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戰狼外交」成熱門詞 駐英大使:因為有狼 才有戰狼!

博客文章

中國「戰狼外交」成熱門詞 駐英大使:因為有狼 才有戰狼!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國「戰狼外交」成熱門詞 駐英大使:因為有狼 才有戰狼!

2020年05月27日 11:56 最後更新:05月30日 09:05

過去中國外交官對外間的批評、甚至造謠攻擊,都是採取罵不還口的策略,總是斯斯文文地解釋一番,很少強硬回應。不過近期並不一樣,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國務卿蓬佩奧無底線的攻擊,中國外交官也火力全開,強硬回應。對此西方馬上給出一個諢號: 「戰狼外交」。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話,在中國國內,這些好戰的中國外交官被譽為「戰狼」。這個名字源於2015年公演的中英合拍的民族主義大片《戰狼》。這部片子講述一個中國蘭博Rambo拯救世界的故事。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報道。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報道。

中國新一代外交官的言論比較出位,對外界的指責加以直接的言語反駁,而非溫言解釋。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2月新上任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他3月13日在推特上稱,「可能是美軍將病毒帶到武漢。」引起廣泛爭論。

在3、4月裏,在疫情之中,中國援外的行為,被指為中國想做世界領袖。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國務卿蓬佩奧反指中國散播疫情,他們發動一批保守派美國議員帶頭追責,在美國提告,向中國索數以萬億美元計,又鼓動G7 成員國跟進。歐洲和澳洲也有跟風向中國追責者,其後又傳出中國口罩等抗疫物品不達標的消息。中國並無默默承受,外交官開始還擊。

除了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外,中國駐法大使館發言人斥責法國某養老院在疫情中存在擅離職守,「導致老人餓死、病死」,並刊登一系列文章稱包括法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應對疫情不力。中國駐澳洲大使說,如果該國政府繼續推動針對中國去調查病毒源頭,中國民眾可能不買澳洲的產品或者不去澳洲旅遊。中國駐巴西大使則針對巴西總統的兒子指責中共是「專制政權」的說法,在推特上稱他訪美後「感染思想病毒」。

新一代中國外交官改變了「難為了家嫂」的形象,西方很不習慣,紛紛貼上「戰狼外交」的名號。

BBC報道「疫情之下大行其道的中國戰狼外交 會不會成為新常態」。

BBC報道「疫情之下大行其道的中國戰狼外交 會不會成為新常態」。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上周日(5月24日)的記者會上,遇上《CNN》記者問到中國近來的「戰狼」風格,並質疑中國外交是否放棄了「韜光養晦」路線?王毅反駁稱: 「中國奉行的始終都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環球時報》也力挺王毅,並砲轟美國,「搞戰狼外交的不是北京,而是華盛頓」,環時甚至比喻中國更像是「功夫熊貓」。

西方媒體只把鏡頭對準中國的外交官,好像BBC的報道,通篇只講中國,沒有講美國。其實中國外交官把調子轉變,多多少少是回應性的。

《環球時報》就直接指出,要說「戰狼」,哪國的外交也沒有美國外交更登峰造極。看看現在美國在制裁多少國家,美國在世界多少地方維持著駐軍,又在就多少國家的事務發號施令,說三道四。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央視新聞直播間時表示: 「之所以有『戰狼』,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狼』。中國外交官在國外就是要講事實,用真相來戳穿謊言,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有人說中國現在有很多的『戰狼』,我覺得之所以有『戰狼』,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狼』。有『狼』,就必須有『戰狼』去跟他們進行鬥爭。所以我們鼓勵各級外交官主動應戰,哪裡有『狼』,哪裡就要主動出擊應戰,捍衛國家的尊嚴和利益。」

而中國駐意大利大使李軍華就表示,他個人不認為「戰狼」是合適的標籤,「功夫熊貓」的比喻或許更貼切。

李軍華指出,個別國家企圖將病毒溯源問題政治化,迫不及待地搞「有罪推定式」的「國際調查」,目的是對中國搞所謂「追責」、「索賠」。對此他們將堅決反對。

全球最大的狼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全球最大的狼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講到狼,全球最大的「狼」,恐怕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去年4月,蓬佩奧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演講期間,提問環節,一名學生問蓬佩奧,他在與沙地這樣的國家打交道時怎樣在「譴責與讓步」中取得平衡。

蓬佩奧首先回答是「捍衛國家」,接著,他介紹著,「說點題外話,就你如何看待問題來說,當我還是一名軍校學員的時候,西點軍校的學員格言是什麼——『絕不撒謊、欺騙、偷盜,也絕不容忍有此類行為的人。』而我曾經是一名CIA局長,我們撒謊、我們欺騙、我們偷盜,我們還有完整的培訓課程……」

面對一隻毫不掩飾自己撒謊的狼,中國這功夫熊貓,還可以做什麼呢?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美國學者認西方誤解中國經濟 「可能導致面對中國時產生自滿情緒」

2024年04月22日 10:00 最後更新:10:14

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不絕於耳,有時連美國人都跳出來證偽。

《北京日報》旗下微信公眾號「長安街知事」報道,《外交事務》雜誌近日刊登了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美國對外關係理事會成員尼古拉斯·拉迪的署名文章——《中國仍在崛起,不要低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文章指出,近兩年來,部分觀察者對於中國經濟的悲觀論調主要基於五種誤區: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趕超美國的進程已停滯,中國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費者信心疲軟,通貨緊縮在將中國推向衰退,房地產投資可能崩潰,以及中國企業家受到打擊,但實際數據並不支持上述論點。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繼續保持在三分之一,並擴大其經濟足跡。

