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八國聯軍攻入京津 清政府簽不平等條約

史空穿梭

八國聯軍攻入京津 清政府簽不平等條約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八國聯軍攻入京津 清政府簽不平等條約

2021年01月21日 10:00 最後更新:13:29

義和團原本是清末在山東、直隸(今河北)一帶的民間秘密會社,他們利用設立神壇、畫符請神等方法秘密聚眾。但隨著清政府在甲午戰爭戰敗,義和團於是發展為排外的武裝團體。

義和團 (網上圖片)

義和團 (網上圖片)

最初義和團和當時清朝大部分秘密團體一樣,都是反對滿族統治,但當西方勢力開始瓜分中國領土,他們的矛頭亦開始由清廷轉向這些西方人,口號也改為「扶清滅洋」。加上天災頻仍,民不聊生,山東、直隸兩省農民首先發起的武裝暴動。1900年春季,號稱「義和團」的農民,在直隸縱火燒毀了教堂和教徒房屋。

義和團 (網上圖片)

義和團 (網上圖片)

另外,慈禧太后對洋人極為憤恨,於是借機利用義和團作為排除外國勢力的工具,又甚至允許義和團進駐北京,又進攻天津租界,住在當地的教士、洋人都感到極為驚恐。

八國聯軍之役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之役 (網上圖片)

最終俄國、德國、法國、美國、日本、奧匈帝國、意大利、英國八國組建遠征軍引發八國聯軍之役。除了成功鎮壓義和團外,亦潰敗了京津一帶的清兵。聯軍佔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大肆搶掠,因而造成大量中國珍貴文物、大量的文史資料典籍和文化遺產的失竊。

1901年9月7日,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不平等的《辛丑條約》,又稱《北京議定書》。《辛丑條約》後,中國要負擔巨大的賠款,民眾在增稅壓力下及窮困生活,對清朝更感不滿,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因而紛紛支持反清的革命運動。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