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李白出生地碎葉城 位置玄奘「認證」

歷史長河

李白出生地碎葉城 位置玄奘「認證」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李白出生地碎葉城 位置玄奘「認證」

2020年01月20日 10:00

碎葉城位置重要,歷史長時間有各方勢力爭奪。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被譽為「詩仙」,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非同凡響。據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所載,他出身於武則天大足元年,至於其出生地就有多種說法,現今內地有城市為了開拓旅遊市場,都在爭奪「李白故里」,也有一個境外地方就是吉爾吉斯的托克馬克。

清代17世紀畫作,描繪李白在京,幫力士脫靴,幫貴妃研墨 (網上圖片)

清代17世紀畫作,描繪李白在京,幫力士脫靴,幫貴妃研墨 (網上圖片)

吉爾吉斯位於中亞東南部,與中國、哈薩克、烏茲別克及塔吉克為鄰,是個高山國家,高海拔,首都為比什凱克,在哈薩克邊界附近,以東不遠的楚河南岸的托克馬克,就是據說是李白的出生地,也就是讀歷史都熟悉的「碎葉城」。

唐朝國勢強大,為了經營西域,唐朝曾在西域設多個軍鎮,最著名的就是安西四鎮,分別是龜茲、疏勒、於闐和碎葉。不少唐朝邊塞詩,碎葉、輪台、樓蘭出現頻率非常高,幾乎成為西域邊塞代名詞。

畫作描繪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他與諸弟相聚歌唱飲酒情景 (網上圖片)

畫作描繪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他與諸弟相聚歌唱飲酒情景 (網上圖片)

碎葉城作為大唐管控西域的戰略要點,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李白出生於碎葉城是有史料記載,分別於李陽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以及范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有說。不過,對於碎葉城的具體地理位置,一直眾說紛紜,主要流傳三個說法,一是郭沫若認為的焉耆碎葉,二是張廣達考證出的楚河流域,也就是現在的托克馬克,另外還有說法認為,碎葉城在新疆哈密附近。

關於碎葉城在哪裡,不只是今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讓人摸不著頭腦。由於西域地名相同較多,各種史料提及碎葉時都語焉不詳,因此三種說法各有各根據,始終沒有標準答案。而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有明確記述「出熱海(吉爾吉斯境內伊塞克湖)西北行五百餘里至素葉城(即碎葉城)。城周長六、七里,諸國商、胡雜居。素葉城西行四百餘里至千泉,千泉西行百四五十里至怛羅斯城」。這裡說明玄奘認為的碎葉城,就是在現在的吉爾吉斯境內。

李白畫像 (網上圖片)

李白畫像 (網上圖片)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吉爾吉斯考古工作者相繼發現兩塊漢文殘碑,也更將唐朝安西四鎮的碎葉指向中亞的碎葉水之畔,也就是吉爾吉斯的托克馬克。如此,可以基本明確認證碎葉鎮,是大唐在西域最偏西的軍鎮,當時大唐的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後來由於跟吐蕃作戰,在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遷到碎葉,直到公元692年收復安西。31年後,李白出生。

碎葉是西域西部的第一大城,水豐草美,又在原通向歐洲、西亞及南亞的交通要道。玄奘西行時,就在這裡與西突厥的葉護可汗見面,得到其資助。

碎葉城遺址 (網上圖片)

碎葉城遺址 (網上圖片)

碎葉城由於位置重要,各方勢力長期爭奪。後來黑汗王朝(喀喇汗國)分裂後,大王子巴紮爾佔據東喀喇汗國,自稱獅子汗,就定都在碎葉附近,當時稱為八剌沙袞。遼朝被金朝滅亡後,遼朝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行。耶律大石趁東喀喇汗國內亂,趁機攻佔碎葉, 建立西遼。西遼定都於八剌沙袞,改名為虎思斡耳朵。元朝時,這裡又改名為托克摩克。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清帝國政局混亂,沙俄逼迫清朝簽訂《勘分西北界約》,割走西北44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托克馬克。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蘇聯解體,吉爾吉斯獨立。作為一個山地小國,城市並不多。皆因李白,來托克馬克尋訪他遺跡的人越來越多,這個城方就逐漸「長盛不衰」,當地人甚至學習漢語及了解李白的詩。

