時就已經有這群體。翻查一下,自東漢宦官與外戚之間彼此廝殺後,一旦史料有宦官的存在,必然為禍國殃民之根,他們在後代印象不僅身體殘缺,而且還變態、冷血,是封建帝王時代邪惡歹毒的一班人。

當然也有一旦例外。翻閱史書還能找到一些良心未泯、仁義未失的太監,他們所作所為,甚至比健全男子更高尚。其中,因上書談論國事,被慈禧處死寇連材就是典型代表。

晚清太監 (網上圖片)

晚清太監 (網上圖片)

正史當中並沒有為寇連材立傳,關於他的事蹟,主要見於晚清國史館總纂惲毓鼎所著《澄齋日記》及梁啟超《戊戌政變記》。讓我們得知寇連材生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順天府昌平縣人,本來是一個農民,少年就結婚生子,靠十幾畝田地勉強度日。

然而,一場無妄之災改變了他命運。有一年,寇連材父親因土地糾紛跟地主打官司,結果後者買通官府判決寇父敗訴,因而奪走冦家賴以過活的土地。寇父有冤無處申訴,懸樑自盡。寇連材在辦完父親的喪事,因為在村中無法生活,便到京城打工,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入宮做太監。

晚清太監 (網上圖片)

晚清太監 (網上圖片)

寇連材入宮才20多歲,年齡上處於劣勢,但因他粗通文墨、忠誠勤奮,又有運氣,沒幾年便被提拔到慈禧身邊,深得慈禧喜愛。同時,寇連材經常奉命到光緒帝身邊辦事,同樣因為有文化、辦事老練,深受皇帝信任。《澄齋日記》載:「素嫻文墨,為兩宮所賞。」在帝后矛盾極深的後宮,寇連材能讓他們都喜歡自己,可見其有過人之處。

此時的清王朝正風雨飄搖,民眾不滿,又有列強欺凌,稍有不慎國便亡。雖然內憂外患嚴重,但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勢力依然,不僅強力阻撓改革,生活還繼續奢靡無度。寇連材都有看在眼裡。

到了甲午戰爭,中國不僅慘敗給昔日「學生」兼藩國日本,而且還簽了《馬關條約》向對方割讓台灣島、賠償白銀2.5億兩。消息令舉國嘩然,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十八省千餘名舉人,集體上書給光緒,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史稱「公車上書」。寇連材受此影響,也膽大大的去勸諫慈禧順應民意,在遭到斥責,遂決定「死諫」上書言事。

端康皇太后 (光緒瑾妃) 與眾太監 (網上圖片)

端康皇太后 (光緒瑾妃) 與眾太監 (網上圖片)

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二月,「公車上書」事件近1年後,寇連材以處理家事為由,向慈禧連請5天假。期間,寇連材除了向家人交代後事、跟好友訣別,便集中精力撰寫奏摺。同月十五日,寇連材將寫好的奏摺呈遞給慈禧,後者一覽之下暴跳如雷。

關於寇連材奏摺中的內容,各家描述大同小異。按照《澄齋日記》記載,內容有十條,大致包括:頤和園不宜駐蹕;停止勘修圓明園工程;不宜使皇上日近聲色;請立皇子;李鴻章不宜出使外洋;武備廢弛,沿邊請練鄉團;停止鐵路工程;鑄行銀元。

從內容來看,寇連材觀點了無新意、空洞乏味,很多不具現實操作性,甚至部分迂腐落後。然而在慈禧看來,寇連材奏摺內容並非重要,關鍵在於他敢於冒犯「內監言事者斬」的祖訓,並公然對她指手畫腳。正因如此,慈禧看過奏摺,立刻搬出祖訓,判處寇連材斬立決。

慈禧 (網上圖片)

慈禧 (網上圖片)

寇連材看來早已做好心理準備。臨刑前,寇連材神色鎮靜整好衣冠,朝著皇宮方向跪拜九次,據《澄齋日記》指,他向故鄉叩頭後,坦然面對著圍觀的人群說:「寇某雖是一個卑賤太監,但今日上書言事完全出於忠君愛國之心,就算被砍頭,也無愧於祖先教誨。」寇連材引頸就戮,觀者無不動容。 .

寇連材上書言事被殺消息傳出,官員士大夫都紛紛為之惋惜,有甚者還冒著觸怒慈禧風險,或賦詩或作文稱頌他,除《澄齋日記》的作者惲毓鼎外,還包括直隸總督王文韶、福州將軍裕祿、內閣中書汪大燮等人。梁啟超聽聞寇連材事蹟後,也對他深感欽佩,在《戊戌政變記》中專門為其立傳,讚揚他是一位烈士。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三位出自佛山高明譚姓革命家 其中一人更享年106歲

2024年03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1:02

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難得出現三位一同出自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的譚姓革命家。他們儘管出身不同,年齡也有差異,卻不約而同踏上革命之路,史稱「革命三譚」。三譚是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的統稱,在廣東省佛山市有紀念三人的「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位於高明區明城鎮明七路325-6。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譚平山,1886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新元坊人。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58名黨員之一,是廣東黨團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也是中共三大中央委員、中共廣東區委書記、中共四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共五大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曾擔任中共中央局駐國民黨中央黨團書記、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國民黨中常委、中央組織部部長、武漢國民政府農政部長等職。1926年代表中共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執委擴大會議,並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他也是八一南昌起義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譚平山在革命統一戰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解放戰爭初期他與何香凝、李濟深等在香港組建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後任副主席。1949年10月1日,譚平山隨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同時還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4月2日,譚平山在北京病逝。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濠基坊人。中國共產黨廣東黨組織的創建者和早期領導者之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二、三屆教員,第四屆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譚植棠因患肺癆,秘密返回家鄉養病,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44年底,前往東江抗日遊擊區,重回革命隊伍。1945年冬,經周恩來親自審理,以中共中央名義正式批准恢復黨籍。新中國成立後,譚植棠由中共華南分局派往肇慶擔任西江行政專署工商科科長兼貿易、糧食、百貨三大公司經理。1952年「三反」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中,譚植棠受到不公平待遇。同年6月,在廣州去世。1979年9月,獲組織平反。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青玉坊人。中共「一大」期間的黨員,曾參加過建黨、建軍、工運、農運、青運、統戰等許多重大的開創性工作。大革命時期,譚天度曾引導陳鐵軍等一大批優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還同周恩來、陳延年、彭湃、鄧中夏、蘇兆征等並肩作戰,參加了省港大罷工、八一南昌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廣東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為省港兩地的統戰、僑務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百歲革命家」「世紀松」。1999年5月,在廣州病逝,享年106歲。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為了緬懷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三位革命人物,更好地讓後人學習「三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高明市人民政府於1998年建立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展館包括了紀念館、文化廣場等在內,其占地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6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築,分兩層,下麵有回廊,廊柱鋪設精緻瓷片,簷頂以玻璃瓦鑲嵌,外觀典雅大方。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展館展陳面積810平方米,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首層左邊是接待室,右邊展掛國家和省領導人以及史學家的題詞。二層是70多平方米的展廳,由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組成,中央設有10多平方米的展臺,擺放相關文物和研究書刊。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於1997年12月被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公佈為佛山市愛國主義基地,2014年12月被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公佈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6月被中共佛山市委組織部公佈為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2013年12月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公佈為廣東統一戰線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