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考古確定秦始皇地宮位置 甚至水銀含量靠山上石榴樹

歷史長河

考古確定秦始皇地宮位置 甚至水銀含量靠山上石榴樹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考古確定秦始皇地宮位置 甚至水銀含量靠山上石榴樹

2020年02月19日 10:00 最後更新:17:51

是真是假?有望開啟秦始皇陵挖掘工程才知答案。

中國歷史上的帝王之中,不少人認為秦始皇最偉大,被視為「千古一帝」。他最大的功績就是一統天下,開創大一統國家的先河。他第一個自稱為「皇帝」,晚年還迷信「不死之術」,東巡尋找仙山,卻死在了沙丘路上。

秦始皇贏政畫像 (網上圖片)

秦始皇贏政畫像 (網上圖片)

秦始皇一當上秦王,就為自己修建巨大的墳墓。在驪山腳下,70萬「驪山徒」足足修建了40年。秦始皇陵在後來2000年間至今都沒被發掘,因為封土太大,盜墓賊的盜洞根本打不開。這個封土堆,以一般的工程量無法挖開。

根據許多史書的說法,秦始皇陵內部有一個地下宮殿,司馬遷《史記》曾這樣描述秦始皇陵:「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那麼皇陵中有水銀製的「江河大海」,進去後很可能會中毒……

秦始皇兵馬俑出土 (網上圖片)

秦始皇兵馬俑出土 (網上圖片)

許多人會將兵馬俑坑誤認為是秦始皇陵,它並非秦始皇陵本體,考古學家認為,兵馬俑為皇陵的外圍、具有守衛皇陵的意涵。最終得出結論,兵馬俑坑只是整個皇陵的一角而已。而對於真正的秦始皇陵,考古學家過去長時間未能確認真實地點與範圍。

在古代,安放已逝帝王棺槨及陪葬物的地方被稱為地宮,是陵墓最重要的位置。從古至今最具爭議、也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秦始皇陵的地宮,位置一向眾說紛紜。

中國考古隊2006年起探測秦始皇陵墓,過程中運用遙感和物理探測技術,不過要找到地宮,也全靠一棵在冬天發芽開花的石榴樹。考古人員找尋地宮時正是年初,是寒風刺骨、花草難存的季節,氣溫攝氏零下12度,但遙感局工程師卻發現有石榴樹發芽開花,反觀封土層之外的植物早已成枯樹。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工程師說,封土堆之外的土層沒經過挖掘,但處在地宮之上的封土層結構早就改變:「且因地宮存在溫度較高」,這棵石榴樹才能如此生長。正是因為這棵石榴樹道破了天機,減少確認地宮位置不必要的麻煩。

為此,考古人員確定秦始皇陵墓地宮在距地面35公尺的封土堆之下,長170米、寬145米,高15米,與一個足球場面積大小相若,且地宮不僅沒有坍塌過,還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傳說秦始皇陵中有大量的水銀,那麼為何要弄這麼多水銀,最直接了解到的就是為了防盜,以水銀的毒性保護陵墓安全。不過據考古證實,考古人員發現,秦人非常了解水銀,除了知道水銀不僅有毒殺人,還有其他功效,比如防腐和鍍金。

秦始皇兵馬俑(網上圖片)

秦始皇兵馬俑(網上圖片)

當時人們已知道水銀有很好的殺菌作用和隔熱作用,可保持屍體不腐爛。秦人用水銀在陵墓中形成一個密閉的隔熱層,永久保護秦皇屍體,以至於現在有人推測,秦始皇的屍體也許沒有腐爛,依舊完好躺在陵墓中。另一方面,水銀是鍍金鍍銀重要材料,秦人為了解決黃金和白銀不足,已經開始用水銀鍍金鍍銀。所以,水銀在當時也是財富象徵。

那麼秦始皇陵地宮中水銀的數量到底有多少?據指也能從皇陵山上的石榴樹得知。據了解,石榴樹高度一般在4米左右,但由於墓中有水銀,而且水銀數量巨大,逐漸滲透到了山上表面土層,導致石榴樹生長緩慢,由此可以想像秦始皇陵中的水銀數量。地宮在驪山下面,而且還深挖地下數十米,因為秦始皇在地宮中以咸陽為原型打造了一座地下城市。地宮在驪山下面數十米的地下,而石榴樹在驪山山頂,中間相差數百米,就這樣水銀依舊可以影響到石榴樹的生長。所以有指,地宮中水銀的含量也許在二百噸以上。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三位出自佛山高明譚姓革命家 其中一人更享年106歲

2024年03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1:02

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難得出現三位一同出自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的譚姓革命家。他們儘管出身不同,年齡也有差異,卻不約而同踏上革命之路,史稱「革命三譚」。三譚是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的統稱,在廣東省佛山市有紀念三人的「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位於高明區明城鎮明七路325-6。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譚平山,1886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新元坊人。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58名黨員之一,是廣東黨團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也是中共三大中央委員、中共廣東區委書記、中共四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共五大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曾擔任中共中央局駐國民黨中央黨團書記、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國民黨中常委、中央組織部部長、武漢國民政府農政部長等職。1926年代表中共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執委擴大會議,並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他也是八一南昌起義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譚平山在革命統一戰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解放戰爭初期他與何香凝、李濟深等在香港組建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後任副主席。1949年10月1日,譚平山隨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同時還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4月2日,譚平山在北京病逝。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濠基坊人。中國共產黨廣東黨組織的創建者和早期領導者之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二、三屆教員,第四屆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譚植棠因患肺癆,秘密返回家鄉養病,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44年底,前往東江抗日遊擊區,重回革命隊伍。1945年冬,經周恩來親自審理,以中共中央名義正式批准恢復黨籍。新中國成立後,譚植棠由中共華南分局派往肇慶擔任西江行政專署工商科科長兼貿易、糧食、百貨三大公司經理。1952年「三反」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中,譚植棠受到不公平待遇。同年6月,在廣州去世。1979年9月,獲組織平反。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青玉坊人。中共「一大」期間的黨員,曾參加過建黨、建軍、工運、農運、青運、統戰等許多重大的開創性工作。大革命時期,譚天度曾引導陳鐵軍等一大批優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還同周恩來、陳延年、彭湃、鄧中夏、蘇兆征等並肩作戰,參加了省港大罷工、八一南昌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廣東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為省港兩地的統戰、僑務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百歲革命家」「世紀松」。1999年5月,在廣州病逝,享年106歲。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為了緬懷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三位革命人物,更好地讓後人學習「三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高明市人民政府於1998年建立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展館包括了紀念館、文化廣場等在內,其占地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6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築,分兩層,下麵有回廊,廊柱鋪設精緻瓷片,簷頂以玻璃瓦鑲嵌,外觀典雅大方。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展館展陳面積810平方米,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首層左邊是接待室,右邊展掛國家和省領導人以及史學家的題詞。二層是70多平方米的展廳,由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組成,中央設有10多平方米的展臺,擺放相關文物和研究書刊。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於1997年12月被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公佈為佛山市愛國主義基地,2014年12月被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公佈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6月被中共佛山市委組織部公佈為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2013年12月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公佈為廣東統一戰線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