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南宋時期汴京大疫 奏出金朝沒落序曲

歷史長河

南宋時期汴京大疫 奏出金朝沒落序曲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南宋時期汴京大疫 奏出金朝沒落序曲

2020年06月29日 10:00 最後更新:10:03

傳染病一直伴隨著人類歷史,甚至改變人類歷史進程。

疫情影響歷史發展走向,成為近代史學界關注焦點。西方歷史中除了耳熟能詳的十四世紀黑死病,還有美洲天花、黃熱病及非洲牛瘟等都是典型例子,至於中國歷史上,東漢末年的瘟疫及明末東北鼠患,都成為壓垮駱駝的稻草。然而,大金王朝的金哀宗完顏守緒,即使如何志在振興,也逃不過瘟疫帶來滅亡的宿命。

金天興元年(宋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四月,蒙古大軍攻打金國汴京沒有成功,半月後撤離。就在蒙古軍撤離,汴京城內突然爆發大瘟疫,歷時五十天,半數人口近百萬人死,也令金哀宗出逃。

遼代胡瓌《出獵圖》描繪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遼代胡瓌《出獵圖》描繪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金哀宗,原名完顏守禮,是史上具悲劇色彩的末代皇帝。他原本不是太子,因原太子已經身亡,皇太孫完顏鏘也早年夭折。金宣宗無奈下立他為太子並改名守緒。

公元1223年,宣宗駕崩,完顏守緒繼位。當時大金朝風雨飄搖,蒙古鐵蹄強悍,金朝疆土日益縮減,加上與南宋戰事中,金朝屢戰不勝,進退失據。國內朝綱鬆弛,官員徇私舞弊,各級官吏魚肉百姓,盜匪猖獗,義軍迭起,亂象橫生。金哀宗即位後即採取種種措施欲中興金國,包括懲奸除惡,廣開言路,任用抗蒙有功之士,同時與宋、西夏停戰修好。

遼國畫中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遼國畫中的契丹人 (網上圖片)

天興元年正月,即汴京大疫前,蒙金兩軍三峰山之戰,蒙軍大獲全勝,金朝主力軍隊重創,揭開金朝滅亡序幕。三月,蒙古人進攻金都汴京,包圍城池。整整十六個晝夜,蒙軍沒有攻下汴京,雙方總共傷亡百萬人。

蒙軍知道一時難以攻克,雙方議和,金朝送荊州曹王作人質,送給蒙古人酒肉,蒙軍才撤走。當金朝舉城慶賀時,一場突如其來瘟疫席捲整個汴京城。據《金史·哀宗本紀》載,「天興元年五月......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諸門出死者九十餘萬人,貧不能葬者不在是數。」按此計算,單日死亡患者接近兩萬。這一慘劇在《金史·后妃列傳》中也有描述:「大元兵圍汴,加以大疫,汴城之民,死者百餘萬,後皆目睹焉」。

宋人所繪的金人騎兵 (網上圖片)

宋人所繪的金人騎兵 (網上圖片)

著名文史學家元好問當時也恰巧在汴京城,親眼目睹大疫慘狀:「五六十日之間,為飲食勞倦所傷而歿者,將百萬人。」元好問當時以為疫情是因「飲食勞倦所傷」而引起。

限於當時條件和醫療水平,這場瘟疫究竟是哪一種病疫,後世學者有不同觀點,而目前學界主流說法是肺鼠疫,並將其視作13世紀鼠疫大流行中的一環。

當時在城中救治疫民的中醫李杲,在《內外傷辨惑論》中記載,患者發熱、痰結、呼吸困難、咳嗽血痰、咯吐大量稀薄痰沫、極度疲倦乏力等全身症狀,伴有惶恐易驚、意識障礙及躁、煩、亂等神經系統症狀,一般十天之內必死。根據病人發病的症狀看,和肺鼠疫很相似,只是死亡時間比肺鼠疫要長幾天,當代有學者認為可能是較輕症狀的肺鼠疫。

《金史·哀宗本紀》局部 (網上圖片)

《金史·哀宗本紀》局部 (網上圖片)

李杲描述死亡人數觸目驚心:「既病而死者,繼踵而不絕。都門十有二所,每日各門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假設一天一門出屍一千五百具,十二個城門就是一萬八千,和諸多其它史料是吻合。李杲記載疫長「幾三月」,也就是二個多月。

金朝滅亡之際,汴京城儼然慘不忍睹,「途茂草長林,白骨相望,虻蠅撲面,杳無人踪。……見兵六七百人。荊棘遺骸,交午道路,止存民居千餘家,故宮及相國寺佛閣不動而已。」所以,末世金都汴京非被蒙古大軍拿下,而是被瘟疫攻克。

公元1232年12月,哀宗出逃汴京,北渡黃河,奔至歸德(今河南商丘)。金將武仙攻打南宋蜀地光化,被孟珙打得大敗。至此,金朝所剩元氣皆喪,其後哀宗被蒙古步步進逼,這時想與南宋聯合修好,派使者去遊說宋人,可是南宋未有理會。天興三年正月(公元1234年),蒙宋聯軍攻破蔡州,哀宗不願做亡國君,緊急將皇位強行傳給統帥完顏承麟後自縊身亡,年僅37歲。

末帝完顏承麟聞知哀宗死訊,「率群臣入哭,諡曰哀宗」,哭聲未停,城池被攻破,完顏承麟同日死於亂軍中,大金王朝徹底滅亡。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