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兩宋沒戰馬沒馬騎 另一騎物成重要標誌

歷史長河

兩宋沒戰馬沒馬騎 另一騎物成重要標誌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兩宋沒戰馬沒馬騎 另一騎物成重要標誌

2020年04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14:38

面對北方騎馬兵,總不能騎驢,故軍事上也有發明禦之。

在歷史無數冷兵器戰爭中,戰馬為決定勝利的關鍵,擁有一支強大機動的騎兵隊伍,都是每支軍隊所期望。然而在中國歷史上的宋初王朝,在戰馬奇缺下,竟然將驢推上重要地位。

北宋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出生於軍人家庭,年輕時練了一身好武功,據《宋史》記載,趙匡胤年輕時闖蕩江湖沒有方向,漫無目的遊蕩,他走到襄陽時,因沒錢住飯店而棲身寺廟。廟裡百歲老住持與他徹夜傾談,給他指了條明道:「向北方去,那裡可建功立業。」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宋朝太祖皇帝肖像 (網上圖片)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宋朝太祖皇帝肖像 (網上圖片)

老和尚臨別時不僅送給趙匡胤一筆金銀,還將寺中唯一毛驢送給他代步。此後,趙匡胤騎著驢投身於後漢樞密使郭威,即時來運轉,逐步登上天子座。老和尚送驢而不送馬,皆因當時中原早已經失去了「燕雲十六州」繁育馬匹的大西北。

到了宋朝統一,勢力範圍也僅限於中原富庶地區。沒有靠近西北方草原,就失去了優良戰馬來源。加上在農耕地區養馬成本高,使北宋長期馬匹供應不足。宋代兵書《翠微北征錄·弓制》載:「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所以,面對一個騎兵可以有兩到三匹馬換著騎的北方游牧民族武裝,就要倚靠連弩等遠程武器抗衡。

宋人所繪的金人騎兵 (網上圖片)

宋人所繪的金人騎兵 (網上圖片)

馬除了征戰,也是古代重要交通工具。宋朝馬匹不足,驢就發揮替代的重要作用。事實上,驢能量消耗比馬低,故食量只有馬的六成左右;驢雖沒有馬高大,但日行也可近百里。加上驢的耐力非同尋常,終日不食也可忍耐。宋朝直接控制關中地區及德州,都是優質驢的大型原產地。據沈括《夢溪筆談》載,戰爭時馬一匹馱糧一石五,而驢則一石,故三頭驢的運輸量與兩匹馬是相等,但進食量卻比馬低近一半。

《清明上河圖》中騎驢的馱人 (網上圖片)

《清明上河圖》中騎驢的馱人 (網上圖片)

北宋立國後一直想奪回被石敬瑭敬獻於契丹遼國的「燕雲十六州」。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在攻下太原、滅掉北漢,提出乘勝東進,圍攻幽州,結果久攻不下,當遼國援兵在大將耶律休哥趕到後,將宋軍誘敵至深入,並以騎兵擊潰其主力。宋太宗趙光義落荒而逃時,乘驢車成功跑到百里外的涿州。故「驢」又再一次為趙家帶來幸運。

《清明上河圖》中見到騾及驢,比馬多 (網上圖片)

《清明上河圖》中見到騾及驢,比馬多 (網上圖片)

驢在宋朝生活及皇朝均有重要作用及地位。據載,宋仁宗慶曆年間在對西夏的作戰中,曾經一次徵調五萬頭驢往前線運送給養。這些驢把軍糧運到後,遇上緊急情況,驢本身也可以充當食品。至於民間也流行吃驢肉,與歐陽修一起修撰《唐書》、《新唐書》的翰林學士宋祁路過洛陽,在友人處盤桓數日,詩酒唱和之餘,大食驢肉,最後竟吃紅了眼,將自己來時代步的驢也殺了吃了。結果只能再租一頭驢,當時驢也普遍得連汴京城的一些官員,平時都是騎驢上班。據了解,宰相王安石變法失敗後,也是騎著驢四處散心。

宋朝受制於地域上的局限宋朝不像漢、唐、元、清等王朝不缺優質戰馬,也是無奈之下,只好將驢當成馬。。

往下看更多文章

樂官夔「一夔已足」 差點被誤會成一足怪獸

2024年03月29日 20:00 最後更新:10:40

「一夔已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戰國呂不韋所寫的《呂氏春秋》,在《察傳》中有提及:「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

傳說在黃帝時代,東海山上出現了一隻全身泛青色的怪獸。雖牠形狀似牛,卻頭上無角。哪怕只有一條腿,仍健步如飛。聽說在遠處看過牠的人都不敢直視牠,只因牠眼睛迸發的光芒堪比日月星辰,鼻子一搧一搧的,時不時發出比打雷還響的吼聲,實在滲人得很。這樣的生物人們都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稱之為「夔」。

夔。(網上圖片)

夔。(網上圖片)

幸好,這隻怪獸最終被一名勇士給收復了,當勇士把牠獻到黃帝眼前時,黃帝眼都不眨的就派人殺掉這頭猛獸。為了彰顯斬殺這頭異獸的榮光,黃帝把怪獸的皮給剝了下來,並用它制成了一面大鼓。這面鼓可神奇了,只要輕輕一敲,聲音就可以傳到五百里以外的地方。

到了堯時,夔獸的故事已經被眾人所遺忘。不過恰巧的是,此時民間出現了一位很有名氣的樂師,而他的名字也叫作「夔」。這名名叫「夔」的樂師可不是怪獸,相反是一個音樂天才。他精通音律,擅長擊罄。據說只要樂師夔一擊罄,就連遠在森林的野獸們都會趕到他的身邊,隨著音樂節奏而跳舞。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由於舜十分認同音樂能教化萬民、體現天地精神的作用,所以他繼位後就著手選拔樂官。他派重黎到民間去尋找合適的人來擔當如此重任,而重黎推薦的人正是夔。夔成為樂官後也不負眾望,他到處正音協律、傳播音樂,可謂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後來重黎擔心夔工作過為繁重,便建議舜再找幾位樂師協助夔的任務。可是舜聽後只顧搖頭拒絕道:「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的人才,一個就足夠了!」果然不出舜所料,夔盡職盡責,成功透過音樂把中原的文化傳播到了四方各地。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儘管夔功績累累,但後人對他的認識仍不多,甚至不少人把他跟黃帝時代的夔獸混為一談。因為舜曾經說過「夔者一而足」,所以很多人就訛傳這位樂官只有一條腿,嚇得魯哀公得知後連忙向孔子請教。「我聽說樂官夔只有一條腿,是這樣的嗎?」孔子聽後不由得笑了笑,擺擺手道:「不是這樣的。一條腿的是黃帝時期所捕捉到的怪夔,但我們樂官夔可是人啊!怎麼會只有一條腿呢?」見孔子堅決地否定,魯哀公便追問道:「那『夔者一而足』這句話到底是甚麼意思呀?」孔子不徐不疾地解釋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音律的夔有一個就夠了,並不是說他只長了一條腿。」後來人們避免誤會,都把「夔一足」的說法改成「夔已足」。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夔已足」這個成語,形容只要是專門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