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珠江口對外交通重鎮 唐朝屯門開始駐軍

史空穿梭

珠江口對外交通重鎮 唐朝屯門開始駐軍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珠江口對外交通重鎮 唐朝屯門開始駐軍

2020年12月11日 10:00 最後更新:12:16

唐代的時候,廣州對外貿易十分繁忙,位於香港的屯門,便曾經成為一個軍事基地及對外通商中心,繁盛一時。

1971年的屯門。(網上圖片)

1971年的屯門。(網上圖片)

當時位於香港的屯門地區扼守著珠江口對外交通要衝,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沿線部份。《新唐書》曾引用唐朝地理學家賈耽撰《古今郡縣道四夷述》之「廣州通海夷道」條:「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

唐朝軍隊 (網上圖片)

唐朝軍隊 (網上圖片)

當時,外地船隻會先經屯門地區,之後才北上廣州貿易及補給。船隻一般在每年5月至8月乘西南季候風抵達屯門地區,等候通知後方可進入廣州;交易完成後則在屯門地區等待,在10月之後,有待東北季候風出現才離開。

唐朝軍隊 (網上圖片)

唐朝軍隊 (網上圖片)

因商船越來越多,屯門的重要性日趨重要,朝廷於是在此派兵駐守。至於屯門的得名由來,是由於這個地方西倚青山山脈,東靠大欖山麓,其間水道穿過,從地勢來看,兩座山脈相峙如「門」,故名「屯門」,意即「屯兵之門」。

唐朝一些著名文學家的作品中亦出現過描寫屯門的詩句。韓愈在《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六中寫道:「屯門雲雖高,亦映波濤沒。」劉禹錫在《踏浪歌》中寫道:「屯門積日無回飆,滄波不歸成踏潮。」前者顯示其對屯門地勢的認識,後者則詠颶風中屯門的情形。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