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戰狼外交」成熱門詞 駐英大使:因為有狼 才有戰狼!

博客文章

中國「戰狼外交」成熱門詞 駐英大使:因為有狼 才有戰狼!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國「戰狼外交」成熱門詞 駐英大使:因為有狼 才有戰狼!

2020年05月27日 11:56 最後更新:09:05

過去中國外交官對外間的批評、甚至造謠攻擊,都是採取罵不還口的策略,總是斯斯文文地解釋一番,很少強硬回應。不過近期並不一樣,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國務卿蓬佩奧無底線的攻擊,中國外交官也火力全開,強硬回應。對此西方馬上給出一個諢號: 「戰狼外交」。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話,在中國國內,這些好戰的中國外交官被譽為「戰狼」。這個名字源於2015年公演的中英合拍的民族主義大片《戰狼》。這部片子講述一個中國蘭博Rambo拯救世界的故事。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報道。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報道。

中國新一代外交官的言論比較出位,對外界的指責加以直接的言語反駁,而非溫言解釋。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2月新上任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他3月13日在推特上稱,「可能是美軍將病毒帶到武漢。」引起廣泛爭論。

在3、4月裏,在疫情之中,中國援外的行為,被指為中國想做世界領袖。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國務卿蓬佩奧反指中國散播疫情,他們發動一批保守派美國議員帶頭追責,在美國提告,向中國索數以萬億美元計,又鼓動G7 成員國跟進。歐洲和澳洲也有跟風向中國追責者,其後又傳出中國口罩等抗疫物品不達標的消息。中國並無默默承受,外交官開始還擊。

除了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外,中國駐法大使館發言人斥責法國某養老院在疫情中存在擅離職守,「導致老人餓死、病死」,並刊登一系列文章稱包括法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應對疫情不力。中國駐澳洲大使說,如果該國政府繼續推動針對中國去調查病毒源頭,中國民眾可能不買澳洲的產品或者不去澳洲旅遊。中國駐巴西大使則針對巴西總統的兒子指責中共是「專制政權」的說法,在推特上稱他訪美後「感染思想病毒」。

新一代中國外交官改變了「難為了家嫂」的形象,西方很不習慣,紛紛貼上「戰狼外交」的名號。

BBC報道「疫情之下大行其道的中國戰狼外交 會不會成為新常態」。

BBC報道「疫情之下大行其道的中國戰狼外交 會不會成為新常態」。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上周日(5月24日)的記者會上,遇上《CNN》記者問到中國近來的「戰狼」風格,並質疑中國外交是否放棄了「韜光養晦」路線?王毅反駁稱: 「中國奉行的始終都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國《環球時報》也力挺王毅,並砲轟美國,「搞戰狼外交的不是北京,而是華盛頓」,環時甚至比喻中國更像是「功夫熊貓」。

西方媒體只把鏡頭對準中國的外交官,好像BBC的報道,通篇只講中國,沒有講美國。其實中國外交官把調子轉變,多多少少是回應性的。

《環球時報》就直接指出,要說「戰狼」,哪國的外交也沒有美國外交更登峰造極。看看現在美國在制裁多少國家,美國在世界多少地方維持著駐軍,又在就多少國家的事務發號施令,說三道四。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央視新聞直播間時表示: 「之所以有『戰狼』,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狼』。中國外交官在國外就是要講事實,用真相來戳穿謊言,這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有人說中國現在有很多的『戰狼』,我覺得之所以有『戰狼』,是因為這個世界上有『狼』。有『狼』,就必須有『戰狼』去跟他們進行鬥爭。所以我們鼓勵各級外交官主動應戰,哪裡有『狼』,哪裡就要主動出擊應戰,捍衛國家的尊嚴和利益。」

而中國駐意大利大使李軍華就表示,他個人不認為「戰狼」是合適的標籤,「功夫熊貓」的比喻或許更貼切。

李軍華指出,個別國家企圖將病毒溯源問題政治化,迫不及待地搞「有罪推定式」的「國際調查」,目的是對中國搞所謂「追責」、「索賠」。對此他們將堅決反對。

全球最大的狼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全球最大的狼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講到狼,全球最大的「狼」,恐怕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去年4月,蓬佩奧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演講期間,提問環節,一名學生問蓬佩奧,他在與沙地這樣的國家打交道時怎樣在「譴責與讓步」中取得平衡。

蓬佩奧首先回答是「捍衛國家」,接著,他介紹著,「說點題外話,就你如何看待問題來說,當我還是一名軍校學員的時候,西點軍校的學員格言是什麼——『絕不撒謊、欺騙、偷盜,也絕不容忍有此類行為的人。』而我曾經是一名CIA局長,我們撒謊、我們欺騙、我們偷盜,我們還有完整的培訓課程……」

面對一隻毫不掩飾自己撒謊的狼,中國這功夫熊貓,還可以做什麼呢?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的下一次文化輸出」 短劇平台出海記

