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鄧艾偷渡陰平 蜀漢「曬冷」為何也慘敗收場?

歷史長河

鄧艾偷渡陰平 蜀漢「曬冷」為何也慘敗收場?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鄧艾偷渡陰平 蜀漢「曬冷」為何也慘敗收場?

2020年06月17日 10:00 最後更新:10:07

不依黃崇之議,讓敵深入,猝至戰死。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出三路大軍伐蜀,蜀漢大將軍姜維退守劍閣,與魏將鐘會對峙。就在此時,魏將鄧艾偷渡陰平,率領萬餘人穿越七百里的山區,直插蜀漢腹地,直撲成都。後主劉禪聞訊,面對兵臨城下,並非如《演義》所指的立即出降,而是調兵遣將,派出駐守成都軍隊,去阻擋鄧艾進攻,史稱「魏滅蜀之戰」爆發。此戰往往被忽略,過程究竟怎樣?曹魏為何能只需萬餘人便能將蜀漢壓垮?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曹魏主將征西將軍鄧艾,是曹魏朝廷中數一數二的名將,善於用兵,長期率軍駐守西北,抵抗姜維的進攻,屢立戰功。當時,鄧艾雖然只率萬餘人偷渡陰平,但這些將士一直在前線身經百戰,戰鬥經驗豐富。可以說,鄧艾率領的這支軍隊都是精兵強將。

至於蜀漢方面,後主劉禪也「哂冷」。主將由威望極高的行都護、衛將軍諸葛瞻擔任,手下將領也都是蜀漢開國功臣的後裔,包括張飛的孫子張遵。劉禪還派出了駐守成都的幾乎全部主力,人數遠超鄧艾所率。然而,蜀漢的軍隊缺乏戰鬥經驗,特別是主將諸葛瞻,更沒有臨陣對敵的經驗,錯失一個重要時機。

影視中的諸葛瞻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諸葛瞻 (網上圖片)

諸葛瞻雖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兒子,但客觀而言既臨陣經驗,也缺乏治國才略。據《三國志•黃權黃崇傳》所載,蜀漢方面得到鄧艾偷渡陰平的消息時未為晚也,所以立即派諸葛瞻率軍北上抵擋。當諸葛瞻抵達涪縣時,鄧艾的軍隊尚未出現,這時候他猶豫不決,不知道該前進還是就地防守。

此時,尚書郎黃崇多次勸諸葛瞻不要猶豫,迅速派出軍隊搶佔險要:「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黃崇是蜀漢開國功臣黃權之子,頗有見識,知道鄧艾的軍隊人數雖不多,但都是精銳,所以蜀漢軍隊只能搶先佔據險要,然後就地防守,阻止敵軍長驅直入,進入成都平原。不過,「瞻猶豫未納;崇再三言之,至於流涕,瞻不能從。」諸葛瞻依然猶豫不決,黃崇甚至痛哭流涕。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諸葛瞻選擇停在涪城,沒有繼續北上,很可能是顧慮到自己也許尚未抵達北部關隘,鄧艾就已經進入平原,到時就是一場曠野之上遭遇戰,一交戰未必有太多優勢,所以不如留在重鎮涪城,望可以逸待勞。

諸葛瞻用兵十分謹慎,蜀軍還是遭遇了挫敗,據《三國志·諸葛亮諸葛瞻傳》載:「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鄧艾軍隊殺到,首先就擊敗蜀漢軍隊先鋒,這時候諸葛瞻快速地放棄水路交通要道、富庶的川中重鎮的涪城,率軍退守綿竹。鄧艾知道自己手中的軍隊不多,所以攻城對其非常不利,於是使用激將法,下書給諸葛瞻說「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諸葛瞻當即大怒,斬殺鄧艾的使者後,率軍出城決戰。

影視中的鄧艾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鄧艾 (網上圖片)

《三國志·鄧艾傳》記載,初戰時蜀軍佔據上風,鄧艾的兒子鄧忠、部將師纂敗退。鄧艾大怒道:「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還要斬殺兩人,「忠、纂馳還更戰」,大破蜀軍。最終諸葛瞻、諸葛尚父子全部戰死,與此同時,張遵、黃崇等人也戰死沙場。消息傳到成都,後主劉禪震驚,最終被迫出降。

對於諸葛瞻的評價,近代歷史學家蔡東藩《後漢演義》,將他魏滅蜀之戰中戰死,歸咎於他本人不依黃崇之議,讓敵深入。而晉武帝司馬炎最終也稱讚他做到忠孝兩全,《晉泰始起居注載詔》載:「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