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侏羅紀公園? 河北避暑山莊發現逾300恐龍足迹

兩岸

侏羅紀公園?  河北避暑山莊發現逾300恐龍足迹
兩岸

兩岸

侏羅紀公園? 河北避暑山莊發現逾300恐龍足迹

2019年12月07日 12:55 最後更新:13:00

研究成果登上國際知名古生物學期刊《白堊紀研究》!

河北承德的承德避暑山莊發現逾300處侏羅紀恐龍足迹一直備受各界關注,多年來一直有媒體陸續報道,但從沒得到官方權威機構證實。昨日中美澳科學家雲集承德開記者會,他們的研究成果終於登上國際知名古生物學期刊《白堊紀研究》。

更多相片
團隊重點考察了麻地溝足跡點。(網上圖片)

研究成果登上國際知名古生物學期刊《白堊紀研究》!

避暑山莊發現發現逾300處侏羅紀恐龍足迹。(網上圖片)

據悉這個由三國科學家組成的考古團隊,在考察中發現了一個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龍動物群,該群體是由蜥臀目組成,其中又以獸腳類、鳥類佔絕大多數。

避暑山莊發現發現逾300處侏羅紀恐龍足迹。(網上圖片)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指,「從避暑山莊地面的大量無脊椎動物遺跡來看,距今1.5億年前的世界應該是一片較為平靜淺水湖畔,有著平坦的沙地。這也是各種小蟲與恐龍能留下足蹟的先決條件。」

避暑山莊發現發現逾300處侏羅紀恐龍足迹。(網上圖片)

恐爪龍類足跡產於麻地溝足跡點,平均長度為8.7厘米,足跡具有兩趾印痕(第III趾和第IV趾)和圓形腳跟,這種形態表明了其與恐爪龍類的親緣關係,被歸入伶盜龍足跡。

團隊重點考察了麻地溝足跡點。(網上圖片)

實雷龍足跡和蹺腳龍足跡,分佈在承德各個足跡點,這些三趾足跡至少有140個足跡,其中130個是完整的足跡。所有的足跡中,以長度在10厘米到20厘米的中型足跡為主。這些足跡分為兩個類型,一種形態類型,中趾比較短,屬於獸腳類恐龍足跡中的實雷龍足跡;另一種形態類型,中趾比較長,歸屬於蹺腳龍足跡。這些足跡屬於兩足行走的中小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所留,由於沉積物比較柔軟潮濕,因此腳墊不是很清楚,末端的爪痕明顯,功能趾為第二、三、四趾,只有極個別足跡留下拇趾跡。

團隊重點考察了麻地溝足跡點。(網上圖片)

團隊重點考察了麻地溝足跡點。(網上圖片)

據悉這個由三國科學家組成的考古團隊,在考察中發現了一個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龍動物群,該群體是由蜥臀目組成,其中又以獸腳類、鳥類佔絕大多數。

避暑山莊發現發現逾300處侏羅紀恐龍足迹。(網上圖片)

避暑山莊發現發現逾300處侏羅紀恐龍足迹。(網上圖片)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指,「從避暑山莊地面的大量無脊椎動物遺跡來看,距今1.5億年前的世界應該是一片較為平靜淺水湖畔,有著平坦的沙地。這也是各種小蟲與恐龍能留下足蹟的先決條件。」

這些足跡化石的原產地——麻地溝,產出鋪路石板。邢立達團隊重點考察了麻地溝足跡點,該足跡點海拔約800米,西坡和北坡均有民居分佈,這些建築不少都是由當地的石頭搭建而成。

避暑山莊發現發現逾300處侏羅紀恐龍足迹。(網上圖片)

避暑山莊發現發現逾300處侏羅紀恐龍足迹。(網上圖片)

恐爪龍類足跡產於麻地溝足跡點,平均長度為8.7厘米,足跡具有兩趾印痕(第III趾和第IV趾)和圓形腳跟,這種形態表明了其與恐爪龍類的親緣關係,被歸入伶盜龍足跡。

避暑山莊發現發現逾300處侏羅紀恐龍足迹。(網上圖片)

避暑山莊發現發現逾300處侏羅紀恐龍足迹。(網上圖片)

實雷龍足跡和蹺腳龍足跡,分佈在承德各個足跡點,這些三趾足跡至少有140個足跡,其中130個是完整的足跡。所有的足跡中,以長度在10厘米到20厘米的中型足跡為主。這些足跡分為兩個類型,一種形態類型,中趾比較短,屬於獸腳類恐龍足跡中的實雷龍足跡;另一種形態類型,中趾比較長,歸屬於蹺腳龍足跡。這些足跡屬於兩足行走的中小型肉食性獸腳類恐龍所留,由於沉積物比較柔軟潮濕,因此腳墊不是很清楚,末端的爪痕明顯,功能趾為第二、三、四趾,只有極個別足跡留下拇趾跡。

團隊重點考察了麻地溝足跡點。(網上圖片)

團隊重點考察了麻地溝足跡點。(網上圖片)

韓國鳥足跡分佈於麻地溝足跡點。該足跡點保存了至少4條連續的三趾行跡。從形態上來看,這些鳥類足跡被歸為韓國鳥足跡類型。

承德避暑山莊足跡點還產生了一些橢圓形的痕跡,在形態上類似於蜥腳類動物的後足跡,例如白堊紀最出名的蜥腳類動物足跡:雷龍足跡。但是,由於保存較差,沒有行跡,目前還不能完全確認。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全球首次發現 暴龍科化石胃中完整保存「最後2餐」

2023年12月12日 10:20 最後更新:11:43

加拿大亞伯達省恐龍公園,2009年出土一隻暴龍科蛇髮女怪龍的石,胃裡還完整保存著最後兩餐。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CNN報道,亞伯達省卡加利大學古生物學家澤倫尼茨基(Darla Zelenitsky)、加拿大皇家蒂勒爾博物館恐龍學者泰里安(François Therrien)等參與這項研究,論文8日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澤倫尼茨基表示,蛇髮女怪龍(Gorgosaurus)是暴龍近親,體型較小且出現年代較早,這隻蛇髮女怪龍估計在5至7歲之間,死前體重為350公斤、身長4米,而且似乎對吃的東西很挑剔。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牠的胃裡有2隻不到一歲的文雅捷足龍(Citipes elegans)後腿部位,並且是在不同時間吃下,成為蛇髮女怪龍生前倒數第二餐和最後一餐。

由於被獵食的文雅捷足龍屬於小型恐龍且年齡尚小,使得蛇髮女怪龍胃裡的內容物不明顯,直到蒂勒爾博物館在整理化石時才發現異狀,讓古生物學家們得以分析暴龍科恐龍的飲食習慣。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澤倫尼茨基指出,這隻蛇髮女怪龍以小型獵物為目標,可能是因為牠的體型還不適合攻擊更大的恐龍。另外,白堊紀中晚期的中小型恐龍化石較少,或許是受到幼年掠食性恐龍活躍的影響,許多都被捕殺吃下肚。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