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李秀成《自述》大量刪改 1962年手跡發表揭真相

歷史長河

李秀成《自述》大量刪改 1962年手跡發表揭真相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李秀成《自述》大量刪改 1962年手跡發表揭真相

2020年06月03日 10:00 最後更新:06月05日 10:09

歷史謎團多的是。

李秀成作為太平天國的重要將領,自天京內訌後,多得李秀成和英王陳玉成這兩人勉力支撐著太平天國。對於李秀成的評價,一直都莫衷一是,許多人依據李秀成最終投降曾國藩,並寫了《李秀成自述》,說他是太平天國叛徒。

更多相片
忠王李秀成像 (網上圖片)

歷史謎團多的是。

故宮博物院典藏《李秀成親供手跡》 (網上圖片)

歷來《李秀成自述》都被認為是評價李秀成功過之關鍵。但弄虛作假,冒功請賞,卻是清朝官吏的慣例。因此,在1864年《李秀成自述》曾國藩刻本問世以來,後世人便懷疑其真實性。

網上圖片

公元1864年7月,太平天國都城南京被湘軍攻陷。李秀成從7月23日被俘,到8月7日遇害,前後僅僅是16天。李秀成被囚時,曾國藩迫他每天寫七千多個字,是要擊敗李成秀心理,讓其投降。李成秀也明白這是他最後親筆書,可表達臨死前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他想通過這份自述說服曾國藩,也是他為太平天國盡的最後一份力。

網上圖片

首先是洪秀全死因。李秀成記載道:「天王斯時已病甚重,此人之病,不食藥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藥也,是以4月21日亡。」可見洪秀全是病死,當時曾國藩卻為報功,上奏清廷時說洪秀全「官軍猛攻時,服毒而死」。同時還將《李秀成自述》中改為:「因九帥之兵,處處地道近城,天王斯時焦慮,日日煩躁,即以5月27日服毒而亡。」

李秀成親供手跡 (網上圖片)

第三就是李秀成保衛幼天王,從缺口衝出天京的時間問題。李秀成的原話是:「是日將夜,尋思無計……不得已,初更之後,捨死領頭衝鋒,由九帥放倒城牆而出,君臣捨命衝出關來。」而曾國藩則將「初更」改為「四更」。初更指的是晚上七時至八時,改到四更,即是翌日凌晨一時,清軍才被太平軍衝出,這樣就能減輕帶兵者的責任。

忠王李秀成像 (網上圖片)

忠王李秀成像 (網上圖片)

歷來《李秀成自述》都被認為是評價李秀成功過之關鍵。但弄虛作假,冒功請賞,卻是清朝官吏的慣例。因此,在1864年《李秀成自述》曾國藩刻本問世以來,後世人便懷疑其真實性。

《自述》指是1864年6月湘軍攻陷天京後,李秀成被俘在獄中時寫下數萬字的自述。李秀成被「解決」後,曾國藩卻將李秀成所寫供詞刪改,一份送清廷軍機處,一份由長子曾紀澤保管,刻印成《李秀成供》,後世稱其為九如堂版本。至直1962年,曾國藩曾孫曾約農,在台灣世界書局出被《李秀成親供手跡》,將《自述》原稿影印本公佈,內容比早年刻本多了9000多字。那麼身為階下之囚的供詞,曾國藩到底是為何要刪改和撕毀?

故宮博物院典藏《李秀成親供手跡》 (網上圖片)

故宮博物院典藏《李秀成親供手跡》 (網上圖片)

公元1864年7月,太平天國都城南京被湘軍攻陷。李秀成從7月23日被俘,到8月7日遇害,前後僅僅是16天。李秀成被囚時,曾國藩迫他每天寫七千多個字,是要擊敗李成秀心理,讓其投降。李成秀也明白這是他最後親筆書,可表達臨死前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他想通過這份自述說服曾國藩,也是他為太平天國盡的最後一份力。

李秀成數萬言間,詳細回顧太平天國運動歷史,總結經驗教訓。細觀全文主旨,李秀成都從全國大局出發,提出不少治國安邦之策,及向西方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建議。不過,身為清朝重臣的曾國藩,不能夠將有利於太平天國,或不利於清政府的言論暴露在世人面前。另一方面,完整的《自述》也暴露幾件歷史真相。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首先是洪秀全死因。李秀成記載道:「天王斯時已病甚重,此人之病,不食藥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藥也,是以4月21日亡。」可見洪秀全是病死,當時曾國藩卻為報功,上奏清廷時說洪秀全「官軍猛攻時,服毒而死」。同時還將《李秀成自述》中改為:「因九帥之兵,處處地道近城,天王斯時焦慮,日日煩躁,即以5月27日服毒而亡。」

另一點是李秀成被俘一事。當時李秀成隻身逃到天京城東南荒山,但因隨身帶有許多珍珠寶物,被砍柴的村民認出,後來因村民分配珠寶時起爭執,李秀成最終掩藏不住,被兩個奸民捉獲,解送到清營。而曾國藩用朱筆勾去了「是以被兩個奸民」,將「獲拿」兩字倒調,最終改為「遂被曾帥官兵拿獲」。可見,是曾國藩要突出針對太平軍的力度。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第三就是李秀成保衛幼天王,從缺口衝出天京的時間問題。李秀成的原話是:「是日將夜,尋思無計……不得已,初更之後,捨死領頭衝鋒,由九帥放倒城牆而出,君臣捨命衝出關來。」而曾國藩則將「初更」改為「四更」。初更指的是晚上七時至八時,改到四更,即是翌日凌晨一時,清軍才被太平軍衝出,這樣就能減輕帶兵者的責任。

據羅爾綱等學者的研究指,曾國藩除了大量刪改《自述》,還撕毀了七十四頁以後的內容,原因是李秀成在這部分內容中勸說曾國藩擁兵自立,並取清朝而代之。1977年12月,曾國藩曾外孫女把李秀成勸曾國藩作皇帝的曾家口碑寫給了羅爾綱:「李秀成勸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

李秀成親供手跡 (網上圖片)

李秀成親供手跡 (網上圖片)

若這是真,那李自成的自述就不僅不是乞降書,而是對曾國藩的勸降書。只是曾國藩忠君衛道,不敢叛清自立。於是,李秀成的故事最終就只能以英雄的悲劇收場。

時至今日,《李秀成自述》至今卻仍真偽難辨。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