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珠海市長喊話: 想跟廣州地鐵連接

大灣區

珠海市長喊話: 想跟廣州地鐵連接
大灣區

大灣區

珠海市長喊話: 想跟廣州地鐵連接

2020年01月17日 16:32

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曹達華

廣州市常務副市長陳志英

更多相片

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曹達華

廣州市常務副市長陳志英

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

珠海市市長姚奕生

佛山市市長朱偉

惠州市市長劉吉

東莞市市長肖亞非

中山市市長危偉漢

江門市市長劉毅

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

珠海市市長姚奕生

佛山市市長朱偉

惠州市市長劉吉

東莞市市長肖亞非

中山市市長危偉漢

江門市市長劉毅

肇慶市市長呂玉印

昨日上午9點半,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第二場記者會,邀請省大灣區辦相關負責人,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9市市長或分管副市長就推進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等內容回答記者提問。

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曹達華:

粵港澳三地要素流動便利水平顯著提升

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曹達華說,綱要發佈近一年時間,可以看到的是粵港澳三地要素流動便利水平明顯提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紮實推進、內聯外通的基礎設施網路不斷健全、便利港澳居民到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落地見效明顯,以及全力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

曹達華說,下一步還要把推動三地規則銜接作為貫穿大灣區建設各項任務的主線,在堅守「一國」之本前提下善用“兩制”之利,積極探索具體問題的“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的實現形式,具體將採取「面上推進」和“點上突破”相結合的方式。

「面上推進」就是用好三個方面的平台,分別是深圳先行示範區這個大平台,前海蛇口、南沙、橫琴三個自貿試驗區平台,以及珠三角九市各個重點的特色合作平台。“點上突破”就是以實施“灣區通”工程為切入口,圍繞群眾密切關注的食品安全、環保、通訊、交通、通關等三地共識度高的領域積極作為、率先突破,推出一批政策互通事項,以點帶面推動三地規則銜接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加快推動前海、南沙、橫琴三個國家級的重大平台建設方面,曹達華介紹,重點在現代產業發展、科技協同創新等方面實現率先突圍,下一步將重點推進南沙科學城的規劃等,也加快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等一系列方案的落實。

廣州市常務副市長陳志英:

廣佛聯手打造四個萬億級產業群

廣州市常務副市長陳志英表示,協同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展的核心要義,廣州將從六大方面加強聯動輻射和帶動周邊區域協同發展:一是強化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以廣州的一區、三城、十三節點為重點,共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強化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和制度規範的軟聯通,大力發展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共同構建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二是強化廣州和深圳「雙核聯動」,落實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加快推動第一批確定的合作建設項目,重點攜手在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和更具競爭力的產業發展高地等方面進行合作。

三是強化廣州、佛山的節點帶動,目前正在編製廣佛同城化的「十四五」發展規劃,在這些年廣州與佛山的基礎設施和環境治理領域合作基礎上,積極推進產業發展的協同、社會和公共服務領域的合作,聯手打造先進裝備製造、生物醫藥與健康、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四個萬億級產業群,共同打造同城化發展的標杆典範。

四是強化廣清一體化的全面推進,深入推進基礎設施、產業、營商環境、民生事業、生態環保五個一體化。五是強化珠江口東西兩岸要素的便捷流動,首先就是在交通基礎設施和港口資源的優化整合方面著力。六是強化「一核一帶一區」的融合互動,牽頭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平台。

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

積極爭取國家科研資源來深佈局

先行示範區要怎麼建?深港合作有何新舉措?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什麼時候花落大灣區?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迴答了記者提問。艾學峰說,在先行示範區建設過程當中會進一步加強和香港的合作,既包括在基礎設施方面的硬聯通,也包括規則銜接的軟聯通。

同時,深圳還會推進深港創新合作區和深港口岸經濟帶這些重要的兩地合作平台的建設,通過和香港的互利合作,能夠更好地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打造深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發展極,成為大灣區最具活力、最有帶動力的一個極點。

去年國務院下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的國家科學中心。對於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規劃,艾學峰說他理解的是,國家希望深圳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先行示範,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下好科技創新的「先手棋」,真正把長板進一步加強,把短板給補起來。

具體而言,深圳要依託光明科學城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這兩個重要平台,和大灣區兄弟市通力合作,加快推進國家綜合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佈局一批重大的科學研究基礎設施,比如已經開工建設的合成生物學、腦模擬和腦解析這樣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聚集一批重大的科研平台,加強與中國科學院等重要科研機構的合作,也會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把更多的科研資源佈局到深圳來。

珠海市市長姚奕生:

催促廣州地鐵18號線加快建設

記者會上,珠海市市長姚奕生喊話旁邊的廣州市常務副市長陳志英,催促廣州地鐵18號線加快建設,加強跟珠海的聯繫。「目前,珠海正在謀劃通向澳門的隧道、口岸互聯互通。廣州地鐵18號線不能再說說而已,今年要動起來。除了跟廣州加快連接,珠海與肇慶、中山、江門,甚至是與深圳在水路上也要聯通,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一小時生活圈。」

