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力上應與王翦不分上下,只可惜輸運。

秦王嬴政掌權後雄心壯志,最終滅六國,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他的功勞歸功多人,比如王翦家族、蒙恬家族,特別是王翦,他滅掉秦國最大對手楚國,功業就無人能比。

不過,王翦並非滅楚的第一人,在王翦之前,秦國另一位高級將軍也曾率軍攻打楚國,但與王翦不同的是,此人失敗了,也自然消失在歷史上,史上鮮有記載,他就是李信。事實上,李信在秦滅六國過程中建立不少功業。

清宮殿藏畫本王翦 (網上圖片)

清宮殿藏畫本王翦 (網上圖片)

李信具體生卒年不詳,但通過一些史載,大概能得出此人的出身和事蹟。李信出身軍方家庭,祖父李崇一代已入伍從軍,望借商鞅變法帶來新氣象,通過軍功爵制改變命運。

先人的努力下,到了李信之時,他已是高級軍官,為「少壯派」猛將。李信首次嶄露頭角,就在滅燕之戰。公元前228年,嬴政挾滅掉韓國餘威,以王翦、李信各率兵馬合圍趙軍。王翦主攻漳、鄴,而李信兵攻太原、雲中側翼協應。此時趙國經長平之戰慘敗,李牧被趙王冤殺,沒了大將支持有如枯木不堪一擊,趙王最終被王翦俘虜。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趙國被擊敗,嬴政兵鋒指向燕國。燕太子丹十分惶恐,決定背水一戰,望能刺殺秦王嬴政,就請來荊軻刺秦王,最終功敗垂成,反惹來嬴政大怒,發動滅燕之戰,戰鬥中就以李信表現最搶眼。而此時的李信,做出了最令秦王政舒坦的事情,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他「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

當時李信帶著幾千秦軍,對太子丹窮追不捨,太子丹要潛伏河中能逃命,不過在秦軍壓力下,燕王喜獻上燕太子丹的首級。此事在《戰國策·燕三》也有詳細記載:「秦將李信追擊燕王,王急,用代王嘉計,殺太子丹,欲獻之秦。秦復進兵攻之。」此後,秦王政極信任李信。

嬴政之後將目光移到齊和楚,嬴政問大臣到底先打誰?李信說了一句:「楚地廣,齊地狹。楚人勇,齊人怯。請先從事於易。」不過嬴政並沒有採納,相反選擇先難後易,先取楚後滅齊。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隨後嬴政又問攻打楚國要多少軍隊?剛剛打勝仗又年輕氣盛的李信說:「二十萬」,嬴政高興,又問較資深的王翦,卻認為非60萬不可。因為60萬兵力是秦國全部家當,嬴政不願意,於是嬴政任命少壯派李信為伐楚總指揮,還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

結果,李信卻遭重大挫折。

李信伐楚之旅開始較順利,與蒙恬分兵大敗楚軍,但最終「殺出程咬金」-秦國重臣昌平君突然反秦,切斷李信軍後路,令李信處於孤軍深入險境。同時,又被楚國在名將項燕(即項羽祖父)長期騷擾及偷襲,結果李信被前後夾擊,幾乎全軍覆沒。要不是蒙恬掩護,李信根本回不去。《史記》載:「楚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敗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李信奔還。」

李信慘敗之因,主要為昌平君反叛,也是嬴政和李信始料未及。昌平君為秦國楚人勢力代表,是楚國王族後裔,母親是秦國王室成員,所以昌平君在秦國身居要職,利用楚國公子特殊身份安撫當地楚人。

秦兵馬俑士 (網上圖片)

秦兵馬俑士 (網上圖片)

這時,一旦楚國不滅便前功盡廢,趙、韓反秦勢力必會反撲,所以嬴政同意王翦要求,給他六十萬大軍以求滅楚。所以,李信兵敗是無辜悲哀,結果事實就是,王翦滅楚功勳卓著。歷史的李信就是,正因為那次失敗此後再沒有作戰指揮重任。秦國統一天下後,李信以功封隴西侯,此後便從歷史記載中消失,慢慢便被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