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曹丕稱帝翌年劉備也跟 孫權為何遲遲未有這樣?

歷史長河

曹丕稱帝翌年劉備也跟 孫權為何遲遲未有這樣?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曹丕稱帝翌年劉備也跟 孫權為何遲遲未有這樣?

2019年12月09日 10:00

孫權告訴大家跟車太貼未必是好。

公元220年10月,漢獻帝被迫「禪讓」退位,曹丕稱帝,建立曹魏政權。翌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至於東吳的孫權卻沒有稱帝,他於公元222年接受曹魏冊封,成為吳王。直到公元229年,孫權才登基稱帝,此時劉備已死6年,曹丕也死了3年了。那孫權為何遲遲沒有稱帝?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曹丕 (網上圖片)

孫權告訴大家跟車太貼未必是好。

影視中劉備稱帝 (網上圖片)

曹丕、劉備先後稱帝,孫權本來也可以這樣做,當時東吳佔據著長江中下游地區,綜合實力甚至比劉備還要強,時人多認為天下已構成三分之局。孫權雖沒有稱帝,卻在222年10月建立年號。按理說「改年號,正服色」的稱帝條件,也說明孫權是想稱帝,卻有所顧忌,所以只是建元。

影視中夷陵之戰火燒連營 (網上圖片)

至於顧忌甚麼,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不稱帝能避免兩線作戰,減輕軍事壓力。孫權早在公元219年襲取荊州,殺死關羽,與劉備盟約破裂。之後曹丕稱帝,孫權再度上書,「卑辭奉章」,並送還於禁。據晉陳壽《三國志》記載,當時孫權遣使求降,曹魏大臣劉曄看穿孫權的企圖,認為孫權「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乘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則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

影視中的孫權 (網上圖片)

公元222年6月,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擊破劉備,孫權取得勝利。然而,此時曹丕不斷催促孫權交出人質,導致雙方關係破裂。因為一開始,孫權就沒有真心稱臣。在與曹魏關係破裂的同時,主持蜀漢國政的諸葛亮調整政策,與東吳重新修復關係,雙方再度結盟。孫權再度化解兩線作戰的危險。

網上圖片

當孫權一旦稱帝,就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有奪取天下的野心,必然會招致其他勢力攻擊。孫權坐收江東,始終劃江而治,並沒有積極向北方用兵。孫權本身也很明白,以他的能力及實力,很難奪取天下,所以以稱霸一方為目標。孫權就像越王勾踐一樣,一直隱忍,直到沒有危險時,才公開稱帝。

影視中的孫權 (網上圖片)

還有另外一點是東吳內部整合問題。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北大歷史學系教授田餘慶在《秦漢魏晉史探微》中分析指:「孫權遲回不進,除了山越不寧、外敵威脅等一般原因以外,我想不再是像曹操那樣『畏名義而自抑』,而是等待政權江東化進程的完成。」孫權要想政權穩固,必須得到江東士族的支持,所以他需要時間整合江東士族的力量,讓他們支持自己的政權,這樣才能坐穩皇位。

影視中的司馬懿 (網上圖片)

公元229年,47歲的孫權登基稱帝,改元黃龍。《三國志·陳震傳》記載,諸葛亮當時還力排眾議,派衛尉陳震前往慶賀。雙方還再度結盟,並共同制定「藍圖」,FF劃分曹魏疆土:「以徐、豫、幽、青屬吳,並、涼、冀、兗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歷史的結果就是,這個計劃並沒有實現,魏、蜀、吳三國都沒能統一,最終出仕曹魏的司馬家族,掌握曹魏軍政大權,以西晉取代之。

司馬懿為奪取政權,暗養三千死士 (網上圖片)

司馬懿為奪取政權,暗養三千死士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曹丕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曹丕 (網上圖片)

曹丕、劉備先後稱帝,孫權本來也可以這樣做,當時東吳佔據著長江中下游地區,綜合實力甚至比劉備還要強,時人多認為天下已構成三分之局。孫權雖沒有稱帝,卻在222年10月建立年號。按理說「改年號,正服色」的稱帝條件,也說明孫權是想稱帝,卻有所顧忌,所以只是建元。

影視中劉備稱帝 (網上圖片)

影視中劉備稱帝 (網上圖片)

至於顧忌甚麼,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不稱帝能避免兩線作戰,減輕軍事壓力。孫權早在公元219年襲取荊州,殺死關羽,與劉備盟約破裂。之後曹丕稱帝,孫權再度上書,「卑辭奉章」,並送還於禁。據晉陳壽《三國志》記載,當時孫權遣使求降,曹魏大臣劉曄看穿孫權的企圖,認為孫權「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恐中國乘其釁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國之兵,二則假中國之援,以強其眾而疑敵人。」

影視中夷陵之戰火燒連營 (網上圖片)

影視中夷陵之戰火燒連營 (網上圖片)

公元222年6月,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擊破劉備,孫權取得勝利。然而,此時曹丕不斷催促孫權交出人質,導致雙方關係破裂。因為一開始,孫權就沒有真心稱臣。在與曹魏關係破裂的同時,主持蜀漢國政的諸葛亮調整政策,與東吳重新修復關係,雙方再度結盟。孫權再度化解兩線作戰的危險。