往下看更多文章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

2024年04月19日 10:00

松齡圍位於廣東惠州龍門縣平陵街道山下村,距離圩鎮約3公里。松齡圍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該處在近代中國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曾為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由松齡圍、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成立遺址老屋祠堂、鏟頭坳伏擊戰遺址、白芒坑保衛戰遺址、洪亞仁茶店遺址組成現今的白芒坑革命遺址群,面積約3.5平方公里。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1927年12月27日,由廣州起義餘部組建的工農紅軍第四師在師長葉鏞率領下,由龍門縣城轉戰白芒坑,在松齡圍休整了三天。洪亞仁茶店的老闆用茶水熱情招待了紅四師官兵。紅四師官兵在白芒坑期間與群眾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白芒坑有個「三眼泉」,是當地群眾取水飲用的地方。紅四師駐紮在白芒坑期間,擔心飲用水不夠群眾喝,便將「三眼泉」挖深、拓寬。後來,經過抗日隊伍、解放軍隊伍不斷的修建完善, 「三眼泉」成為頗具革命傳奇色彩的「紅軍井」。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1944年3月10日,洪月沖、洪月明、洪亞仁、洪木安及呂甫英等人以舞醒獅為名進行串聯活動,在白芒坑老屋祠堂成立了30多人的農會組織,洪月沖任會長,洪月明任副會長;同時成立了婦救會,劉運英任會長,朱石妹任副會長。6月25日,白芒坑民兵自衛隊洪進光、洪水安在茶店地段放哨時,在洪亞仁的協助下抓獲了1名為日軍探路的漢奸,當場查獲其隨身攜帶的日軍軍用地圖和指南針。白芒坑民兵自衛隊與平陵鄉聯防隊配合在鏟頭坳伏擊巡迴騷擾平陵地區的日軍,傷敵10多人,斃敵2人,繳獲槍支和彈藥若干。農會會長洪月沖為掩護部隊撤退受重傷犧牲。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1948年4月12日,國民黨軍保八團一個加強營和平陵吳伯梅聯防隊共500餘人從西、南、北三面圍了當時駐守平陵白芒坑村的博龍河人民解放軍部隊——飛龍隊。飛龍隊60多人在謝光、邵國良、林志的指揮下和白芒坑民兵的配合下奮起反擊,搶佔制高點,激戰一天,最終將敵擊潰。此戰擊斃國民黨軍8人,擊傷30多人,是一場以少勝多的保衛戰。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整體保存較為完整。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遺址松齡圍,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坐東南向西北,總面闊55.15米,通進深26.4米,占地面積約1456平方米,有房屋80多間,結構形式為土坯磚瓦結構,是典型的客家三進式建築,目前保存較好,用於開放展覽。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遺址老屋祠堂,原為三堂三橫、土木結構的客家圍龍屋,前有池塘,後有群山,中間為洪氏祠堂,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目前,舊址只剩下一個用鐵片臨時搭建的拜祭點,其他房屋都已坍塌。現在已經平整土地,重新開始種植作物。遺址前有村道橫穿而過,後種有30畝樟樹。鏟頭坳伏擊戰遺址,位於山坳,兩邊是高山密林,植被保存良好,前往遺址的沿途現已鋪設好水泥路。白芒坑保衛戰遺址,位於山林,林木茂盛。洪亞仁茶店是白芒坑村民洪陽明夫婦帶著兒子洪亞仁,在村口路邊開設的一個茶亭,方便過往客人歇腳、飲食。目前,洪亞仁茶店遺址已經納入龍門紅軍園建設,在距離原址20米處重建。重建後是是一間鋼筋混凝土水泥磚砂石結構的瓦房,牆體土黃色,琉璃瓦頂,位於龍門紅軍園入口右側,前有小廣場,側面是荷花塘,建築占地面積約46.6平方米。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於2010年10月28日被龍門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授予其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2月13日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9月被中共惠州市委公佈為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8月被中共龍門縣委授予龍門縣黨員教育基地。2018年被惠州學院授予繼續教育培訓專案現場教學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