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元仁宗復辦科舉 漢人蒙古人分左右兩榜

史空穿梭

元仁宗復辦科舉 漢人蒙古人分左右兩榜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元仁宗復辦科舉 漢人蒙古人分左右兩榜

2020年02月13日 10:00

科舉始於隋朝,是朝廷用來選拔官員的制度,經歷唐、宋兩代之後,到了元朝一度停廢。

元仁宗 (網上圖片)

元仁宗 (網上圖片)

元朝前期,科舉長期停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蒙古對中原統治已長達半個世紀。在這一時期,凡納土歸降者,均命其為當地長官,依照金朝的官制授予官職,其中許多漢人儒士和官吏、地主等成為蒙古統治區的政權主宰者。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這些官員在自己管轄的境內,掌控著軍政大權,甚至可以任命其下屬官吏。到元朝開國之初,忽必烈更定官制時,客觀上沒有迫切需要另辟取仕的途徑。到了元仁宗時,才下詔恢復科舉,並以朱熹集注的《四書》為所有科舉考試者的指定用書。

《王瓊事蹟圖冊》描繪書生由書僮伴隨,山水兼程赴考 (網上圖片)

《王瓊事蹟圖冊》描繪書生由書僮伴隨,山水兼程赴考 (網上圖片)

元朝一共舉行了十六次科舉考試,考中進士的共計1139人。1315年是第一次開科取士,因為在延祐年間舉行,史稱「延祐復科」。宋代科舉採用三級考試制度:解試、省試、殿試;元代仍沿用此制,但名稱則改為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會試時,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的錄取名額相同,鄉試分別各為75人,會試分別各為25人。殿試之後,同宋代一樣,唱名賜第、放榜。所不同的是,元代是作兩榜,張掛於內前紅門的左右兩邊。元代尚右,於是以蒙古人、色目人為右榜,漢人、南人為左榜,各有榜首,因此每科考試都有兩名狀元。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