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俠客島:北約宣言首提「中國」真把中國當敵人?

兩岸

俠客島:北約宣言首提「中國」真把中國當敵人?
兩岸

兩岸

俠客島:北約宣言首提「中國」真把中國當敵人?

2019年12月09日 16:13

(原標題:【解局】北約宣言首提「中國」,真把中國當敵人?)

北約,一個冷戰的產物,一個以歐洲國家為主的軍事組織,最近因為和「中國」扯上了關係,再次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更多相片

(原標題:【解局】北約宣言首提「中國」,真把中國當敵人?)

12月3-4日,北約峰會在倫敦舉行,其成員國美國、加拿大、26個歐洲國家及土耳其派代表參會(圖源:新華社)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11月9日刊登對馬克龍的專訪,馬克龍說北約瀕臨「腦死」

《來自中國的挑戰,可使北約團結起來》《面對中國威脅,北約展現罕見團結》

12月3日,北約峰會開幕前,特朗普與馬克龍舉行會晤(圖源:VCG)

「倫敦宣言」中提到5G的表述,截圖自北約官網

12月4日,北約峰會在倫敦結束,發佈的宣言中首次提到中國。

:北約宣言首次寫入「中國威脅」、面臨「中國威脅」北約展現罕見團結、歐洲國家將中國定為對手。

事實真的如此嗎?美國的對華態度我們知道,北約內的26個歐洲國家也把中國當敵人了嗎?

島叔認為,非也。說什麼歐洲把中國當威脅,那是有媒體想要搞個大新聞的結果。

12月3-4日,北約峰會在倫敦舉行,其成員國美國、加拿大、26個歐洲國家及土耳其派代表參會(圖源:新華社)

宣言

首先,這次北約發佈的「倫敦宣言」到底怎麼說中國的?

在北約官網,島叔找到宣言原文,翻譯過來是:我們認識到,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和國際政策,為北約帶來了需要共同應對的機遇和挑戰。

是的,在宣言中,就一句話,並且根本沒有「威脅」(threat)這個詞。可以想到,一些媒體把這句話誇張為北約把中國當威脅了,是引申於“挑戰”這個詞。

「倫敦宣言」中提到中國的表述,截圖自北約官網

不過,正如我們常說的「全球化帶來了機遇和挑戰」這樣,“挑戰”並不代表充滿敵意,它更多是一個中性的、根據語境解讀的詞語。更何況,排在前面還有一個大大的“機遇”一詞。

實際上,這次北約成立70周年的慶祝活動更多的是被關於金錢和未來戰略的激烈爭執所籠罩。一個流傳出的視頻片段,從私人關係角度曝光了幾個西方國家領導人之間的分歧。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上個月曾發出北約已經「腦死」的說法,引發了美國方面的強烈反應。關於中國議題,他在11月28日在巴黎的一場新聞發佈會上,有著非常明確的表態。

他對記者說:「誰是我們的敵人?這是我們需要搞清楚的一個戰略性問題。有時,我聽到一些人說是俄羅斯或者中國,我不這樣認為。我們的共同敵人,很明顯是在北約內部,是各個國家深陷的恐怖主義。」

馬克龍特別介意美國在敘利亞撤軍,允許土耳其軍事打擊敘北部的事情。他說,把庫爾德人拋棄、扔給土耳其,讓敘利亞更加不穩定,還導致上百個「伊斯蘭國」分子逃跑,這明顯與北約的原則相悖。

這樣看來,當時美國從敘撤軍,並未提前和北約其他國家討論,至少沒有通知到法國。這種沒有協調的單邊主義行動,視北約為無物的行為,讓馬克龍覺得北約瀕臨「腦死」。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11月9日刊登對馬克龍的專訪,馬克龍說北約瀕臨「腦死」

在德國總理默克爾這邊,她不同意馬克龍關於北約狀態的描述,但她同意其關於中國的說法。實際上,默克爾是訪華次數最多的西方領導人,她就任以來訪華有12次,最近一次是今年9月份,她去了武漢。

至於歐洲另一個大國英國,對相關議題的態度如何,還得看下周英國大選的結果。

從經貿角度來看,根據今天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今年前11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2.4%,歐盟、東盟和美國為中國前三大貿易夥伴,在中國與美國貿易值有所下降的同時,中歐貿易值同比大增7.7%。

其實,歐盟已經連續15年成為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看來馬上要連續16年),其中,中國已連續3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歐洲國家與中國已是緊密聯繫在一起。

無須諱言的是,歐洲國家存在對中國的疑慮,不管是出於意識形態、社會制度不同,還是了解不夠、誤解太深等原因,但如果說歐洲已經把中國當「敵人」了,那隻能說是fake news。

既然如此,為什麼北約這次還要討論中國呢?這首先要從北約的歷史和現狀來看。

 《來自中國的挑戰,可使北約團結起來》《面對中國威脅,北約展現罕見團結》

北約

簡稱為「北約」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於1949年,當時是為了對抗前蘇聯和其領導的“華約”組織,其最早的成員包括美國、加拿大,以及10個歐洲國家。

從結構上來看,相比於相互確保彼此安全承諾的聯盟,北約更多的是美國為盟友提供安全保障,盟友支持美國的主導地位,形成一個等級制的同盟體系或國際次體系。

1991年,華約解散,北約喪失了目標敵人。但是,和大家以為的北約遲早解散的預期不同,北約反而繼續擴大了成員。

從範圍上看,北約不斷蠶食前蘇聯地區。1999年,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國加入。2017年,黑山加入。北馬其頓成為下一個加入北約的國家,也就是其第30個成員國。

北約成員圖,左側為加入時間

如此,北約的定位就出現了疑問。冷戰都結束了,北約的存在是為了什麼?北約在世界舞台的角色是什麼?

