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指,投入所長回應社會需要,是為醫者最滿足的事。 

持續7個月未止的社會動盪,讓港人的情緒壓力飆升,更為精神科醫療服務帶來挑戰。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常務)陳國齡眼見香港陷入等同身處戰亂的情緒指數,她既擔心舊症患者情況惡化,也憂慮前路未明導致新症增加,近期她因故忙着診症、忙着研究社會情緒,又常於學界奔走,為前綫教師社工提供支援。今天的香港,人們難言平安,但亦正因如此,陳國齡更明白為小學家長加強精神健康教育的重要。背上擔子不輕,惟她仍笑言,投入所長回應社會需要,是為醫者最滿足的事。 

近日港大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去年社會動盪期間,平均每5名受訪者就有1人患上疑似抑鬱症或懷疑創傷後壓力症(PTSD),當中涉PTSD症狀者的比率,更由佔中後1年的百分之2.1增至去年的逾3成,跟經歷大型災難、武裝衝突或恐襲地區的精神病患病率相若。這組數字亦跟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本月初公布的數字呼應,醫護、記者和物管人員等特別群組有近3成人出現焦慮及抑鬱症狀。

「3成是很高的比例,畢竟我們不是真的打仗,此刻整個社會很撕裂,以往香港甚少遇到這般巨大的情緒壓力。」當前香港陷入一個前所未見的精神健康危機,陳國齡難免會憂慮這場牽動全港超過9成人情緒的社會動盪,將何時結束、以甚麼形式完結,更不知結果若非大家所接受,屆時又會否出現更大問題,為精神科醫療服務帶來更大挑戰。

陳國齡在公院擔任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醫生多年,每個患者在她心目中猶如「囝囝囡囡」,從前她的「囝囡」多數背負家庭、社交、讀書壓力,亦有的是專注力不足、自閉症等情況,惟於過去7個月,許多精神科醫生都說患者病況變差了,她患有強逼症的「囡」是示威中的「哨兵」,近期其症狀加重了,亦有中大生於去年11月在宿舍目擊校園硝煙四起,他雖未有參與其中,但延至本月不斷作噩夢,日常變得不耐煩又易怒,可推斷急性壓力已演變成PTSD。

有中大生於去年11月在宿舍目擊校園硝煙四起,他雖未有參與,但延至本月不斷作噩夢。資料圖片

有中大生於去年11月在宿舍目擊校園硝煙四起,他雖未有參與,但延至本月不斷作噩夢。資料圖片

從精神科醫生的角度,陳國齡說,今天香港的情緒危機,嚴重程度遠超03年沙士、12年南丫海難等災難事件,「面對災難時,人們的同理心和歸屬感都比較高,大家努力團結應對,如今的嚴重內部矛盾卻會令人失去社交支援,加劇情緒壓力。」去年7月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推出「Care4ALL 香港精神——同舟共行計畫」志願診症服務計畫,她曾以為半年服務提供4次義診服務足矣,豈料示威衝突延續至今仍未解決,故機構必須籌款延長服務。

社會動盪令本港精神健康相關服務的需求大增,外界更料各年齡組別的新症都會增加。陳國齡稱,經濟下滑將是未來令人憂慮的危機因素,「就算戰亂烽火不斷,人們通常都不會想死,反而過往的研究說明,失業是誘發情緒病,導致好些人自殺的原因。」她續指,舊有精神科重症患者,如精神分裂、躁鬱個案對批判意見較為敏感,此刻的病況更見高危。

精神科醫學院不時走入學界主講「醫教社同心協作計畫」的講座,陳國齡去年開學前跟輔導老師分享時,發現學界對開學後的輔導工作非常擔憂,「若不給設置連儂牆、叫口號,怕開學有欺凌事件、有人『搞搞陣』,但黃藍黑白的標籤以外,學校如何制定規矩?會否還有理性討論的空間?」她認為,教界可給予專家的法律意見,讓學生知道違法的後果,並建議開放討論各人對於暴力的接受程度,藉以令他們對社會議題有更深廣的看法。

惟回歸現實,陳國齡不諱言,教師、社工識別有情緒壓力問題的學生遇困難,「問題比想像中不浮面,學生整晚沒睡也不願講,只有對很信任的師長才肯開口。」面對前所未見的情緒困局,她只得繼續加強前線輔導人員的培訓,盼從學校層面做好個案轉介,同時又計畫今年開始在6所小學推廣家長精神健康教育先導計畫,盼讓家長知悉精神疾病的早期徵狀。

陳國齡說,今天香港的情緒危機,嚴重程度遠超03年沙士、12年南丫海難等災難事件。資料圖片

陳國齡說,今天香港的情緒危機,嚴重程度遠超03年沙士、12年南丫海難等災難事件。資料圖片

「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各有問題,若家長預備得好,壓力自然沒那麼大。」陳國齡表示,計畫內容將包括子女管教、朋輩問題,且因應近期社會情況,加入精神創傷相關資訊。以往醫社教三方不時遇到有家長拒絕子女接受精神科服務,她相信家長意識提高,拒醫的問題將可慢慢減少。

陳國齡主理精神科醫學院的常務前,曾統籌教育事務,由專科培訓內容、專科試程序、找考官,以及院士後訓練或安排國際會議等事宜,通通跟她有關,原以為轉任常務副院長會稍為輕省,惟近期碰上社會情緒危機,她忙診症、忙會務,跟院內其他醫生皆忙着出席精神健康講座、工作坊或做研究,「我一直很喜歡跟『仔』聊天,也熱愛參與精神病去污名化的活動,這段時間雖忙,但很開心能以自己的專業回饋社會、跟港人共同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