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蜀漢出降 篡魏西晉為何拖14年才吞吳?

歷史長河

蜀漢出降 篡魏西晉為何拖14年才吞吳?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蜀漢出降 篡魏西晉為何拖14年才吞吳?

2020年05月20日 10:00 最後更新:16:40

東吳被滅只是時間問題。

公元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派軍伐蜀,鄧艾偷渡陰平直抵成都附近,後主劉禪被迫出降,至此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晉王朝。司馬昭早在計劃滅蜀的同時,就已經考慮滅吳。《晉書》載:「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按照司馬昭的計劃,滅蜀後三年就對東吳用兵,一統天下。可是一拖就拖了十四年。為何這樣?

影視中的司馬炎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司馬炎 (網上圖片)

蜀漢滅亡後,司馬昭加快篡位步伐,《晉書》也有載:「(司馬昭)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云罕,樂舞八佾」。可是,他在公元265年6月突然病死。司馬昭之死,打亂原本一系列計劃,包括原定於公元266年的滅吳作戰。

公元265年12月,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後,先著手於穩定西晉內部,所以推遲對吳作戰。直到公元269年,司馬炎才任命羊祜為「都督荊州諸軍事、假節,散騎常侍、衛將軍如故」,展開滅吳準備。與此同時,將衛瓘調到青州,將司馬伷調到徐州,掌管當地軍事。司馬炎還接受羊祜的推薦,任命王濬為益州刺史,全線壓制東吳。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除了司馬昭突然病故打亂計劃,司馬炎面對的內憂外患也影響滅吳計劃。西晉初年,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南下,侵擾西晉邊境,還殺死了西晉的數位刺史,包括平定鐘會之亂的秦州刺史胡烈。為了避免南北同時兼顧免後顧之憂,西晉只好先調集軍隊對付北方少數民族。

解決外患後,西晉內部又出現了問題。以賈充為首的朝廷重臣,紛紛反對出兵滅吳,滿朝文武只有四個人即張華、羊祜、杜預、王濬力主滅吳。甚至在伐吳作戰開始後,擔任伐吳的主帥賈充更從中作梗:「吳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濕,疾疫必起,宜召諸軍,以為後圖。雖腰斬張華,不足以謝天下」。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西晉有問題,東吳也有條件。蜀漢當年有山川之險,東吳也有長江天塹,西晉要想滅掉東吳,必須渡過寬闊長江。當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在赤壁慘敗,再加上吳軍善於水戰,擁有厲害水軍,西晉要滅東吳,難度明顯高於滅蜀。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東吳的皇帝孫晧雖然殘暴昏庸,但手下還有一員名將陸抗支撐著整個東吳。陸抗是陸遜之子,善於用兵,在西陵之戰中,他以少勝多擊敗羊祜大軍。陸抗、羊祜雖然是敵人,卻惺惺相惜,關係很好。羊祜也認識到,要想滅吳必須要等到陸抗死後,同時西晉的水軍強大起來才行。公元280年,陸抗死後六年,吳主孫晧在西晉大軍的攻勢下出降,東吳滅亡。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三位出自佛山高明譚姓革命家 其中一人更享年106歲

2024年03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1:02

在近代中國革命史上,難得出現三位一同出自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的譚姓革命家。他們儘管出身不同,年齡也有差異,卻不約而同踏上革命之路,史稱「革命三譚」。三譚是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的統稱,在廣東省佛山市有紀念三人的「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位於高明區明城鎮明七路325-6。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 (網上圖片)

譚平山,1886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新元坊人。1909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58名黨員之一,是廣東黨團組織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也是中共三大中央委員、中共廣東區委書記、中共四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共五大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24年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譚平山銅像 (網上圖片)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曾擔任中共中央局駐國民黨中央黨團書記、國民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書記、國民黨中常委、中央組織部部長、武漢國民政府農政部長等職。1926年代表中共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七次執委擴大會議,並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他也是八一南昌起義發起人和領導者之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譚平山在革命統一戰線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解放戰爭初期他與何香凝、李濟深等在香港組建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並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後任副主席。1949年10月1日,譚平山隨黨和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人民監察委員會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職,同時還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56年4月2日,譚平山在北京病逝。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 (網上圖片)

譚植棠,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濠基坊人。中國共產黨廣東黨組織的創建者和早期領導者之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二、三屆教員,第四屆主任。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譚植棠因患肺癆,秘密返回家鄉養病,與黨組織失去聯繫。1944年底,前往東江抗日遊擊區,重回革命隊伍。1945年冬,經周恩來親自審理,以中共中央名義正式批准恢復黨籍。新中國成立後,譚植棠由中共華南分局派往肇慶擔任西江行政專署工商科科長兼貿易、糧食、百貨三大公司經理。1952年「三反」即「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中,譚植棠受到不公平待遇。同年6月,在廣州去世。1979年9月,獲組織平反。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在三人中享有「百歲革命家」之名,直到1999年5月才以106高齡在廣州病逝。(網上圖片)

譚天度,1893年生,佛山市高明區明城鎮青玉坊人。中共「一大」期間的黨員,曾參加過建黨、建軍、工運、農運、青運、統戰等許多重大的開創性工作。大革命時期,譚天度曾引導陳鐵軍等一大批優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還同周恩來、陳延年、彭湃、鄧中夏、蘇兆征等並肩作戰,參加了省港大罷工、八一南昌起義。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廣東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為省港兩地的統戰、僑務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百歲革命家」「世紀松」。1999年5月,在廣州病逝,享年106歲。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1920年10月20日,《廣東羣報》創刊,以陳獨秀為總編輯,譚平山編新聞,譚植棠編副刊。(網上圖片)

為了緬懷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三位革命人物,更好地讓後人學習「三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高明市人民政府於1998年建立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展館包括了紀念館、文化廣場等在內,其占地總面積近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26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築,分兩層,下麵有回廊,廊柱鋪設精緻瓷片,簷頂以玻璃瓦鑲嵌,外觀典雅大方。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內三人的銅像 (網上圖片)

展館展陳面積810平方米,首層正中央擺放著譚平山、譚天度、譚植棠的半身玻璃鋼雕塑像。首層左邊是接待室,右邊展掛國家和省領導人以及史學家的題詞。二層是70多平方米的展廳,由100多幅珍貴的歷史圖片和幾十幅頗具代表性的文字資料組成,中央設有10多平方米的展臺,擺放相關文物和研究書刊。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譚平山故居 (網上圖片)

三譚革命事蹟展覽館於1997年12月被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公佈為佛山市愛國主義基地,2014年12月被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公佈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6月被中共佛山市委組織部公佈為佛山市黨員教育基地。2013年12月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0年10月被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公佈為廣東統一戰線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