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歷史中的朝鮮半島 高句麗及高麗有何分別?

歷史長河

歷史中的朝鮮半島 高句麗及高麗有何分別?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歷史中的朝鮮半島 高句麗及高麗有何分別?

2020年05月25日 10:00

中國史書往往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兩者其實有別。

朝鮮(北韓)稱韓國為南朝鮮,而韓國稱朝鮮為北韓。作為朝鮮和韓國的通稱,現行外文中的韓國統統源自另一個詞「高麗」。中國歷史上大家比較熟悉的有隋煬帝三征高麗、唐高宗滅高麗等,但也有說隋唐親征的非「高麗」而是「高句麗」。那麼,高句麗和高麗兩者有何關係?

更多相片
高句麗古墓群壁畫 (網上圖片)

中國史書往往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兩者其實有別。

甘肅敦煌西魏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中的重甲騎兵。(網上圖片)

高句麗(也作高句驪)國,建立於西元前37年,西漢建昭二年。在高句麗人自己所立的巨型石碑好太王碑「廣開土大王碑」中記載,第一代王是「鄒牟」。高句麗建都於今天遼寧省桓仁縣,不久遷至丸都(即今吉林省集安市)。王莽時代對周邊部族推行歧視政策,引起北方部族紛亂,高句麗也被更名為「下句麗」,直到東漢初年,漢光武帝才恢復了「高句麗王」的王號。

公元476年的高句麗 (網上圖片)

高句麗與百濟作戰的同時又不斷西進,與新興慕容鮮卑長期爭奪遼東和玄菟。公元342年(東晉咸康八年),高句麗都城丸都被慕容鮮卑攻陷,高句麗王被迫向慕容鮮卑稱臣納貢。

描繪高麗貴族生活畫作 (網上圖片)

隋朝結束南北分裂,高句麗問題日漸被提上議事日程。後來,隋唐屢征高句麗。隋煬帝三征高句麗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國內大亂。繼之而起的唐帝國,唐高宗於公元668年與後來居上的新羅聯手,先滅亡百濟,又在海戰大敗前來援助百濟的倭軍。唐軍與新羅水陸並進,南北夾擊殲滅高句麗。隨後,唐朝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統轄。

公元1374年的高麗 (網上圖片)

其次,高句麗滅亡後,新羅通過戰爭及外交手段,逐步統一朝鮮半島中南部廣大地區,之後新羅被稱為「統一新羅」,兩個世紀後衰落,分為兩股勢力:一股是公元900年在原百濟地區興起的甄萱,建立的政權被稱為「後百濟國」;另一股是公元899年在原高句麗一帶興起的「後高句麗國」,後來新首領王建,為了凝聚力量反叛新羅,在公元918年改定國號為「高麗」。三方混戰,最終高麗統一了朝鮮半島,由此「高麗」又成為統一國號。

高麗皇宮 (網上圖片)

這個高麗完全繼承了新羅的全部國土,持續統治朝鮮半島近500年,直到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王建所建立的高麗定都開京(即今朝韓邊境附近的開城),之前的高句麗則又被稱為「高氏高麗」。高氏高麗存續時間相當於漢末至唐初,王氏高麗存續時間則相當於五代至明初。

高句麗古墓群壁畫 (網上圖片)

高句麗古墓群壁畫 (網上圖片)

高句麗(也作高句驪)國,建立於西元前37年,西漢建昭二年。在高句麗人自己所立的巨型石碑好太王碑「廣開土大王碑」中記載,第一代王是「鄒牟」。高句麗建都於今天遼寧省桓仁縣,不久遷至丸都(即今吉林省集安市)。王莽時代對周邊部族推行歧視政策,引起北方部族紛亂,高句麗也被更名為「下句麗」,直到東漢初年,漢光武帝才恢復了「高句麗王」的王號。

最初的高句麗,只是漢朝玄菟郡內的小國,到曹魏時代發展成大政權。曹魏在消滅了割據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幾個郡的公孫氏後,公元242年派大將毌丘儉攻打高句麗,焚毀都城「丸都城」。

然而,高句麗並沒有覆亡,它慢慢恢復,趁西晉永嘉之亂時進佔樂浪、帶方,樂浪郡故地統治中心,就在今天平壤一帶。當時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漸大,都城在漢城(即今首爾附近)。高句麗進入平壤一帶,就和北上擴張的百濟相遇,兩國爭戰不斷。至於半島南端的新羅,還只是小國。

甘肅敦煌西魏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中的重甲騎兵。(網上圖片)

甘肅敦煌西魏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中的重甲騎兵。(網上圖片)

高句麗與百濟作戰的同時又不斷西進,與新興慕容鮮卑長期爭奪遼東和玄菟。公元342年(東晉咸康八年),高句麗都城丸都被慕容鮮卑攻陷,高句麗王被迫向慕容鮮卑稱臣納貢。

高句麗經長期積蓄發展,再度掌控平壤地區,趁中原戰亂重新攻佔遼東、玄菟。在好太王時代完成目標,吞併了西漢以來設置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廣大轄區,遷都平壤,大力經營朝鮮半島。

當時中原正值南北朝,高句麗通過控馭遼東和黃海東部交通,與南北對立的中原王朝同時建交,遠通北亞草原的柔然和突厥。高句麗有如遠東世界一大強國,中原史書亦稱過高句麗「強盛不受制」。

公元476年的高句麗 (網上圖片)

公元476年的高句麗 (網上圖片)