報道截圖

報道截圖

文章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中國驚人的經濟表現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引起了不少警覺。自2019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許多觀察者由此粗淺地得出結論,聲稱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巔峰已經過去。他們甚至認為,中國可能會進入長期衰退,甚至是失落的十年,而不是超過美國。

美國總統拜登在三月的國情諮文中也放言:「多年來,我聽到我的兩黨朋友們說,中國正在崛起,而美國正在落後。他們弄錯了。」

然而,這些人其實低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中國的確面臨著一些眾所周知的挑戰,包括房地產市場低迷、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以及人口年齡結構問題。但是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的改革開放道路克服了比現在更大的挑戰。盡管近年來增速放緩,但中國未來幾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是美國的兩倍。

關於中國經濟潛力的悲觀主義主要基於五種誤區。首先是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趕超美國的進程已停滯。

文章指出,的確,從2021年到2023年,中國GDP佔美國GDP比重從76%下降到67%。但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到2023年,中國GDP比2019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前)增長了20%,而美國僅增長了8%。

AP圖片

AP圖片

這種明顯的悖論可以用兩個因素來解釋。一是近年來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低於美國。去年,中國名義GDP增長了4.6%,低於其實際GDP增長的5.2%。相比之下,由於通貨膨脹率高,美國2023年名義GDP增長了6.3%,而實際GDP僅增長了2.5%。

此外,美聯儲自2022年3月以來已將利率上調了逾五個百分點,從0.25%提高至5.5%,而中國央行將基準利率從3.70%降至3.45%。中國和美國利率之間的差距擴大。在匯率疲軟的情況下,將中國名義GDP換算成美元,才出現中國GDP相對美國GDP下降的情況。

但這兩個因素可能是暫時的。美國利率現在相對於中國利率正在下降,減少了投資者將人民幣轉換為以美元計價資產的動力。因此,人民幣已經開始逆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中國的物價將回升,這將提振以人民幣計量的中國GDP增長。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名義GDP幾乎肯定會在今年重新朝著美國的方向靠攏,並且可能在約十年內超過美國。

第二個誤區是中國家庭收入、支出和消費者信心疲軟,實際數據並不支持這種觀點。去年,中國人均實際收入增長了6%,是2022年增長率的兩倍,人均消費增長了九個百分點。

如果消費者信心不足,家庭將減少消費,增加儲蓄。但中國家庭去年恰恰相反:消費增長超過了收入,這只有在家庭減少儲蓄佔收入比例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

AP圖片

AP圖片

第三個誤區是通貨緊縮在將中國推向衰退。去年居民消費價格僅上漲了0.2%,引發了房價下跌的擔憂,導致人們預期價格還會進一步下跌,從而減少需求,增長放緩。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因為核心消費價格(指除食品和能源以外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實際上增長了0.7%。

用於生產其他商品的工具和原材料價格的確在2023年有所下降,這反映了全球能源價格和其他國際貿易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以及中國對一些工業品需求相對較弱,可能削弱了企業擴大生產能力的動力。

人們認為,企業不會將資金投入到他們的業務中,而是用他們日益減少的利潤償還債務。但事實恰恰相反:中國企業的借貸規模還在增加,無論是絕對值還是佔GDP的比例。製造業、採礦業、公用事業和服務業的投資也在增加,並沒有衰退的跡象。

第四個誤區是房地產投資可能崩潰。這些擔憂並非完全沒有根據,2023年新開工建設的樓盤數量只有2021年的一半。但是必須看到這一數據的背景。

在同期的兩年時間裡,房地產投資僅下降了20%,因為開發商將更多的支出用於完成早期開始的住房項目。2023年,住房竣工面積擴大到78億平方英尺(約合7.2億平方米),首次超過了住房開工面積。這是因為政府政策鼓勵銀行專門向即將完工的住房項目提供貸款,如果放寬銀行向房地產開發商放貸的限制,將會加劇房地產供應過剩。

AP圖片

AP圖片

第五個誤區,即中國企業家受到打擊,正在將資金轉移到國外。有悲觀的觀點認為,中國政府從2020年底對大型民營企業無序擴張的治理收效甚微。自1978年改革開放起至2010年代中期,私人投資在中國增長速度超過了國有企業。到2014年,私人投資幾乎佔所有投資的60%,而1978年,這一比例幾乎是零。這一趨勢在2014年後開始逆轉,到2023年,私人投資僅佔總投資的50%。

同樣,數據並不支持上述悲觀情緒。首先,2014年後,私人投資份額減少幾乎全部源於以民營企業為主的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如果排除房地產,去年中國的民間投資增長了近10%。盡管個別的中國企業家離開了國家,但仍有超過3000萬家民營企業繼續投資。

此外,未被官方歸類為公司的家族企業數量在2023年增加了2300萬家,企業總數達到了1.24億家,容納了約3億人就業。

文章指出,盡管中國面臨著許多問題,但誇大這些問題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甚至可能導致西方在面對中國時產生自滿情緒。

這對美國尤其如此。中國可能會繼續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約三分之一的份額,同時擴大其在亞洲的經濟影響力。如果美國決策者低估了這一點,他們可能是高估了自己與亞洲伙伴深化經濟和安全關係的能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