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升學,家長與子女溝通很重要。

在決定到外地升學前,不妨討論四大方面:

更多相片

外地升學,家長與子女溝通很重要。

第一方面:本地升學還是海外升學?

第二方面:如何選擇留學的地區?

第三方面:如何選擇外地升學的課程?

第四方面:報名前要注意甚麼?

第一方面:本地升學還是海外升學?

經濟支持

不同國家及院校的生活費、住宿費和學費不一。留學內地、臺灣、澳門地區每年所需開支約一萬多至八萬多元,歐美澳紐地區則需動輒十二萬至五十多萬不等。同學須按個人及家庭的經濟能力及院校的分期付款安排,考慮是否適合到外地升學。

個人能力

同學須考慮自己的適應能力,因為香港與其他地區在語言、文化、教學模式、學習風氣等都有差異。例如:外地大學多要求同學主動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自發探求真知,而非被動地聽課。

留學目標

同學須了解自己的留學目標,是為了享受獨立的生活?入讀世界排名較高的大學?修讀香港沒有開設的專業?學習語言?準備長遠在外地發展?還是擴闊眼界?本地大學近年增加了不少短期境外交流的機會,同學可按需要及能力選擇到境外交流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不等。因此,同學須釐清合理的留學目標,才決定到外地修讀整個本科課程,還是留港升學,但參與短期境外交流課程。

第二方面:如何選擇留學的地區?

入境政策

持BNO或香港特區護照的同學,到不同國家/地區所需的簽證時間不同。同學須了解有關國家/地區的學生簽證申請程序及所需文件,儘早辦理簽證申請。部分國家/地區不容許留學生兼職,同學宜多加留意不同國家/地區的學生簽證限制。

環境

同學須評估自己能否接受當地的氣候,如:季節性溫差及日夜溫差等。同學亦須考慮當地學校周邊的生活機能及交通是否便利。

與家人聯繫

一個人身處異地,很多事情得自己解決。留學初期,同學或會難以適應新生活。若在當地有親人或朋友提供支援,這未嘗不是好事。同學亦應考慮當地與香港的時差,評估自己能否在適當時間透過電話或互聯網等通訊媒介,與在港的親人及朋友聯繫。

修讀年期

現時外地大學大致分為三年制和四年制,前者較重視專業範疇,後者則在入學首一兩年著重通識科目。部分學位課程和榮譽學位課程修讀年期也有差別。同學須明白修讀年期不同,所需的留學預算費用也不同。有些國家分春季或秋季入學,同學亦須留意。

生活水平

同學須考慮當地的生活物價指數及一般居民生活狀況。同時,向有關領事館或海外升學輔導機構查詢是否有獎學金或助學金可供申請。部分國家的治安或政局可能未如理想,同學亦須多加留意。

第三方面:如何選擇外地升學的課程?

入學門檻

外地大學眾多,收生要求也有分別。同學應留意入學簡章所提及的入學門檻及參考過往收生成績數據,按能力選擇院校及課程,否則縱然成功入讀,也未必能輕鬆應付課業要求。

興趣取向

同學選擇課程應以興趣取向為先,切忌隨波逐流,勿只選擇不感興趣,但一般人均選擇的熱門學科。這樣的話,自己或許未能享受學習的過程,只會讀得倍感吃力。另外,由於將來的就業情況未能準確預計,同學不應在選擇課程時只考慮將來的就業取向。

學歷評審

同學於外地考取的大學學歷一般須向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申請審核;專業資格的認可則須向相關的認可專業機構查詢。另外,榮譽學位和非榮譽學位課程在豁免專業考試及升學方面的認受性亦有所不同。

知名度

不同國家均有一些熱門或知名課程,例如:瑞士的酒店旅遊課程、澳洲的獸醫課程等。同學若對該些課程有興趣,不妨考慮到該些國家的相關院校升學,畢業後投身相關專業時應有更高的認受性。然而,同學須小心細閱不同機構所公布的大學排名,了解排名的準則是以整個大學,還是以個別學科為評核對象。不同的排名結果只供參考,切忌只按排名選擇院校及課程。

校園生活

同學亦應了解不同院校的校園特色,如:有否成立留學生組織協助留學生適應生活?有甚麼措施向留學生提供生活上的適時支援?有哪些社交活動供留學生參與?

第四方面:報名前要注意甚麼?

立即作準備

一般外地升學的申請須於開學前至少半年至一年提出,如同學已決定到外地升學,應儘早計劃申請的日程,包括準備申請文件、邀請師長撰寫推薦函、安排應考公開考試及辦理簽證等。

諮詢

有興趣負笈求學的同學,多會尋求海外升學輔導機構的協助,那些機構提供的資訊能為同學節省不少時間和工夫。然而,同學宜聯絡多於一間有口碑和信譽的機構,對照不同的資料,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大學和課程。那些機構或會為有關院校舉辦展覽會,甚至安排院校在香港面試及收生,同學亦應留意相關資訊。

海外考試

同學應知道不同國家的大學要求申請人持不同學歷,同學應預早報考相關的學能傾向/ 學科公開考試(如SAT、GCE等)及英語能力考試(如IELTS、TOEFL等)。一旦失手,同學仍有充足時間準備重考,否則入學申請可能因而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