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深圳皇崗口岸重建後 擬用「一地兩檢」

大灣區

深圳皇崗口岸重建後 擬用「一地兩檢」
大灣區

大灣區

深圳皇崗口岸重建後 擬用「一地兩檢」

2020年01月18日 16:35

](特派記者 姚嘉莉)1月16日,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第二場記者會,省大灣區辦負責人以及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珠三角9市市長或分管副市長就推進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等內容回答記者提問。

以實施「灣區通」工程為切入口推動三地政策銜接

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曹達華表示,將把推動三地規則銜接作為貫穿大灣區建設各項任務的主線,在堅守「一國」之本前提下善用「兩制」之利,積極探索具體問題的「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的實現形式。具體將採取「面上推進」和「點上突破」相結合的方式。

「面上推進」就是用好三大平台。首先是深圳先行示範區這個大平台,爭取中央實施綜合授權改革,在重點領域率先實現與港澳規則的銜接;其次是前海蛇口、南沙、橫琴三個自貿試驗區平台,主要是作為制度創新的高地,在營商環境上與港澳高標準對接;再者是珠三角9市各個重點特色合作平台,比如深圳河套、珠海橫琴兩個創新合作區,重點圍繞科技資源要素便捷有序流動,開展規則全面銜接的壓力測試。

「點上突破」就是以實施「灣區通」工程為切入口,圍繞群眾密切關注的食品安全、環保、通訊、交通、通關等三地共識度高的領域率先突破,推出一批政策互通事項,以點帶面推動三地規則銜接,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

深圳謀劃佈局一批重大科學研究基礎設施

深圳市副市長艾學峰在記者會上回答媒體關於科技創新的問題時說,深圳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在於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90%的科技投入、90%的研發人員、90%的科研產出都從企業來。但深圳在科研方面的大院大所比較少,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

為了鞏固優勢、補齊短板,艾學峰表示,深圳一方面要依託光明科學城和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這兩個重要平台,和大灣區兄弟市通力合作,加快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佈局一批重大科學研究的基礎設施,比如已經開工建設的合成生物學、腦模擬和腦解析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聚集一批重大的科研平台,包括信息科學技術、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方面的重要平台,加強與中國科學院等重要科研機構的合作;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把更多的科研資源佈局到深圳來。另一方面,堅持產學研深度合作和國際化合作,突出市場化和產業發展的特色,創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和運營的體制機制,同時加強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上其它兄弟城市的協同創新,探索有利於人才、技術、信息、資金這些要素跨區域流動的好機制。

與港方對接,研究開通南澳、香港馬料水碼頭航線

談及深港合作,艾學峰說,深圳將認真推進深港創新合作區和深港口岸經濟帶等重要平台建設,通過互利合作,把深港打造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發展極,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具活力、最有帶動力的一個極點。

記者從記者會上了解到,在打造深港口岸經濟帶方面,深圳積極探索經濟合作新模式,推動過境土地開發建設。目前,沙頭角深港合作示範區規劃建設和遊艇旅遊自由港建設正在推進中。圍繞優質生活圈建設,深圳將在沙頭角謀劃打造跨境旅遊、國際商貿消費、公共服務相互銜接的宜居宜業宜游發展典範。深圳還積極向國家海關總署申報進一步放寬粵港澳遊艇自由行政策,爭取在深圳區域實施更寬鬆的遊艇出入境監管政策。積極與港方對接,研究開通南澳、香港馬料水碼頭航線。

記者還了解到,深圳將以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加速形成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正研究探索皇崗口岸重建後採用「一地兩檢」。

往下看更多文章

宣傳香港人才樞紐獨特優勢 人才辦5月初舉行高峰會

2024年04月23日 14:33 最後更新:23:05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將於5月7至8日在會展舉行「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並會同步舉行「機遇匯人才博覽展」。

才辦總監劉鎮漢主持記者會。政府新聞處圖片

才辦總監劉鎮漢主持記者會。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總監劉鎮漢表示,希望透過高峰會宣傳香港作為人才樞紐的獨特優勢、及推動大灣區內的人才流動及合作。活動邀請20多名來自本地、大灣區、世界各地的政商界人士,分享國際就業市場、人才流動趨勢,探討人才交流及合作機遇等,活動免費入場。

人才辦將於博覽展設展示區,介紹香港的獨特優勢和發展機遇、各人才入境計劃和人才辦的支援服務,並由抵港人才分享落戶香港的經驗。博覽展預計有近百間公私營機構參展,包括投資推廣署、機管局和醫管局等。

才辦總監劉鎮漢(右三)與部分參展機構代表和來港人才合照。 政府新聞處圖片

才辦總監劉鎮漢(右三)與部分參展機構代表和來港人才合照。 政府新聞處圖片

劉鎮漢表示,過去一年來港的人才主要從事金融、科技、商貿工作,又說本身有家庭的人才,最關注香港的教育,其次是就業機會及住屋需要。他表示,人才辦有不同的合作夥伴,可以協助解決不同需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