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棄會計工作投入手製古琴 斫琴師:傳承幾千年手藝

加油驛站

棄會計工作投入手製古琴 斫琴師:傳承幾千年手藝
加油驛站

加油驛站

棄會計工作投入手製古琴 斫琴師:傳承幾千年手藝

2020年07月03日 18:00 最後更新:18:15

能把興趣化成職業,也是一種幸運。

山東濟南從事會計的男子,自小看電視劇時對古琴產生濃厚興趣,在5年前毅然辭職追夢,專心研究古琴的歷史及其製作,現時已能由零開始製作一部手工古琴。他坦言古琴已有逾千年歷史,不忍此工藝就此失傳,希望吸引更多有心人加入保育。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古琴的製作叫斫琴,制造古琴的職業叫斫琴師。」王國強指,斫琴除了講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又要有木工、油漆及美術基礎,也要對音樂及音律有一定知識,可算是一門講求綜合技巧的手工藝製作。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王國強本身於大學就讀會計,畢業後亦曾在商界工作,卻深知這行業並不適合自己,故毅然辭掉全職工作,全情投入古琴這兒時興趣。「我就一直在尋找一個我能又喜歡又能做下去(的職業),於是我選擇了斫琴。」他解釋,小時候在電視常看到古琴這樂器,「當時就覺得樂器挺神奇,挺有意思」。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工作室內每部古琴都由王國強全人手製作,他表示由於工序繁多,即使每天工作逾10小時,也需數個月才能完成一部琴,一年最多也只能造出3部琴。雖然過程繁複,但王國強卻樂此不疲,還根據古琴的獨有樂譜「簡字譜」,自學了古琴演奏的技巧和動作。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成為斫琴師已5年,王國強坦承這行業難以吸引新人:「工作非常枯燥也很漫長,大部份(人)都不太能接受,而且大家對它了解也少,所以能找到願意學斫琴的學員也非常有限。」不過他卻未肯言棄,只盼這門工藝能傳承下去:「斫琴這個手藝布幾千年歷史了,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它,能學習它,然後把這門手藝能傳承下去。」

往下看更多文章

腦癱兒子渴望返學 有愛媽媽入學校做同桌陪讀8年助圓求學夢

2024年03月28日 10:00 最後更新:16:30

內地一名媽媽為實現腦癱兒子的讀書夢想,和他做同桌陪讀8年悉心照顧。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綜合內媒報導,山東威海乳山口鎮中心一對特殊的「同桌」感動了無數人,兩人一起上課一起放學,除了同桌關係外,他們還是一對母子。據悉,來自乳山口鎮的村民于青育有一名被確診為腦癱的兒子張家瑞,面對兒子的病情,于青未有放棄,而是悉心和陪伴,協助他度過重重人生難關。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為了不讓兒子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期,于青毅然辭去工作,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遠赴青島,與兒子一同在醫院居住了四年。2016年,于青發現兒子經過康復治療,基本上已經能夠獨立行走,雖然身體有所缺陷,但智力和語言與其他孩子無異,於是她將兒子送進校園,開啟了他夢寐以求的校園生活。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為了能夠更好地照顧兒子,于青選擇做一名陪讀媽媽,成為兒子的同桌輔助他的學習和生活。在上課期間,於青除了幫兒子記筆記外,還要不斷幫他調整坐姿。也正是因為她這8年以來的陪讀,兒子的成績在班級里能夠始終保持優秀。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