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宵常客眼中,年宵是延續本土小店文化的園場。

「我的員工過去都要做到年初一,今年提早在年廿八收爐!」連續參與年宵超過20年的和興隆執行董事劉智穎說着坦然,但今年缺席維園年宵,他難言習慣。乾貨攤位備受注目的程度,從每年年宵攤位競投的激烈氣氛便感受得到,記者訪問3位年宵常客,每人也帶着一個從不缺席年宵的原因。在他們眼中,年宵不止是人潮湧湧的特賣場,更是延續本土小店文化的園場,甚至是啟發年輕一代創意念頭的孵化器。

和興隆執行董事劉智穎認為,花生糖是應節食品,不應缺席年宵市場。

和興隆執行董事劉智穎認為,花生糖是應節食品,不應缺席年宵市場。

和興隆及砵仔王這兩個名字,在每年維園年宵攤位競投中都會聽到,兩家公司過去為爭取最佳位置,不惜高價競投,令人印象深刻。不過,政府今年取消全港年宵市場乾貨攤位的決定,令他們這一年只能以遊客身分行年宵。和興隆執行董事劉智穎上周去過旺角花墟及維園年宵,慨歎場面冷清,「沒有乾貨攤位,就見不到一家大細行年宵的情景。」

和興隆在香港有70年歷史,主要出售花生糖、龍鬚糖、冰糖葫蘆等傳統食品。一向有行年宵癮的劉智穎,99年首次帶領和興隆衝入年宵,自此20年來未曾間斷,「當年花市還是賣花、賣風車為主,我覺得懷舊食品都很應節,年宵一家大細來到,應該有興趣買。」結果他首年在沙田擺攤的嘗試,即有微利,壯了膽量的劉智穎,於是進攻全港最大的維園年宵。

今年年宵不設乾貨攤位,維園現場不止攤位闊落,人流亦見疏落。

今年年宵不設乾貨攤位,維園現場不止攤位闊落,人流亦見疏落。

和興隆:試過落足5日雨

劉智穎試過競投不同位置,自從近年維園銅像位置設立8個特色攤位後,即成為他每年競投目標,「這個位置最好,是兵家必爭之地。」高價競投背後,不代表年宵擺攤是穩賺無賠的生意,劉智穎即使有20年參與年宵經驗,但準備工夫做好了,是賺是蝕最終也要「望天打卦」,「試過有一年落足5日雨,蝕到入肉。」

劉智穎近年的經營模式,與年宵擺攤的做法相似。原來和興隆近年再無地鋪,只會在商場及展場短期展銷,上月於維園的工展會,和興隆亦有擺攤,「懷舊食品不會日日食,加上租金貴,我們要賣大眾化價錢的話,有鋪很難守得住。現在我們在不同屋邨商場展銷,每個月開幾日,希望街坊今個月買完覺得好食,下個月再來支持我們。」

砵仔王業務經理鍾美慧(後排右二)一五年以十二萬元的競投價,成為年度「鋪王」。

砵仔王業務經理鍾美慧(後排右二)一五年以十二萬元的競投價,成為年度「鋪王」。

和興隆近年除了在維園,亦有在旺角、荃灣等地的年宵市場擺攤,劉智穎甚至會向學生提供貨品,讓有興趣體驗年宵營商的學生擺賣。今次取消年宵乾貨攤檔,對他而言是重擊,「我們11月已經準備好年宵的人手及貨物,取消的消息來得太遲。」他坦言損失難以估算,「過去一年零售市道低迷,參加年宵雖然不一定賺,但總算是多一個機會,現在是想博一博的機會也沒有了。」

砵仔王年擲千金 守住181號位

另一個年宵常客「砵仔王」在15年以12萬元投得心儀攤檔,成為年度「鋪王」,一戰成名,但砵仔王其實只是一家位於上環,賣砵仔糕、芝麻糕、馬豆糕等中式糕點的小店。參與維園年宵超過10年的砵仔王業務經理鍾美慧解釋,一擲千金只為守住每年必租的181號攤位,「做開年宵的人都習慣每年租同一個位,想客人每年都可以在同一個位置見到我們。」

鍾美慧堅持租用的攤位鄰近銅鑼灣站入口,屬「轉角鋪位」,「我第一年做年宵時,貪便宜競投中間位,結果蝕錢收場,後來才知道遊戲規則,我們賣懷舊食物的鋪頭,要租轉角位,才可做兩邊人流生意。」

今年乾貨檔攤絕迹年宵,鍾美慧直言:「超失望!」她形容在年宵市場擺攤已成為情意結,其親戚是中式糕點師傅,自小已看着家人製作糕點。長大後開店,因為第一樣接觸的,正是傳統砵仔糕的製作方法,其店鋪於是起名為砵仔王,「我希望砵仔糕這些中式糕點可以延續下去,讓更多人認識。」

天水圍香島中學老師沈振業(中)相信,年宵擺攤的過程可發掘學生潛質。

天水圍香島中學老師沈振業(中)相信,年宵擺攤的過程可發掘學生潛質。

帶學生辦年宵啟發潛能

除了傳統食物,各區年宵多年來一直有學生參與。天水圍香島中學老師沈振業自10年起,連續9年帶領學生參與年宵,今年10周年原本打算辦得更有聲有色,豈料突如其來的消息,令他們改在上周二在校內年宵,「當然失望,因為6日6夜擺攤的過程,是很深刻的經歷。」

沈振業笑言,年宵市場最好賣的商品離不開「大件、搞笑、不昂貴」3大原則,他每次均放手予學生思考年宵主打產品。近年學生已不滿足於到內地採購,甚至轉戰東南亞,引入台灣蛋卷、韓國年糕曲奇等產品,他最難忘數年前學生引入泰國林真香豬肉條的過程,「學生很不容易才找到當地聯絡方法,但通話過程語言不通,結果他們一時用英文、一時用普通話,講了一大輪才聽得明,更成功說服對方提供貨源。」

學生在年宵賺到的利潤扣除成本後,每年都悉數捐贈予慈善機構,沈振業帶領學生參與年宵多年,業績未曾見紅固然令他自豪,但一直支持他繼續擔起這項新年苦差的原因,源自學生的轉變,「有位學生原本英文成績麻麻,參與年宵後建立起自信,立志要讀大學,之後每日交一篇英文作文給老師,最後公開試英文科成功及格。」他笑言年宵的體驗,令一些本身看似平庸的學生,找到自己的潛質。這份得着,令他即使過去十年也無法在年三十晚與家人吃團年飯,也頓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