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耶律德光入中原遭反抗 北還時逝被逼製成木乃伊

歷史長河

耶律德光入中原遭反抗 北還時逝被逼製成木乃伊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耶律德光入中原遭反抗 北還時逝被逼製成木乃伊

2019年11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9:08

入主中原僅4個月,中原軍民群起反抗,鎮壓無效罷兵北還。

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專有名詞曰「帝羓」,即是「木乃伊皇帝」之意,主角就是遼太宗耶律德光。

遼朝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契丹名為堯骨,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次子。作為馬背上的朝廷皇室,耶律德光自幼隨父母四處征戰,為契丹國建立赫赫戰功,因功進拜天下兵馬大元帥。耶律德光又為「草原本位主義」的堅定擁護者,不主張漢化,立場貼近述律平,深得母親器重。

遼代胡瓌《出獵圖》描繪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遼代胡瓌《出獵圖》描繪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耶律德光本來沒有繼位可能,因為耶律阿保機稱帝後,冊立嫡長子耶律倍為太子,給予「人皇王」之稱,明確表明態度讓他接班。耶律倍雖是草原上長大,卻痴迷漢文化,不僅擅長吟詩作畫,還主張以儒家思想治國。這樣,便跟主張遵守傳統、維護祖制的母后述律平產生了矛盾。

考慮到耶律倍一旦上台,很可能強行全盤漢化,必會激起傳統派貴族強烈反彈,使得國家陷入分裂。因此,遼太祖駕崩後,述律平臨朝稱制一年間,脅迫群臣擁戴耶律德光為皇帝。

耶律德光稱帝後尊奉述律平為太后,與母親共掌朝政。當時,兄長耶律倍雖然跟皇位失之交臂,但依然統治著疆域廣闊的屬國東丹(即原渤海國),並且舊部黨羽依然眾多,若他舉旗造反,必然讓契丹陷入內戰。所以,耶律德光在登基後的4年間,不斷削奪東丹國實力,派人監視耶律倍,最終迫使他拋妻棄子逃奔後唐。

《卓歇圖》中畫筆下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卓歇圖》中畫筆下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耶律德光志向遠大,不甘心於只在塞北稱王,所以在吞併東丹、完成統一後,便將注意力南移,意圖進軍中原。天顯十一年(公元936年),後唐節度使石敬瑭叛變,以稱臣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乞求契丹出兵助其反唐建國。耶律德光對石敬瑭的條件相當滿意,遂率5萬精銳騎兵南下,在晉安寨重創後唐主力軍,解除晉陽之圍。

耶律德光其後在晉陽扶立石敬瑭為帝,建國號為(後)晉,再派兵隨同石敬瑭南下攻佔洛陽滅掉後唐。後晉進佔中原,契丹大軍撤回塞北,第一階段南進中原完成。此後,耶律德光建立南、北兩面官制度,分治境內漢人和契丹人,並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進一步南下的基地。

後晉高祖石敬瑭在位時,對契丹異常恭順,但也不免遭耶律德光欺辱。等到石敬瑭死,後晉出帝石重貴即位,因不願步叔父後塵,在大將景延廣唆使下,摒棄「稱兒稱臣」國策,改而採取「稱孫不稱臣」的路線,對契丹發出戰爭叫囂,激怒了耶律德光。

遼國畫中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遼國畫中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會同七年至九年間(公元944至946年),耶律德光三度率軍南侵,前兩次遭遇中原軍民殊死搏鬥,大敗而回。最後一次南侵時,由於後晉軍隊主帥杜重威在前線不戰而降,中原門戶大開,耶律德光才如願以償地攻滅後晉,佔領中原。

會同十年(公元947年)正月初一,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儀仗進入大樑,接受百官朝賀,一個月後,正式將國號由契丹改為遼。此時的耶律德光,把自己視作中原之主,但僅僅過了4個月,便遭遇中原軍民群起反抗,先前向他表示效忠的藩鎮,紛紛打出驅逐遼軍的旗號。耶律德光軍事鎮壓無效,被迫罷兵北還。

《卓歇圖》中畫筆下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卓歇圖》中畫筆下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在返回塞北的途中,耶律德光走到欒城殺胡林便突患重病而死,終年46歲。噩耗傳到遼國都城上京,太后述律平悲痛欲絕,隨即下令將耶律德光遺體運到塞北安葬。由於當時已是初夏,天氣暖和,遺體若不防腐,根本無法順利地運到塞北。

因此,南征的文武大臣和太醫絞盡腦汁,最終按照牧民們醃製臘肉的辦法,將耶律德光的肚皮剖開、摘去內臟,然後用鹽醃排除水分,再用火慢慢烘乾遺體,最終製成類似於「木乃伊」一樣的乾屍。據見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記載,由於時人稱呼臘肉為「羓」,所以耶律德光的乾屍也稱呼為「帝羓」。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