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醫事件過後兩個多月,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第一次以直播的形式出現在公眾視野中。

雖然還沒有完全康復,但陶勇的情況已經明顯好轉。回顧自己的受傷和搶救經歷,他形容如同「鬼門關裡走了一遭」。但是他也表示,不想把自己埋在仇恨中,希望康復後能返回工作崗位。

28日,陶勇在直播中與公眾見面。(直播截圖)

頭部中三刀 如同「鬼門關裡走一遭」

28日晚,陶勇穿著「病號服」出現在好大夫在線的直播平台,這是他受傷後首次面對公眾。

今年1月20日,39歲的陶勇在門診703診室出診時,一名男子進入診室持刀將其砍傷,他的助理劉平也被砍傷。

這起惡性傷醫事件引發了輿論的高度關注,陶勇的救治情況也牽動人心。

「這應該是我人生中最為黑暗和沮喪的兩個月。」陶勇在直播中這樣描述。

坐在鏡頭前的他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傷情——頭上被砍了三刀,左胳膊、右胳膊前臂、左手的掌中以及背後都有多處骨折,還有神經、肌肉、血管的斷裂。

不過,經過兩個多月的積極救治,陶勇的精神狀態、各方面機能都有較大恢復。
他說,大腦的水腫和出血已經恢復得差不多,頭疼也好了很多,但回想起當時的受傷情況,依然讓人後怕。

「當我全麻醒了以後,神經外科的主任和我說『真的就差一點點』,頭上有三刀,一刀差一點點枕骨的骨頭就碎了,如果骨頭碎了,腦子流出來,結果可想而知,還有一刀砍在脖子上,差半公分,脊髓就會受到損傷,那就將導致高位截癱,還有一刀,差一公分就碰到頸動脈。」

雖然受了如此重的傷,但他表示,自己仍然想回到臨床工作。

「鬼門關裡走了一遭,老天爺給我留了一條命,可能就是為了讓我有給大家繼續服務的機會。」
陶勇回憶,自己受傷住院期間,得到了很多同事朋友的關心,還有很多陌生人也表達了對他的支持。

當他從ICU轉到普通病房的時候,看到滿樓道的鮮花,護士說不知道誰送的,很多也沒有名字標簽,他形容那一瞬間「自己的眼淚都快下來了」。

他說,救治患者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大部分人是懷有愛心的,醫生救死扶傷去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看到鮮花就覺得過去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8日,陶勇在直播中講述救治患者的經歷,稱患者給自己帶來很多感動。(直播截圖)
患者是最好的老師 不想把自己埋在仇恨中

「我可能確實比一般人心大,或許和平時救治的病人有關,很多是治療很棘手或者其他醫生不願意治療的病人找到我。見到了更多人間的苦難和悲痛,我覺得今天的我不算什麼事兒。」

直播裡,陶勇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從醫經歷中,接觸的幾個印像深刻的例子,其中就包括一個曾經患有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小女孩。

2002年,還在北大人民醫院做研究生的陶勇接觸到了這個當時只有兩三歲的小患者。他回憶,那時,孩子的病情已經非常嚴重,無奈摘除了一只眼球,但是另外一只眼球也發現有腫瘤跡像。

醫生通過各種手段對另外一只眼球進行治療,小女孩每兩三個月就要接受治療,而當時她家裡經濟情況非常糟糕。

「爸爸帶著她從河南農村出來,在北京居無定所,住過醫院附近的地下通道,就這樣給孩子堅持治療了十年。」

陶勇說,孩子的命最後保住了,但是另外一個眼球沒有保住,變成雙眼摘除。即便如此,這個孩子的內心依然非常陽光開朗,笑容總洋溢在臉上。

陶勇和孩子的爸爸一直有微信聯系。

當孩子的爸爸從網絡上得知陶勇被砍傷的消息後,要給陶勇捐1000元,表達心意。陶勇沒有收他的錢,但是這件事給他帶來了巨大的感動。

「患者是自己最好的老師。」陶勇說,病人沒有在最困難、最黑暗的時候被人拒絕,他們就能仍然對世界抱有感恩的心。他感謝老天爺,讓自己一直看到真善美。

「我自己遇到劫難,但我不想把自己埋在仇恨中。」他說。


談醫患矛盾:信任缺失是最大問題

受傷後的陶勇這兩個月的身份轉變成了患者,他也從患者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有關心我的朋友曾經問我大概能恢復成什麼樣,但是我自己並不去問醫生這樣的問題。」

他說,這類似於問一個老師「我的孩子能不能考上清華北大」,一旦表達出期望值,就會給醫生壓力,其實病人需要做的就是配合醫生,詢問醫生自己該怎麼配合。

直播中,陶勇也談到了近年來頻繁引發傷醫案的「元凶」——醫患矛盾。

他說,現在醫患互相不信任,患者不信任醫生,總懷疑醫生開的藥不管用,醫生也不信任患者,擔心患者是否監聽監視自己,同時又覺得患者的醫從性不好,這是導致治療不好的最大障礙。

「醫生和患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我們要成為戰友。」

陶勇同時坦言,目前包括他在內的北上廣等地的醫生承擔了巨大的工作壓力,很多人的體力、精力完全透支,有時候秩序也不好,這對患者和醫生都是煎熬。

「很多患者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來到北京,就為得到一句回復『沒事兒,回去吧』。」

陶勇認為,可以通過科學的模式,建立起一個團隊,讓北上廣等地的醫生能夠和地方醫生的形成聯動。

在他看來,很多情況可以在地方解決,首診在北上廣進行後,復查可以在地方。這樣既減少北上廣醫生的工作量,同時也可以幫助地方的一些醫生積累經驗。

同時,他也希望,今後患者可以放下內心的焦慮和「完美主義心態」,未必所有病都要找北京的醫生來解決,也不用連打針都需要主任親自操作,要選擇相信醫生,才對患者有利。

資料圖:一位患者在指導下使用人臉識別系統預約專家號。

相信醫療環境會改善 盼康復後返回崗位

傷醫事件過後,陶勇被問及會對想學醫的年輕人說些什麼。

他在直播中表示,和很多發達國家不同,屢屢發生的傷醫事件和現在的醫療環境,導致國內很多學習成績很好的孩子不願意或者不敢學醫。

「我想對內心對學醫感興趣的孩子說,在選擇面前,沒有標准答案。」

陶勇認為,隨著時代變遷,不存在「最好選擇」的標准答案。

他說,如果年輕人真的對學醫感興趣,願意幫助別人、救死扶傷,並能通過醫治病人找到人生價值,從而提升自己內心境界和素養,那麼就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在陶勇看來,選擇學醫,更多的是應該把醫學當做修行的一條路,在這條路上會看到光明。

他還表示,相信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醫療環境會得到改善。

目前,陶勇的康復過程將至少再持續兩個月以上,他也希望自己能夠盡快返回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