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武漢專家組副組長感染新肺炎 隔空繼續診症 在家自我隔離治癒了

博客文章

武漢專家組副組長感染新肺炎 隔空繼續診症 在家自我隔離治癒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武漢專家組副組長感染新肺炎 隔空繼續診症 在家自我隔離治癒了

2020年01月24日 15:24 最後更新:15:27

2019年12月31日新型肺炎爆發伊始,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立即成立專家組,急診科主任張勁農教授,被任命為專家組副組長,主要負責制定疫情的臨床救治方案,和優化治療流程。16年前他抗擊過「沙士」,是武漢市臨床救治專家組成員,但他也感染了。

張勁農教授(右)在看片斷症。

張勁農教授(右)在看片斷症。

張勁農教授感染的情況非常典型。發熱人群增加迅速,張勁農堅守發熱門診長達半個月,極度疲勞以及高頻次的密切接觸,即便採取了嚴密的防範措施,他的身體還是亮起了紅燈。

他出現發燒畏寒、喉痛等症狀,經檢查被確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拿到結果後張勁農回家自我隔離,口服藥物一周後,目前已逐漸恢復。

在隔離期間他仍心系疫情,「隔空」閱片、討論病例、指導會診工作。此外,面對此次疫情與沙士的不同特點,他迅速總結臨床經驗,並反復查閱參考文獻,起草了極具實踐性的《武漢協和醫院處置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策略及說明》。該方案經協和醫院官微發佈後,形成廣泛傳播,受到同行的高度肯定和贊揚,為全社會有效控制疫情提供了「協和解決方案」。

從確診到在家隔離的這一周,張勁農教授有哪些經驗分享?居家隔離治療有哪些注意事項?是否會加劇病毒擴散?

本週四(1月23日),武漢晚報記者專訪張勁農教授,為市民答疑解惑。

記者:近期我們也採訪了很多一線醫護人員,有說法認為輕症患者居家隔離治療對自己、對他人都更好,您是醫生,也是一個被確診的患者,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張勁農:發熱低於38℃,可自行退熱,無呼吸困難,不需要吸氧,就可以視為輕症。對於輕症患者來說,居家隔離口服藥物就可以控制病情。
不建議輕症患者住院,醫院重症患者居多,會導致交叉感染,對康復不利。此外,醫院的隔離患者不允許探視,家屬會人心惶惶。

記者:現在也是流感高發季,很多症狀很相似,有沒有相對特別的症狀能幫助我們鑒別是否受到了感染?

張勁農:這個無法自行判斷。發熱(也有部分患者起病之初無發熱症狀)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重要表現,另伴有輕度乾咳、乏力、呼吸不暢、腹瀉等症狀。一旦出現這些症狀,需到醫院就診,做甲、乙流核酸檢測。

記者:您對居家隔離治療有哪些建議?

張勁農:有多套房的患者,最好獨居。無多套房患者要獨居一室,關門,不要與其他人共享衛生間,糞便也會傳染。獨居時無需長時間開窗,注意保暖,飲食方面建議多喝雞湯,喝到發汗,體溫升高有利於抗病毒。

記者:有市民擔心,居家隔離會加劇病毒擴散,如何避免這個問題?

張勁農:市民有這樣的擔心完全理解。現在最危險的不是病人,是健康帶毒者和到處亂跑的輕病人。居家隔離患者要發動社會力量管理,居委會專人負責飲食問題,社區醫生經過培訓進行家庭管理。

記者:是否一髮熱就要去醫院?

張勁農:在這場防疫戰里,要充分發揮社區醫院的力量。盡快培訓社區醫生,患者可以居家打電話或通過微信群聯繫社區醫生,輕症患者由社區醫生(最佳防護)先到家庭看,再決定患者是否去定點醫院,以免被交叉感染。

記者: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痊癒?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解除隔離?這個時間一般是多久?

張勁農:症狀消失、食慾恢復、精神恢復就是好了。當然最後的判斷還得依靠醫生,要以化驗指標和症狀是否徹底消失決定是否痊癒。
目前定義連續2次冠狀病毒檢測陰性可以解除隔離。在可以檢測病毒之前,盡可能延長隔離期以防萬一,一般是兩周。

記者:很多人現在在大量囤積奧司他韋、板藍根、三九感冒靈等抗病毒藥物,將這些藥物作為預防藥物,到底有沒有意義?