2024年03月29日 08:00 最後更新:15:37

在TikTok承受著來自全球監管部門的審查時,短劇App悄然興起,已經成長為中國內容出海領域的另一股勢力。

內地澎湃新聞報道,「先婚後愛」「甜蜜復仇」「和億萬富翁談戀愛」這些內地短劇用戶熟悉的「土味」劇情,如今正在隨著短劇App在海外的推廣讓歐美用戶熟悉,區別只在於演員被換成了西方面孔。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與內地短劇付費模式相同——當情節吸引力達到最高時,短劇App就會彈窗提示:你必須付費才能繼續收看接下來的劇情。

除了近期ShortTV在美區App Store下載量升至第一,FlexTV、ReelShort等幾大知名短劇出海平台App,都曾數次登頂Android端的Google Play應用商店與iOS應用商店榜單。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這些短劇平台稱之為「中國的下一次文化輸出」:越來越多的中國創作者發現,中國用戶沉迷其中的內容,同樣會受到歐美用戶的熱烈追捧;就像中國人喜愛便宜的網購、更高效的配送速度,同樣在歐美市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只是這次終於輪到了「霸道總裁」們。

在應用商店中打開這些短劇平台App的介紹,你就能看到這些平台主推的內容基本均為「霸總甜虐」「穿越復仇」「職場打怪」「底層逆襲」這些套路。

相比內地日趨收緊的短劇監管、與受到視頻平台限制的流量分發,海外早已成為了國產短劇的下一個目的地:如今幾乎所有內地短劇公司,都有在自己的出海業務;海外用戶的使用習慣也更加青睞相對獨立的視頻平台——前提當然是平台內有足夠多的新穎內容作為支撐。

由於海外短劇平台並不受發行許可的限制,因此主流短劇出海平台在劇集數量上都呈現出爆發的趨勢,追求短時間內擴充平台內的劇集數量——幾大出海短劇平台都為短劇數量設定了雄心勃勃的製作計劃。

短劇類似短視頻,但不同於TikTok、Instagram等真正的短視頻平台,因為內容形式的原因,相比短視頻要更依賴平台本身播放。其比起TikTok更像是Netflix、Disney+這樣自有版權、合作拍攝團隊的獨佔內容平台,但專為手機豎屏比例設計的內容使得其觀感高度類似短視頻應用。

往往在兩分鐘的單集劇情中,觀眾就能收獲到數次意料之外的劇情反轉:即使近百集的片長加起來也只有不到一部電影的時長,劇情上卻包括了上百次的反轉。

這種內容形式並非由中國的短劇出海團隊獨創,國產短劇平台出海的崛起發自新冠疫情後期,但在更早之前,夢工廠創始人卡森伯格曾在2020年發布過一款名為Quibi的短劇應用,被外界視為荷里活在新時代的希望。

但僅僅半年之後,Quibi就燒光了近百億資金,不得不宣布項目夭折——彼時這位電影大亨將失敗原因歸咎為疫情對線下影視業的衝擊。

而ReelShort在前期得以存活乃至快速盈利的關鍵,就在於對製作成本極其嚴苛的控制:知情人士表示,ReelShort整部劇集的成本都被要求控制在30萬美元以下——甚至不到Netflix單集平均成本的四分之一,這樣的成本自然無法支撐起金光閃閃的荷里活創作團隊。

即使ReelShort曾表示希望在一些更能出圈的爆款題材上投資更多,但ReelShort同時也設定了今年將平台內短劇數量提升到75至100部的計劃——這樣的規模預期也限制了單劇的投資成本,注定了其內容品質的差異化。

除了低廉的成本,高舉高打的Quibi從一開始就陷入了來自傳統影視人的思維誤區:傳統電視以及訂閱制流媒體服務的受眾,都不會對這些過於短平快的內容感興趣:本質上這些短劇的受眾仍然是來自TikTok的用戶,因此出海短劇普遍在內容節奏上選擇了更接近短視頻的情緒化處理。

低廉的製作成本也只是海外短劇整個生產鏈條中的一環:對於獨立短劇平台而言,花費在投流(付費買流量)的成本反而佔整個製作流程中的比重更大,但爆款往往也伴隨著投流而誕生。

除了在Google、Meta與X(Twitter)等主要互聯網廣告商平台進行廣告投放之外,YouTube與TikTok也是短劇出海營銷的主陣地:此前來自ReelShort的多款爆款短劇,都有在TikTok端對新觀眾的帶動效應。常見模式包括將一部劇的前20集全部免費投放在TikTok、YouTube Short等平台。

這種投流模式對中國出海短劇平台來講並不罕見,尤其是當平台內某部短劇走紅社交媒體、成為「爆款」之後,平台也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碼買量,甚至在應用商店中都能以應用更新日誌的方式,讓更多潛在觀眾看到某款新劇的劇情介紹。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長期以來,短劇出海平台一直以「小眾題材影視劇」的面貌示人,瞄準的也是TikTok受眾中更精準的一部分,因此盡管TikTok在印度遭到封禁,但短劇平台的出海在印度的蟄伏受到來自監管的壓力少了很多,尤其是主打本土團隊自產自銷的ReelShort,在TikTok被封禁之後迅速成為了印度用戶新的去處。