在美國的主導下,北約開始更新觀念、轉變職能,進行適應性調整。2006年4月,北約里加峰會通過未來轉型戰略的文件,文件說北約致力於在全球建立擁有「共同價值觀與共同利益」的全球夥伴關係。

但是,事實是,北約從來沒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巴爾幹半島、北非、中東、反恐等問題,都曾落入北約的視野。從法國退出北約,到伊拉克戰爭、利比亞內戰、伊朗核問題、中導條約,歐洲國家和美國矛盾不斷。

這次的倫敦峰會上,關於北約的軍費分攤,成為一個新的棘手問題。美國希望歐洲國家交更多的軍費,而歐洲國家明顯不願意。在這次峰會開幕前,美國和法國領導人的媒體見面會上,兩人幾乎處於各說各話的狀態。

因此,面對一個輝煌往昔不再、內訌不斷的軍事組織,美國希望通過製造新的對手,為北約創造一個假想敵,來增加北約的內部一致性。

而這個假想敵就是中國。

12月3日,北約峰會開幕前,特朗普與馬克龍舉行會晤(圖源:VCG)

分歧

在「倫敦宣言」中,還有一處未提中國,但誰都知道在說什麼。

宣言說:「北約和其成員,在各自權威範圍內,承諾確保包括5G在內的通信安全,認識這需要依靠安全和有彈性的通信系統。」

「倫敦宣言」中提到5G的表述,截圖自北約官網

的經驗,這種國際峰會的宣言其實充滿了妥協,甚至還有爭吵,關於某句話是否加入,某個對象的名字是否提及,都是錙銖必較的結果。

從關於5G的這句模糊的話語,我們甚至可以猜出,在聲明起草過程中,某個國家強力要塞入一些內容,而部分國家則提出反對,於是最終版宣言中,呈現出這樣一個折中的表述。

眾所周知,近一年來,美國一直在遊說其他國家在5G建設中,不再使用華為設備。有一些歐洲大國,處於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比如英國,作為「五眼聯盟」的成員,受制於美國,但又確實被便宜又好用的中國設備吸引。

這兩天,英國現任首相約翰遜,就拿了華為的手機在電視節目上和主持人自拍,讓歐洲媒體和網民炸了鍋。

12月5日,約翰遜用華為手機自拍。事後他發表聲明說,手機不是自己的

美國其實早意識到,這些歐洲大國越來越「難管」,於是在該地區物色新的戰略支點,那就是歐洲邊緣地區的小國。比如在今年9月,波蘭和美國簽署了排除“不安全”供應商的5G聲明。波蘭成為已代替英國,成為美國制衡法德的主要力量。

關於這次峰會,某個外交人士曾透露,「美國和較小的歐洲國家(中東歐國家)一直在共同使勁,在北約峰會上提出中國的話題。」

實際上,美國向歐洲國家施壓,要求其在中美經濟和政治衝突中選邊站隊,已經引發了歐洲內部國家間緊張關係的加劇。

歐盟內部因此導致的分化風險,提醒了歐洲無法在「大國競爭中獨善其身」。默克爾最近已經喊出了歐盟要加強“戰略主權”的呼籲,希望形成非美國強加的、統一的對華立場。

正如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所言:「我們需要更好地理解中國的崛起,理解這對我們的安全意味著什麼。要從機遇和挑戰的角度來看。」

面對一個崛起的中國,歐洲國家確實有必要好好思考,該以什麼心態和中國交往。

不過,當今世界,意識形態集團的對立、中心與邊緣的分歧、不同文明間的衝突顯然已不是主流,互聯互通取代傳統的地緣政治是大勢所趨。

在島叔看來,也許未來將會出現一種北約-中國對話與合作的機制,因為歐洲國家和中國都有足夠的智慧和力量,排除干擾,讓雙方通過增強戰略互信,走上合作者的道路。

 來源:俠客島

往下看更多文章

謝鋒指對「台獨」沒妥協餘地 促美落實一中原則

2024年01月10日 08:37 最後更新:08:37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應邀在卡特中心紀念中美建交45周年研討會上發表視像演講。

謝鋒指出,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台獨」與台海和平水火不容,對於「台獨」分子,中國政府沒有妥協的餘地。美方應該以實際行動遵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將美國領導人不支持「台獨」、不尋求把台灣問題作為遏制中國工具的表態落到實處,與中方一道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和中美關係大局。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應邀在卡特中心紀念中美建交45周年研討會上發表視像演講。中國駐美大使館網站圖片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應邀在卡特中心紀念中美建交45周年研討會上發表視像演講。中國駐美大使館網站圖片

在談到中美關係時,謝鋒指中美關係從來就是建立在承認彼此不同和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礎上,分歧差異不應該成為阻隔中美交流合作的攔路虎。競爭應該是講規則的公平競爭,而不能是你死我活、零和博弈的惡性競爭,更不能以競爭為名剝奪他國正當發展權益。國家與國家的競爭應該是田徑賽,而不是拳擊賽。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