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兵馬俑揭秦兵平均比現代人還高

歷史長河

兵馬俑揭秦兵平均比現代人還高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兵馬俑揭秦兵平均比現代人還高

2021年01月18日 10:00

軍士身體質素也是秦能滅六國的重要因素。

古今中國人身高問題一直是焦點,因為缺乏足夠的古人樣本以及詳盡資料,只能通過考古挖掘大略獲知古人身高,答案是總體比現代中國人略矮。不過當8000多件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後,提供較大規模的樣本,可以較精確的揭開秦國士兵身高之謎,學者研究發現,他們身材比現代人平均還要高得多。

秦國兵馬俑出土 (網上圖片)

秦國兵馬俑出土 (網上圖片)

兵馬俑於1974年在陝西臨潼縣一個農民,於秦始皇陵以東打井時發現,埋在地下2200多年後重見天日。

兵馬俑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一般士兵不戴冠,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兵俑又包括步兵、騎兵、車兵三類,軍吏有低、中、高級之分。每一件兵馬俑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等都各不相同,武器裝備、衣著等都符合各自身份和級別,猶如真實。根據兵馬俑透露的信息,不難判斷這為按真人大小製作的陶俑,在陰間守護始皇的另類軍團。

秦始皇兵馬俑出土 (網上圖片)

秦始皇兵馬俑出土 (網上圖片)

兵馬俑考古研究報告顯示,兵馬俑整體高度基本都在180厘米以上,最高250厘米左右。事實上報告上說的高度是包括底座,如果去掉底座,兵馬俑身高普遍在170.5至181.5厘米,平均身高約為178.5厘米。

與中國現代人172厘米的平均身高相比,秦國士兵身材更高大一點。當然,兵馬俑為秦國士兵,身材必定有特別要求,畢竟在冷兵器時代,打仗靠的就是身體。由此可以推斷,秦國普通人身高約在168厘米左右,也沒比現代人矮多少。

兵馬俑士 (網上圖片)

兵馬俑士 (網上圖片)

至於兵馬俑的數據可不可靠?針對考古發現的古代屍骸,學者透過身高統計有個驚訝發現,因為秦漢之前的古人身高真不低,尤其原始人身高,並不比現代人矮多少。甚至河南、山東部分地區原始先民的普通身高,都接近了172厘米,與現代人平均身高一致。結論認為,自新石器時代起,中原地區先民身高普遍在166左右,內蒙、黑龍江地區身高反而比較矮。這份報告進一步佐證兵馬俑數據的可靠性。

關於秦人身高問題,湖南雲夢睡虎地秦簡也能側面地揭示答案。於睡虎地秦簡《封診式》中,提到「子小男子某,高六尺五寸」,一個「小」字說明「高六尺五寸」則仍屬「未成年」。雖然六尺五寸以上是不是成年,秦簡上沒有說明,但也計這個身高是成年與未成年的分水嶺。

秦皇陵兵馬俑 (網上圖片)

秦皇陵兵馬俑 (網上圖片)

1970年代,考古專家於甘肅嘉峪關發現兩把漢代骨尺,一把骨尺長23.8厘米,一把長23.6厘米。由於漢承秦制,因此秦代一尺可能與之相同,秦朝「身高六尺五寸」,大約就是153.4至154.7厘米之間。換句話說,秦朝未成年人與正常成年人身高差,與現代情況大致相同。而秦軍身材高大,也說明秦國最終滅掉六國,身體質素可能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