隋朝結束南北分裂,高句麗問題日漸被提上議事日程。後來,隋唐屢征高句麗。隋煬帝三征高句麗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國內大亂。繼之而起的唐帝國,唐高宗於公元668年與後來居上的新羅聯手,先滅亡百濟,又在海戰大敗前來援助百濟的倭軍。唐軍與新羅水陸並進,南北夾擊殲滅高句麗。隨後,唐朝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統轄。

自漢末至唐初,高句麗共存在了705年。先後以桓仁、集安、平壤三地為都,所以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在現今中朝兩國境內都有分佈。那麼,高麗又是甚麼?要作兩層解釋。

首先,高句麗在後期就開始被稱為「高麗」。在南北朝時代的中國正史中,「高句麗」就開始被寫作「高麗」,及至《北齊書》已經將「高麗」稱作「高句麗」。至於原因,學界目前仍有分歧。有人認為高句麗自己改名,也有人認為是中國史書簡寫。但是到隋唐時代,史書中對於高句麗的稱呼絕大多數都改成了「高麗」,僅有個別記載同時並用「高句麗」。

描繪高麗貴族生活畫作 (網上圖片)

描繪高麗貴族生活畫作 (網上圖片)

其次,高句麗滅亡後,新羅通過戰爭及外交手段,逐步統一朝鮮半島中南部廣大地區,之後新羅被稱為「統一新羅」,兩個世紀後衰落,分為兩股勢力:一股是公元900年在原百濟地區興起的甄萱,建立的政權被稱為「後百濟國」;另一股是公元899年在原高句麗一帶興起的「後高句麗國」,後來新首領王建,為了凝聚力量反叛新羅,在公元918年改定國號為「高麗」。三方混戰,最終高麗統一了朝鮮半島,由此「高麗」又成為統一國號。

公元1374年的高麗 (網上圖片)

公元1374年的高麗 (網上圖片)

這個高麗完全繼承了新羅的全部國土,持續統治朝鮮半島近500年,直到1392年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王建所建立的高麗定都開京(即今朝韓邊境附近的開城),之前的高句麗則又被稱為「高氏高麗」。高氏高麗存續時間相當於漢末至唐初,王氏高麗存續時間則相當於五代至明初。

高麗皇宮 (網上圖片)

高麗皇宮 (網上圖片)

兩個雖然都可以叫高麗,但在歷史研究中,準確來說應該分別稱「高句麗」、 「高麗」。高句麗滅亡距離高麗建立,中間又隔了250年,高麗只是借用「高句麗」名號的另一政權。其實,高句麗滅亡後,有多個政權打著「高句麗」旗號,比如出使到日本的渤海國人,他們在日本史籍《續日本紀》中被記作「高麗使」;突厥默啜可汗的女婿高句麗人高文簡逃往唐朝時,則是以「高麗王莫離支」名義被記錄下來。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得齊秦兩地就如「高屋建瓴」 韓信幸留一命

2024年04月22日 20:00

「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當中有言:「⋯⋯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秦朝滅亡後,楚漢相爭以項羽江邊自刎為標誌落下帷幕。劉邦建立了「漢」政權,便厚厚賞賜了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就以韓信為例,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其功勞固然不可多得:聲東擊西虜魏王豹、強勢突襲相夏說、背水一戰大破陳余⋯⋯因此,劉邦便把韓信封為楚王。可是功高蓋主免不了惹來殺身之禍。韓信沒當上楚王不久,馬上就有人散播韓信謀反的謠言。劉邦聽後雖不知事情真偽,但也不敢怠慢,立即就和身邊諸將商議對策。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當時不少將領建議征討韓信,而謀士陳平就這樣向劉邦說:「陛下,韓信武藝高強,恐怕朝中將領都不是他對手。既然強攻不能制服韓信,不如使用計謀去對付他。」說罷,陳平就在劉邦耳邊獻上了一計⋯⋯

翌日,劉邦就向眾人宣報自己將到雲夢澤巡遊一事。恰好,韓信就在離雲夢澤不遠的陳縣。因此,韓信便召見了諸候,早早的守在大路旁,恭迎劉邦。可誰知,劉邦一到,韓信就被劉邦安排好的將士們給拿下了。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聽說劉邦把韓信收歸天牢,想為韓信說情的大夫田肯就急急忙的進宮面見劉邦。可是田肯一見劉邦,卻笑著說道:「可喜可賀啊,陛下!」劉邦一楞,問道:「可有什麽值得祝賀的?」見劉邦一臉茫然,田肯就娓娓道來的說著:「值得道賀的事情可是有好幾件。第一樁喜事當然是韓信束手就擒;第二樁喜事便是陛下您已經牢牢掌控了關中秦地。秦地地勢險要,山河環繞。像這種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即便百萬軍隊來襲,秦地哪怕只有兩萬兵馬都能抵擋住。憑著秦地這片有利的軍事要地,要對諸侯用兵簡直就像在高高的屋檐上倒下一瓶水那麼簡單!而且,陛下您東有齊地瑯琊、即墨等富饒之地,南有泰山作後盾,西有黃河,北有渤海。有著這樣的地勢,我們只需二十萬兵馬就可以抵擋敵方的百萬軍隊!所以說,齊地與秦地就好比東秦和西秦,陛下現在得此要地,難道不值得祝賀嗎?」

高祖劉邦聽完田肯的一席話,就明白田肯是在變相地為韓信求情,因為他所說的秦地、齊地是韓信的功勞。若不是韓信領兵征戰,他劉邦怎能擁有如此關鍵的齊秦兩地呢?劉邦略一沈吟,對田肯說:「你所言不無道理。」便下令賞賜田肯黃金五百斤。隨後,劉邦赦免了韓信。韓信雖幸留一命,卻難逃被貶為淮陰侯的命運。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當。在現代漢語中指對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