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人改名博大精深 明代皇族名字看似「元素周期表」

歷史長河

中國人改名博大精深 明代皇族名字看似「元素周期表」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國人改名博大精深 明代皇族名字看似「元素周期表」

2020年02月05日 10:00

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古人經常改壞名,看來信手拈來,卻可能是刻意。

俗語有云:「賤名好養活」,就連帝王都起了一些難以啟齒的小名。老一輩人通常信奉,取一個不太好聽的小名,會讓孩子健康成長。

古代人看來熱衷取賤名的習慣,從民間到皇室如是。看看歷史記載,春秋時期,晉文公之子晉成公名姬黑臀、衛殤公的父親叫姬黑背、晉國大夫魏犨(chōu)、秦宣太后的男寵魏丑夫,還有戰國時期的兵法家孫臏、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劉肥漢武帝小名劉彘、西漢大將軍叫陳豨、漢武帝小名劉彘……

明人繪孫臏像 (網上圖片)

明人繪孫臏像 (網上圖片)

晉文公之子姬黑臀,據說因他出生時屁股有黑痣而命名之。另外也有黑背、黑肱、黑肩等等,命名的邏輯都是一樣。至於魏犨,「犨」有牛喘氣之意;而魏丑夫嘛的丑,即是「醜」,即魏家出了一個醜百怪了;孫臏,據《素問》載:「刺膝臏為液,為跛。」原名孫伯靈的他因受過臏刑變成跛子,故名為臏,這不是好東西啊。劉肥看來平淡無奇,但也不能說好。至於劉彘的「彘」為小野豬;陳豨的「豨」為大野豬……總之生理特徵、家禽家畜等等看來信手拈來。他們卻有名有姓,記在史冊。

清人繪屈原像 (網上圖片)

清人繪屈原像 (網上圖片)

據舊有傳統之說,上古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字二十歲舉行冠禮,並取字。所以古人不僅有名,且有字。隨著文代演進,皇室、貴族取賤名越少,取名字更講究,逐漸成為有趣學問。比如「名」及「字」會互相呼應:屈原,為名平字原,「平」和「原」原本是同一意思;諸葛亮字孔明,「明」「亮」相輝映;李白字太白,結果字比名更白。

一旦有些認為自己的名字太過火,取字會刻意平衡,比如韓愈字退之,「愈」有超越、勝過之意,而退之則有謙遜退讓的意思,一進一退,成「中庸之道」。

李白畫像 (網上圖片)

李白畫像 (網上圖片)

同時改字也可看出古代宗法制度留下的線索,兄弟間很講究排序,排行最大、排第二、第三、第四,卻以「伯、仲、叔、季」比較含蓄來展現,劉邦本名劉季,就有在家中排第四的意思;孔子字仲尼,是因為他在孔家排行老二。三國時期「馬氏五常」。以及東吳孫權家:孫策字伯符,孫權字仲謀,孫翊字叔弼,孫匡字季佐。魏晉司馬家「八達」,司馬朗字伯達,司馬懿字仲達,司馬孚字叔達,後面還有季、顯、惠、雅、幼,長幼有序。

此外,還有以古代中國哲學「五行」來命名的,望「五行互補」,明太祖朱元璋的家族就是如此。朱元璋自己原名為朱重八,他爺爺叫初一,老爹叫五四,三個哥哥則叫重四、重六、重七,這種草根方式是因為元朝不允許庶民取名字,據俞樾《春在堂隨筆》載:「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齡合計為名。」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網上圖片)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網上圖片)

當朱元璋登帝位,隨即用五行哲學命名法—朱家子孫必須遵循五行相生原則的規律一直循環:可見綜觀明朝歷代皇帝,都是嚴格遵守太祖規矩—朱棣(木)→朱高熾(火)→朱瞻基(土)→朱祁鎮、朱祁鈺(金)→朱見深(水)→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載垕→朱翊鈞→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檢。

朱元璋,還要求直系子孫名字不能重複,當五行偏旁常用漢字不夠用,只好轉向生僻字,比如朱慎鐳、朱仝鈮、朱彌鎘、朱成鈀……這樣一套科學的命名系統,有便於取名、檢索、排輩的優點,堪比當今「有機化學命名規範」。結果這一些有如化學成分的「字」,成為現代「元素周期表」中的漢字。「錫」「鉻」「汞」「鈉」「鈷」「鈰」「鉀」「鋅」「鑭」「釙」「鈦」「鋰」「鎘」「釩」「鏻」「烷」「烯」等等,這些都是明朝王爺名字會有的字。

清代化學家徐壽等人,在確定「元素周期表」中的漢字時,除了造了一批字如氫、鈣等,還用了大部分中國古代一些金字旁、火字旁的生僻字,於是整個明代的王族就被「招募」起來「廢物利用」。其實,朱元璋為子孫「造」的字,在漢代的《說文解字》、南北朝時期的《玉篇》、宋代的《廣韻》和《集韻》裡面都能查到,只是朱元璋收集起來而已。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