姚奕生表示,除了加快完善交通建設,還要加快推動一批產業園、一批醫院小學幼兒園、一批環保設施、一批城中村改造、一批公園和公共建築的建設,提升城市品質、完善城市功能。

姚奕生還表示,對於珠澳合作、橫琴開發,下一步將實施「一線放開、二線管住、人貨分離、分類管理」新機制以促進橫琴開發建設。同時,橫琴將與澳門共商共建共管一個新機構,從規劃、建設、管理甚至到產業導入都設立專職人員完成,“新機構的構建藍圖目前已經形成初步方案,有待珠海、澳門和中央三方商議確定。”

除了新機制和新機構的兩「新」外,珠澳開發合作將聚焦在發展實業與解決人民關注的問題上。“橫琴開發、珠澳合作不是搞房地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賣房子,而是要使得澳門產業多元化。原來的澳門受限於空間,造成很多項目無法落地。因此我們希望高新技術、高新產業將來能在橫琴落地。橫琴要做實業,不是要做房地產。”姚奕生說。

佛山市市長朱偉:

三龍灣交通規劃、生態規劃編製中

「預計2019年佛山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2萬億,增長7%,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860億,增長7%。」佛山市市長朱偉這一番劇透,證實了2019年佛山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成為廣東省繼廣州、深圳之後第3座GDP超過萬億元的城市。

南都記者問到了鄰近廣州南站的廣佛接壤區域規劃建設一個高端創新集聚發展區——三龍灣的發展情況時,朱偉說計劃把三龍灣打造成佛山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一個主要載體和重點平台。這裏一方面是交通條件優越,毗鄰廣州南站。通過廣州南站和廣深港高鐵,30分鐘左右可以到深圳,50分鐘左右可以到香港,通過廣珠城軌和廣珠西線高速公路一個小時可以到達珠海和澳門,而且這個區域有十條地鐵軌道交通在建設,是佛山市軌道交通最密集的區域。

其次是科技產業的基礎雄厚,三龍灣這五個鎮街面積不到佛山的1/10,但是創造了佛山1/5強的GDP,2019年的GDP接近2200億,特別是家電、智能裝備、機械人等傳統產業基礎雄厚,既擁有美的、碧桂園這樣的企業,也有像德國庫卡、大疆等創新企業,還有一大批各行各業的專特新企業和「單項冠軍」。

朱偉透露,目前三龍灣的交通規劃、生態規劃等專項規劃正在編製之中,一批重點規劃,比如說三龍灣大道,連接廣州南站和佛山市政府的大道也正在建設之中,三龍灣的碧道隨著佛山市首批碧道試點也正在加快建設之中,一批科技產業項目也在如火如荼建設中。

惠州市市長劉吉:

將與世界500強企業展開精細化工中下游項目合作

惠州市市長劉吉透露,惠州最近在跟一個世界500強企業就精細化工中下游項目談合作,「基本已經達成一致,近期可能會有一個簽約儀式」。 加上此前已經公佈的殼牌聚碳項目,惠州在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上再添兩筆重磅合作。劉吉表示,現在惠州的石化產值大概是2500億,“我們算了一下,把目前已經定下來的項目做完的話,僅僅是在石化這個行業就能翻一番。”

劉吉還表示,除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產業兩個產業集群外,惠州還將增加生命健康產業建設,形成「2+1」產業集群建設模式。此外,惠州將通過推進「豐」字交通主框架規劃構建來促進城市和大灣區的發展。

「豐」字形交通格局中橫向的三個主軸,一個聯繫到廣州中新知識城,一直連到惠城沿江、河源等地;中間一軸是東莞松山湖與惠城、粵東連接;沿海主軸對接深圳前海以及香港,跟香港聯通的蓮塘口岸,再到大亞灣、深汕特別合作區。而縱軸則是將惠州主城區與南部大亞灣和惠東連起來,三橫一豎構成一個「豐」字。

“以往惠州的交通規劃以環狀構建為主,惠州要與大灣區共同發展,必須跳出封閉性的發展思路,才能推動資源快速便捷流動。而「豐」字形交通網路框架,將廣州、深圳、香港三個發達地區與粵東、惠東聯動起來,促進大灣區一體化發展。”

東莞市市長肖亞非:

將有潛質的產業工人送出國培訓

東莞市市長肖亞非表示,產業工人技能素質的提高對東莞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下一步在加強技能培訓方面,會把一些有潛質的產業工人送去德國、瑞士、日本培訓。

此前,東莞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計劃,每三年投入10億,提升100萬產業工人的學歷、技能、素質。經過兩年,已經累計培訓了接近90萬人,新增學歷人才超過13萬,新增技術工人15萬。“因為人才是第一寶貴資源,從東莞長期以來的發展實踐看,我們享受了人口紅利。更為重要的是,東莞是一個產業大市、製造業強市,有差不多510萬的產業工人,怎麼把他們的技能素質提高,對我們下一步的高質量發展、堅持在大灣區中先進位造業城市的定位至關重要。”

