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是決定中國未來20年的發展,我們也以舉國之力應對任何挑戰。新華社

「中國芯」是決定中國未來20年的發展,我們也以舉國之力應對任何挑戰。新華社

中美科技戰2020年重大戰役,稱為「芯片戰爭」,一切要從半導體說起,這是一段發人深省的科技史。

半導體技術把所有信息材料,包括語音、影像、文字、圖形、色彩,不必再透過笨重無比、耗電驚人的真空管處理,只需用輕巧無比的電晶體,便能把以上信息化成「0」與「1」的位元,在電腦上任意還原、傳送、重組、儲存和整合,實現了數字化時代的夢想。沒有半導體,二戰時期的一台電腦重30噸,佔地1500方呎,機器運轉200匹馬力。今天,更大功能1000倍的智能手機,可以放在口袋。說明「得半導體,得天下」。

半導體是美國於1947年發明,誕生地是貝爾實驗室,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是研發組主管,1956年與兩位同事同獲諾貝爾物理獎之時,他在加州聖克拉拉谷成立Shockley Transistor公司,4年之後他的得意門生諾伊斯(Robert Noyce)研發出新一代半導體技術,把很多很多電晶體結合在一塊半導體材料矽晶片之上,這就是「集成電路」(IC),即今天電腦的「心臟」元件。1965年諾伊斯與摩爾(Gordon Moore)創辦了英特爾,同年摩爾以預測IC每隔18個月可把電晶體容量增加一倍,性能也提升一倍,提出了「摩爾定律」。美國不單視所有半導體皆出於美國發明,更視這個領域是美國的核心利益,絕不允許任何競爭對手介入。

不幸的是上世紀70年代出現石油危機,美國經濟嚴重衰退,不比美國電晶體技術落後的日本,由通產省領導,組織日立、NEC、富士通、三菱和東芝等五家公司,傾全力搶攻半導體市場,美國領導地位岌岌可危。終於美國以舉國之力,由1985年開始,從知識產權、貿易傾銷、懲罰關稅等手段,對日本發起全面攻擊,這是美國第一次芯片戰爭。

結果1989年美國與日本簽訂了《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日本被要求開放半導體市場,保證5年內海外公司可以瓜分日本20%市場;日本出口的芯片被徵收100%關稅,美國同時禁止日本收購矽谷的半導體公司。這是日本版的《馬關條約》,從此,日本經濟受挫,步入失落的20年。

重溫了BBC兩年前一篇文章《中美貿易戰會否將中國推向「失落的二十年」?》日本的遭遇可供中國借鑒,說明了「2020年中美(科技)終須一戰」是事實。這是疫後時代對我們的另一重大挑戰。這一仗怎樣打,決定我們的未來20年。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