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慈禧覺醒力推「新政」 為何搞垮清朝?

歷史長河

慈禧覺醒力推「新政」 為何搞垮清朝?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慈禧覺醒力推「新政」 為何搞垮清朝?

2020年01月13日 10:00

一切已經太遲。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歷時103天「戊戌變法」宣告失敗。然而,兩年多後,慈禧終於醒悟,下詔設立「督辦政務處」,全國推行「新政」。「新政」主要內容與戊戌變法基本相同,卻將清朝搞垮。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宣統帝名義,發布退位詔書,清朝至此覆滅。

戊戌政變西方諷刺漫畫 (網上圖片)

戊戌政變西方諷刺漫畫 (網上圖片)

清朝滅亡固然是多種因素的結果,卻與「新政」有直接關係。「新政」主要內容有編練新軍、改革官制、倡導商業、教育改革、指定法律、籌蒙改制等內容。其中,編練新軍是清政府新政的最主要內容之一。

清朝經過八國聯軍之戰,大大打擊軍事勢力,原來湘軍、淮軍、練軍都不堪重用,喪失戰鬥力。為了鞏固王朝統治,清朝決定花大氣力,完全按照西方軍事制度,編練出一支全新的軍隊。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設立練兵處,在地方設立督練公所,負責練兵事宜。

操練中的北洋軍 (網上圖片)

操練中的北洋軍 (網上圖片)

1906年,清朝撤銷兵部,改設陸軍部,將練兵處併入其中,統一指揮全國的新軍。一年後,清朝制定龐大練兵計劃,決定全國範圍內編練36鎮新軍。然而事與願違,清政府精心打造的新軍,卻為清朝掘墳。只因新軍「失控」,為革命黨和袁世凱所用,最終推翻了清朝。

1911年,在湖北新軍發起武昌起義後,全國各地新軍紛紛起義,其中包括湖南、陝西、浙江、福建、廣西、廣東、山西等地。當時全國的新軍數量為24.1萬人,其中南方各鎮協有9.5萬人,他們幾乎全都參加了辛亥革命。北方新軍中實力最強的當屬北洋六鎮,他們為袁世凱所控制,朝廷無法駕馭。

1905年,新軍正展開「馬克沁機槍」(Maxim gun) 打靶訓練 (網上圖片)

1905年,新軍正展開「馬克沁機槍」(Maxim gun) 打靶訓練 (網上圖片)

袁世凱率領北洋新軍南下後,先後攻克漢口、漢陽,但他卻按兵不動,不去攻打武昌,反而與革命軍議和。這時,清朝已經完全失去了對新軍的控制權,等待它的只能是滅亡。古今中外,軍隊是維護政權的支柱,清朝也不會不知,但為何糊里糊塗的丟掉了軍權?

武昌起義時,在漢口的起義軍的大炮開火 (網上圖片)

武昌起義時,在漢口的起義軍的大炮開火 (網上圖片)

新軍與傳統部隊存在一定的差別,就是軍中有不少知識階層加入,他們思想活躍,再加上革命黨人在軍隊中的大量宣傳工作,使得新軍逐漸革命化。此外,清朝派遣大批留學生出外學習,他們深受革命思潮影響,紛紛加入同盟會,或受革命思想的影響。回國後,這些留學生大多成為新軍的中下層軍官。比如閻錫山、蔡鍔、吳祿貞、許崇智、孫道仁等等,他們在武昌起義爆發後,紛紛在各地發動新軍起義,撼動清朝統治命脈。此外,袁世凱也不可忽視,他在編練北洋新軍過程中,完全控制這支軍隊。清政府丟掉新軍,也就必然會丟掉江山。清朝滅亡後,新軍又成為各派軍閥手中的統治工具。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