至於第二點就是,孫權自身實力不足。孫策臨死前,說過一番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換句話說在開疆拓土、爭奪天下方面,孫權不如孫策,但孫權有一個優點,就是能任命賢明,保固基業,即是說孫權是一個「守業者」,非「開創者」。

影視中的孫權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孫權 (網上圖片)

當孫權一旦稱帝,就是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有奪取天下的野心,必然會招致其他勢力攻擊。孫權坐收江東,始終劃江而治,並沒有積極向北方用兵。孫權本身也很明白,以他的能力及實力,很難奪取天下,所以以稱霸一方為目標。孫權就像越王勾踐一樣,一直隱忍,直到沒有危險時,才公開稱帝。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還有另外一點是東吳內部整合問題。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北大歷史學系教授田餘慶在《秦漢魏晉史探微》中分析指:「孫權遲回不進,除了山越不寧、外敵威脅等一般原因以外,我想不再是像曹操那樣『畏名義而自抑』,而是等待政權江東化進程的完成。」孫權要想政權穩固,必須得到江東士族的支持,所以他需要時間整合江東士族的力量,讓他們支持自己的政權,這樣才能坐穩皇位。

影視中的孫權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孫權 (網上圖片)

公元229年,47歲的孫權登基稱帝,改元黃龍。《三國志·陳震傳》記載,諸葛亮當時還力排眾議,派衛尉陳震前往慶賀。雙方還再度結盟,並共同制定「藍圖」,FF劃分曹魏疆土:「以徐、豫、幽、青屬吳,並、涼、冀、兗屬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關為界」。歷史的結果就是,這個計劃並沒有實現,魏、蜀、吳三國都沒能統一,最終出仕曹魏的司馬家族,掌握曹魏軍政大權,以西晉取代之。

影視中的司馬懿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司馬懿 (網上圖片)

司馬懿為奪取政權,暗養三千死士 (網上圖片)

司馬懿為奪取政權,暗養三千死士 (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得齊秦兩地就如「高屋建瓴」 韓信幸留一命

2024年04月22日 20:00

「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當中有言:「⋯⋯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秦朝滅亡後,楚漢相爭以項羽江邊自刎為標誌落下帷幕。劉邦建立了「漢」政權,便厚厚賞賜了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就以韓信為例,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其功勞固然不可多得:聲東擊西虜魏王豹、強勢突襲相夏說、背水一戰大破陳余⋯⋯因此,劉邦便把韓信封為楚王。可是功高蓋主免不了惹來殺身之禍。韓信沒當上楚王不久,馬上就有人散播韓信謀反的謠言。劉邦聽後雖不知事情真偽,但也不敢怠慢,立即就和身邊諸將商議對策。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當時不少將領建議征討韓信,而謀士陳平就這樣向劉邦說:「陛下,韓信武藝高強,恐怕朝中將領都不是他對手。既然強攻不能制服韓信,不如使用計謀去對付他。」說罷,陳平就在劉邦耳邊獻上了一計⋯⋯

翌日,劉邦就向眾人宣報自己將到雲夢澤巡遊一事。恰好,韓信就在離雲夢澤不遠的陳縣。因此,韓信便召見了諸候,早早的守在大路旁,恭迎劉邦。可誰知,劉邦一到,韓信就被劉邦安排好的將士們給拿下了。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聽說劉邦把韓信收歸天牢,想為韓信說情的大夫田肯就急急忙的進宮面見劉邦。可是田肯一見劉邦,卻笑著說道:「可喜可賀啊,陛下!」劉邦一楞,問道:「可有什麽值得祝賀的?」見劉邦一臉茫然,田肯就娓娓道來的說著:「值得道賀的事情可是有好幾件。第一樁喜事當然是韓信束手就擒;第二樁喜事便是陛下您已經牢牢掌控了關中秦地。秦地地勢險要,山河環繞。像這種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即便百萬軍隊來襲,秦地哪怕只有兩萬兵馬都能抵擋住。憑著秦地這片有利的軍事要地,要對諸侯用兵簡直就像在高高的屋檐上倒下一瓶水那麼簡單!而且,陛下您東有齊地瑯琊、即墨等富饒之地,南有泰山作後盾,西有黃河,北有渤海。有著這樣的地勢,我們只需二十萬兵馬就可以抵擋敵方的百萬軍隊!所以說,齊地與秦地就好比東秦和西秦,陛下現在得此要地,難道不值得祝賀嗎?」

高祖劉邦聽完田肯的一席話,就明白田肯是在變相地為韓信求情,因為他所說的秦地、齊地是韓信的功勞。若不是韓信領兵征戰,他劉邦怎能擁有如此關鍵的齊秦兩地呢?劉邦略一沈吟,對田肯說:「你所言不無道理。」便下令賞賜田肯黃金五百斤。隨後,劉邦赦免了韓信。韓信雖幸留一命,卻難逃被貶為淮陰侯的命運。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當。在現代漢語中指對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