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多以課外活動形式教授STEM。

香港的STEM教育正式起步不過3年,學界多以課外活動形式教授STEM,但也有部分學校嘗試劃出課時獨立成科。這幾年不同學校各級學生玩盡不同新科技,STEM教育的成效驗收需時,但由於整體課程設計缺乏長遠規劃,中小學難以銜接的問題已率先浮現,有小學生追不上升讀的中學STEM教育程度,中學為保證有STEM潛質的學生入讀,只能自行通過舉辦比賽拔尖。學界亦見本港學制受制於應試文化,STEM教育於高中階段被逼停擺,始終難令學科有延續性。 

近年學界陸續將STEM納入恒常課時,翻查小學概覽資料,逾半小學已推展STEM,包括推行校本課程。保良局王賜豪(田心谷)小學去年起騰出一節導修課,轉為STEM學習時段,讓五六年級學生應用數學及常識科所學的運算思維及STEM知識。

統整課程的常識科老師陳迦志稱,設計課程時須確保各科教學內容不重疊,如常識科製作氣球車會涉及數學的對稱概念,故數學科老師可減少着墨相關內容。

現有中學將STEM獨立成科,或在初中推行STEM主題課程,讓學生更有系統學習。另有中學於相關科目先推STEM,諸聖中學便為一例,其資訊科技主任何嘉琪表示,現以電腦科作平台,結合數學及科學共同推動STEM教育,分工上主要由數學及科學科教授理論,於電腦科應用知識解難,「如要求中二生科學堂學到的音頻原理,用於電腦堂上設計巴士人流計算器,助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縱使STEM內容已佔電腦科約三成教學時間,惟因每周課時僅1小時10分鐘,她指時間緊絀只能教指定研習範圍。

培僑中學今學年起也在中一電腦科加入無人機設計、編程等STEM課程。校長伍煥杰指,新課程為取代電腦科一些沉悶過時的概念知識,其餘班級則以課外活動及比賽推廣STEM教育。他直言,現時課程難以全校普及推行STEM,除了資源考量外,也有課程調動的限制,「例如校方想於中一二加入製作電梯的STEM課程,但有關力學知識普遍在中三才教,未必說調就調。」

事實上,獨立成科的學校仍屬小數,據教聯兩個月前公布的調查發現,多達七成學校以課外活動推STEM,只有四成多學校推行常規或跨學科課程。

學界百花齊放,令STEM整體課程設計更難有統一規劃,逼令學界率先面對中小學難以銜接的問題,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於今年六月發表的諮詢報告因此也提出須設專責委員會,督導中小學包括銜接安排等的長遠發展問題。

港大教育學院高級講師葉穎欣坦言,本港幼稚園讓學生的探究內容不全面,小學階段STEM內容多數被融入常識科內,但相關的科學探究、動手部分以往僅佔一成五左右,到中學時才正式修讀科學課,故小學若無把STEM獨立成科,學童早期接觸STEM的機會較歐美少,「外國幼兒很早開始探究式學習,但香港則視乎校本是否有遠見肯花時間,是以我們的中小銜接問題遠比外國更嚴峻。」

何嘉琪直言,小六生升中後的STEM學習差異甚大,故其校除了要重教已有知識,也須不斷變換教學內容,以維持較高程度學生的興趣,此舉除了更耗費時間,亦難避免重複教學。

陳迦志指出,中小學STEM課程銜接差,目前部分小學推行STEM教育較中學走得更前,導致具STEM潛力的高小生,難以於升中後延續學習及應用,「不少中學都以DSE為本,故取消初中的設計與科技學科,減少了『動手做』的元素。」他更知悉,有小學畢業生升中後在電腦課仍需學習輸入法,未能應用小學所學的STEM運算思維。

參考外國經驗(見表),葉穎欣強調本港並非沒有像英國般設計不同年級的學習領域範疇,但於鋪排各個學習階段的內容,始終不似德國或日本有規劃漸進式的學習。

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認同,本港的課程鋪排有待改善,若從培育科學家或工程師角度考思STEM教育的課程方向,他認為小學時應先從科學、數學着手,中學則加強工程、科學認知,好讓學生於年幼時不受限制地摸索世界,天馬行空地認識大自然、分析問題,年紀稍長後再嘗試以工科知識解決現實疑難。

黃錦輝表示,中小學銜接關乎分階段教學策略,且涉及拔尖機制,目前中小學間的STEM水平有異,發展較好的中學如欲提拔有天分的小學生,通常要靠區內舉辦STEM比賽鎖定優秀學生。

為加強課程銜接,STEM專業發展學校之一的樂善堂余近卿中學,今年亦參考美國P-Tech學校的做法,讓中三學生及早接觸技術領域的專業知識,裝備就業所需的技能,校長劉振鴻稱,「應用學習以外,讓學生知道業界聘請時的能力要求,可助他們的生涯規劃。」而有結龍中學的金巴崙長老會耀道小學,負責統籌STEM課程的副校長陳詠欣則於三年前曾到耀道中學向全體老師分享其校的STEM課程內容。

除了銜接問題,香港的應試文化一直為人詬病,STEM教育的延續性因而受影響,港科院兩年前也有報告指本港STEM人才於高中升讀大學階段「斷纜」。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總監黄金耀指,高中課程牽涉到公開試,校方不易再安排恒常課時教授STEM內容,此時絕大多數學校會把STEM再改為課餘活動,學界無法撼動現有學制。

上述情況令大學收生同樣面臨銜接問題,黃錦輝直指,高教界應更着重學生過往STEM表現或校長推薦,非單純審視公開試成績,將個案處理的收生安排普及化才有助錄取具有潛質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