但縱觀全球,價值最高的仍是歐美地區用戶,在獲客成本均價在3至5美元的前提下,歐美用戶往往能帶來8至15美元的收益,其中北美用戶的RPD(累積收入/累積下載量)甚至也要比歐洲高出2至3美元,因此競爭最為激烈。

隨著出海短劇市場也逐漸變成了資本遊戲,此前長期因為文化差異與法規問題被忽視的中東地區,也成為一些平台方出海的新戰場。

但目前,內地短劇出海平台在中東的試水也僅停留在當地英語用戶群體之中,更本土化的內容仍然需要本土團隊來孕育,但廣闊的市場前景已經吸引了多個短劇團隊,針對阿拉伯語當地的文化環境與宗教背景,進行因地制宜的短劇內容創作,例如帶有明顯宗教特色的神話愛情故事,就會受到當地用戶追捧。

這種針對不同地域問題特性進行創作的模式已經成為短劇出海團隊的共識,但在盈利模式上鮮有改變——廣告變現與內容訂閱的模式往往會在這些短劇平台內共存,即使部分地區用戶直接購買意願較低,也能通過大量觀看廣告的方式追完一整部劇集,同時平台內廣告還有受眾更加精準這一優勢,轉化效果相比谷歌等第三方廣告平台效果更好。

目前,海外用戶(尤其是是歐美用戶)對這些國產短劇平台吐槽的集中點往往在於過於繁雜的廣告:對於一個免費用戶來講,想看完一分鐘的短劇,往往需要看2至4分鐘的廣告才能實現。不堪其擾但又深陷劇情無法自拔的用戶只能忍痛剁手,買平台內的會員。

雖然這種付費機制引來用戶吐槽頗多,甚至在應用商店中引來不少用戶的「一星差評」,但這反而是Netflix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商業模式。

Netflix在面向訂閱用戶推廣訂閱費+廣告的混合模式時,曾激起來自用戶的巨大抵制浪潮,但短劇平台從一開始就選擇了廣告+訂閱制甚至按集付費這些組合付費方式,消解了用戶的防備。

在ReelShort中,用戶必須購買名為「硬幣」的應用內代幣;並通過「硬幣」解鎖更多劇集。據統計,平台內的劇集想要一次性完整觀看,需要花費價值10至20美元不等。

即使眾多短劇團隊創作的題材相當重疊,目前仍然能得到可觀數據:僅僅在推出後的四個月,ReelShort的收入就達2200萬美元,憑借著現有劇集內容,ReelShort已經能穩定獲得20至40萬美元的日收益——已經能覆蓋一部劇集的製作成本。

對內容的高速穩定生產的需求,也快速地將這條產業鏈上最大的短板——編劇/劇本的稀缺暴露出來。

除了出海短劇平台基本都有對應的上游網文廠商作為IP支撐,即使是一些本土短劇App,背後也不乏閱文、中文在線的網文平台的身影。

為了應對更本土的內容產出需求,如今海外短劇也開始追求由本土編劇負責的創意內容:即使合作模式上仍然有不少內地編劇團隊的助力,但海外編劇加入到內容執筆的比重已經在快速增長。

本土攝製團隊的產出能力對日益增長的短劇需求同樣至關重要:如今首批進入歐美市場的FlexTV,已經建立起相對成熟的本土短劇生產模式:由位於密蘇里州的經紀公司負責當地選角/配音,在荷里活的製片公司負責後製視頻素材。

這些本土化的短劇更容易成為爆款:ShortTV能在年初獲得來自歐美市場明顯的增長,也與過去持續以每周6部劇的規模、持續更新由歐美演員主演的劇集有關。

由於海外演員的僱傭涉及到工會等本土因素,因此一些投資速度較為激進的平台,會更傾向於選擇本土影視公司來輔助完成選角以及拍攝工作,同時也能更好地佈局起更懂當地年輕人喜好的內容團隊。

海外更加完善的版權制度也成為了短劇製作團隊不得不小心處理的雷點:即使是某部劇集中僅出現不到10秒的配樂片段,也會被YouTube等平台審核判定為侵權,對視頻進行下架或收益歸原素材作者等處理。

但相對地,海外短劇平台也因此少了很多對盜版資源滿天飛的擔心。因此很少出現短劇內容被搶先搬運至其他平台的問題,團隊可以更加專注在內容創作本身。

現在稱這些短劇平台為「下一個TikTok」還為時尚早,門檻也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樣低。在外表光鮮亮麗的數據背後,短劇平台仍然被審查、投流、用戶觀看習慣等問題所困,但可觀的潛在長期收益仍然吸引越來越多資本入場。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