張勁農:不懂醫,胡亂囤積藥品,有病不找內行治,有可能反而害了自己。

記者:您如何看待武漢的封城措施?

張勁農:防止疫情全球蔓延,封城和禁止乘坐公共交通都是有效的措施,但需要配套措施。如鼓勵私家車和電動自行車出行。對無車一族來說,電動自行車恐怕是廣大市民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特殊時期,包括武漢城中心的幾座橋,要划出電動自行車車道,允許過橋。

對滯留武漢的外地居民,可以採取投親靠友和政府免費提供住處,防止他們找機會逃出城外。

這就是張勁農教授的「自愈」案例。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美量子「糾纏」十年 內地論文稱美國霸主優勢漸失

2024年03月28日 09:24 最後更新:09:35

過去十年,中國動搖了美國在量子領域霸主地位。

《南華早報》27日聚焦中國量子科技發展態勢,指中國正縮小與美國量子主導地位差距,不僅專利申請量全球佔比超過美國,在美國長期領先的量子計算領域,也勢均力敵,尤其在量子通信領域有明顯優勢。報道稱,相較於美國大搞對華技術限制,中國在量子技術領域展現出開放合作態度。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旗下《中國發明與專利》雜誌3月報道,過去十年,中國量子技術實現歷史性飛躍,從落後於頂尖國家到成為專利和生產領域的領先者。

雜誌另一篇關於全球量子技術論文也稱,中國在此期間實現了「量子優勢」。論文稱,美國早在1994年把量子技術納入國家規劃,中國直到2013年才把該技術納入國家計劃。盡管中國在該領域起步較晚,但2009年,中國的量子技術專利申請總量首次超過美國。

論文表示,中國「迅猛發展」的先進量子技術能夠與美國並駕齊驅。不過,美國仍然是量子技術專利被引用最多的國家,主要是在量子計算這一塊。

《南華早報》引述相關論文報道,美中發展量子技術採取不同戰略——中國專注於利用量子科學來保護通信安全,而美國則尋求發展先進的計算能力。但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最新專利數據表明,美國長期領先領域正受中國挑戰。

論文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2年,量子計算佔中國國內專利授權總量的56.5%,已超過量子通信的30.3%。憑藉量子資訊科學,量子電腦能夠比經典電腦更快地解決複雜問題。2003年到2022年間,全球量子技術專利申請有37%來自中國,超過了剛剛超過28%的美國。

《南華早報》報道,「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優勢尤其明顯,取得了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等里程碑式的成就。」雖然普遍認為美國在量子計算和量子傳感(或先進的運動檢測技術)居於長期領先地位,比如總部位於倫敦的數據分析公司GlobalData 2022年報告指出,中國在量子計算技術方面落後美國約五年。但這間公司上月發布最新報告認為,中美兩國如今「幾乎勢均力敵」。中方論文預測,隨著量子傳感在中國越來越受到關注,專利預計將大幅增加。

2016年8月1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新華社資料圖片

2016年8月1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新華社資料圖片

此外,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上月向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聽證會提交報告,除了超導相關研究等特定子類別,美國被認為在量子計算的大多數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然而,中國在量子計算特定方面的優勢讓美國的領先地位「值得商榷」。

《南華早報》報道,科學家之間的國際合作是量子研究一大特點,但中美在這一問題上呈現差異。

去年8月,拜登政府打著「去風險」發布一項行政令,禁止美國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投資中國量子計算、半導體和某些人工智慧領域。

相比之下,中方關於全球量子專利的論文指出,「需要深化和擴大國際合作」,包括與美國的技術合作。論文稱,盡管中國量子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創新環境仍「需要優化」,包括更多的政策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量子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中未來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次在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被提及。去年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國資委指出,2025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的佔比要達35%,在類腦智慧、量子資訊、可控核聚變等方面要提前佈局。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進行有效載荷光學性能測試。新華社資料圖片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進行有效載荷光學性能測試。新華社資料圖片

內地封面新聞報道,作為中國量子光學和量子資訊科學的開拓者、先行者與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郭光燦說,中國的量子計算水準「目前位於國際第一梯隊。」不過,郭光燦也稱,在量子計算方面,中國仍與美國水準相差較大,仍需努力。「對比美國的進步,日本、德國還在直追,我們必須有緊迫感,抓緊相關研究。」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