肖亞非表示,下一步要繼續探討東莞技能培訓的地方標準,利用技能學校、企業聯合培訓的方式推進新型學徒制度,還要培養一些「莞邑工匠」,每年挑選各個行業出類拔萃的技能人才,每人獎勵30萬。此外,加強國際化培訓合作,尤其是跟製造業比較強的德國、瑞士、日本等合作,把東莞一些有潛質的產業工人輸送出去培訓,再回來服務東莞。

中山市市長危偉漢:

啟動建設中山科技大學、香山大學

在「雙區驅動」的背景下,中山如何抓住機遇、加快創新發展?中山市市長危偉漢表示,在深中產業拓展走廊等方面已作出部署,已啟動建設中山科技大學,以及與澳門合作的香山大學。

「我們要根據現有空間格局變化,打造三個創新平台。一是深中產業拓展走廊,二是珠西先進位造業聚集區,三是中山生物醫藥國際合作區。同時要把國家級火炬開發區進一步深化打造。」危偉漢說。

危偉漢透露,最近中山和中科院等機構進行深度合作,即將動工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

危偉漢還表示,中山還將籌建兩所高水平大學,即中山科技大學,以及與澳門合作的香山大學,目前兩項目建設已經啟動。

此外,危偉漢還提到,針對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中山進行全面部署,將城市從東到西進行梯度分工。

在深中通道通車前四年時間,投入1500多億元建設好交通工程,打破制約發展的交通瓶頸。

江門市市長劉毅:

通過營商環境改革融入大灣區

江門市市長劉毅表示,江門要通過營商環境綜合改革與優化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江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邊緣,交通的聯通最重要,但這需要時間,有哪項工作可以迅速跟其他的大灣區兄弟城市融入呢?我們感覺到營商環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所以這幾年在營商環境的改造里做出了一些探索。」

劉毅表示,目前江門的營商環境改革已取得明顯成效。去年底全市市場主體將近53萬,比四年前翻了一倍多。同時,在招商引資方面,江門與廣州、深圳建立了廣州總部江門製造和深圳研發江門生產的體制。

兩年來,廣州到江門投資超億元的企業共28個,總投資接近100億;深圳則有45個企業投資江門,投資的總額超過390億元。

「這給我們接下來推進和深化改革增強了信心,將繼續推進這方面的改革,更好地融入大灣區。」

肇慶市市長呂玉印:

一手抓製造業一手抓現代農業

一手抓製造業,一手抓現代農業,肇慶如何爭當「灣區新秀」?肇慶市市長呂玉印說,肇慶作為大灣區珠三角九個城市之一,跟兄弟城市相比,無論是經濟規模還是產業發展上,都還是比較小,相對來說還是處於追趕階段。隨著大灣區建設,特別是「雙區驅動」、「雙核聯動」的發展,可以說這樣的戰略佈局給肇慶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肇慶既可以接受像香港、廣州、深圳、佛山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同時可以享受到廣佛珠城市圈的發展紅利。

呂玉印指出,中心城市集聚度非常高,無論是在產業、科技還是創新各方面都有外溢的需求,作為大灣區的城市之一,肇慶具有承接這些中心城市產業外溢的重大優勢,可以說是產業外溢一個良好的承載地和拓展區。在此基礎上,肇慶正在搶抓「雙區驅動」、「雙核聯動」重大歷史機遇,提出了製造業優先的口號,即招商優先、供地優先、政策配套優先、服務優先、跟蹤落地優先,而且要引得進、接得住、發展好。

而在推動當地的現代農業發展方面,呂玉印指出,肇慶需要搶抓機遇,錯位發展,發揮好農業優勢,推進農業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發展,為大灣區提供高標準、高品質的農產品,從而成為真正的「菜籃子」和中央廚房。

往下看更多文章

宣傳香港人才樞紐獨特優勢 人才辦5月初舉行高峰會

2024年04月23日 14:33 最後更新:23:05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將於5月7至8日在會展舉行「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並會同步舉行「機遇匯人才博覽展」。

才辦總監劉鎮漢主持記者會。政府新聞處圖片

才辦總監劉鎮漢主持記者會。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總監劉鎮漢表示,希望透過高峰會宣傳香港作為人才樞紐的獨特優勢、及推動大灣區內的人才流動及合作。活動邀請20多名來自本地、大灣區、世界各地的政商界人士,分享國際就業市場、人才流動趨勢,探討人才交流及合作機遇等,活動免費入場。

人才辦將於博覽展設展示區,介紹香港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機遇、各人才入境計劃和人才辦的支援服務,並由抵港人才分享落戶香港的經驗。博覽展預計有近百間公私營機構參展,包括投資推廣署、機管局和醫管局等。

才辦總監劉鎮漢(右三)與部分參展機構代表和來港人才合照。 政府新聞處圖片

才辦總監劉鎮漢(右三)與部分參展機構代表和來港人才合照。 政府新聞處圖片

劉鎮漢表示,過去一年來港的人才主要從事金融、科技、商貿工作,又說本身有家庭的人才,最關注香港的教育,其次是就業機會及住屋需要。他表示,人才辦有不同的合作夥伴,可以協助解決不同需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