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始皇死後胡亥為帝的一段歷史,新發現的竹簡有另一面貌。

在歷史長河中,我們對歷史事件或人物存在了一些既定看法,是百多來或幾百年來長期被複述累積而成的,不少正史都將歷史人物「臉譜化」,令他們有「忠」或「奸」之形象。也許總有忠奸分明的人物,但也有被後世誤會上數千年者。

影視中的趙高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趙高 (網上圖片)

趙高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奸臣,按《史記》記載,秦始皇病死沙丘,趙高勾結丞相李斯,秘不發喪,隨後纂改始皇遺詔,擁立胡亥為帝,原本該繼承帝位的公子扶蘇就被矯詔賜死。

胡亥登基後大權旁落,趙高又設計斬殺李斯,並徹底移除其家族勢力,之後趙高便權傾朝野,一手遮天。秦朝在胡亥與趙高的統治下迅速走向滅亡,起義軍遍布全國,原六國貴族也紛紛起事,最終,秦朝國祚僅維持了15年。這段歷史被很後世的文藝影視作品演繹過,基本已成定論。不過,在2009年從海外搶救回歸的一批竹簡上,卻給我們展示了這段歷史另一面貌。

復原後的《趙正書》局部 (網上圖片)

復原後的《趙正書》局部 (網上圖片)

晚清民國時期,中國有不少珍貴的文物流失海外,當中包括有部分甲骨以及竹簡,都是非常珍貴的史料。公元2009年,北京大學接收一批從海外搶救回歸的竹簡,共3300多枚,抄寫年代最晚在西漢中期,因此這批竹簡被稱為「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

批竹簡共有20多卷,其中第三卷名為《趙正書》,主要記載秦始皇相關的事(始皇也名趙正,是因為他母親是趙國人,他也在趙國出生,按當時命名方式,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秦政,所以他在史籍中又被稱作趙正)。《趙正書》部分內容與《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頗為相似,但是於一些關鍵之處,差別巨大,就是對於秦始皇死後,胡亥繼位的這段歷史。

根據竹簡《趙正書》所載,那段歷史是這樣描述:
「秦王趙正出遊天下......病篤。」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這裡說,秦始皇巡遊天下之時病入膏肓,時日無多,丞相李斯和御史馮去疾冒死向始皇進言:「如今我們遠離國都,恐怕大臣有變,請立胡亥為太子。」秦始皇說:「可以。」於是,便有了秦始皇死後胡亥繼位的歷史。

復原後的《趙正書》局部 (網上圖片)

復原後的《趙正書》局部 (網上圖片)

這段記載,與已經成為主流的《史記》中的記載差別巨大,《趙正書》記載,胡亥的繼位登基是秦始皇認可,而非由趙高、胡亥、李斯等人密謀纂改遺詔而實現。同時,這段記載中,「趙高」未見蹤影,如果事實如此,那趙高就揹上歷史上最大黑鍋,整整揹了兩千多年。

那麼究竟相信哪一種說法?這一個沒有肯定答案。內地學者陳侃理提出了一個觀點,就是說《史記》作者司馬遷以及父親司馬談肯定是接觸過《趙正書》所記的說法,甚至也應該還接觸其他說法,但《史記》最終選擇現在這個版本,是因為《史記》版敘事起於楚人反秦時的政治宣傳,「胡亥不當立」的說法遂與漢朝的法統產生關聯,自然為《史記》所取,故其他說法慢慢消退,終至湮滅。

影視中的趙高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趙高 (網上圖片)

事實上,無論是按《史記》還是《趙正書》裡面的記載,胡亥繼位在邏輯上都是說得通的。首先,公子扶蘇很早就被秦始皇打發到邊疆,而始皇帝一統九州巡狩天下時,卻一直把胡亥帶在身邊。需知道,秦始皇一共有30多個孩子,卻獨獨把胡亥帶在身邊,可見始皇是極肯定胡亥的,讓他繼位也是正常之舉。

那公子扶蘇個人品德更為當時的世人認可,為何得不到秦始皇的認可,反被分配到邊疆?是因為戰國末年,列國戰爭打了幾百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就打算廢除之前的分封制。事實上,嬴政、李斯都意識到,分封制就是這幾百年戰亂紛爭的根源,只有全中國統一才能消滅戰亂,只有設立郡縣制,才能做到這一點。但是受儒家學派影響頗深的扶蘇反對,認為分封制是祖制,是禮法根本,不可更改,此後秦始皇就慢慢疏遠扶蘇。

胡亥雖然品行能力沒有扶蘇出眾,卻深受法家思想熏陶,從小就跟著趙高、李斯學習大秦律法,所以胡亥在治國思想和意誌上,更加契合秦始皇。那秦始皇選擇把皇位傳給胡亥,也是正常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