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先生,於7月1日的新聞報道中,提過”滲透”一詞。局長對政府內會否被滲透,而導致執法上出現困難,提出了一些看法。

局長的一番話,令筆者聯想起近年來在建築業界內的一些情況。

地政總署在不少地塊的賣地章程中,總會加上各樣的條款,要求買地者替政府承擔起這樣、那樣的責任,又或出現奇怪的地塊剪裁,目的就是要把政府不想處理的零碎土地 ,一倂賣給發展商,一方面地政總署可以在賣地表內推高賣地的面積數字,另一方面,從數學方程式中,也可得出一個較大的建屋樓面面積、單位數字。但是,在實際上,對建築師而言,那些三尖八角的地塊剪裁,對實際要能提供合適住宅單位尺寸、設計來說,是毫無幫助的。如此,精明的發展商自然不會用高價入標,而往往未能到達政府心目中的合理標價,導致流標收場。結果,房屋供應無法增加,亦不能令庫房收入增加。

另外,在屋宇處等部門的圖則審批過程中,近年越來越多新奇有趣的comment。本來,根據建築物條例,屋宇處的審批應該是根據建築物條例、作業守則、作業備考而作出批准或否決圖則申請的決定。但近好幾年,情況發展到連屋宇處的有關會議紀錄,也作為審批圖則的指標。更甚者,連從未公開的會議紀錄也被前線屋宇處同事作為審批指標。試問,市場上的一般業界專業人士,又豈能知道部門還未公告的討論內容呢?以此作為否決圖則申請的理由,對業界是否公平呢?再者此舉,又會阻慢香港的房屋供應。

房屋供應短缺助長社會不滿情緒。

於香港社會,當經濟下滑,出現真”攬炒”的情況時,擁有最強購買力的,絕非於私人市場浮沉的大多數,而是從事”金飯碗”崗位的公職人員。

筆者有不少同窗,於2003年前入了政府工作,當沙士爆發時,社會蕭條,樓價大跌。當時,那些同學卻擁有最堅定的就業信心保證,收入穩定,於是四出搜羅物業,於十幾年後,物業投資帶給他們的財產升幅,是遠遠超出在私營市場工作的同學。大家同屆畢業,相同資歷,但在私營市場工作的同學,即使不食不用二十多年,其總資產也可能追不到那些在政府工作的同學。

說了半天,筆者不是想比較在政府和私營市場工作的利弊,卻只是對於李局長”滲透”一詞,有些感想。

導致土地供應緩慢、房屋供應短缺,窒礙香港土地房屋發展的因素大部份是人為的。當香港再次陷入經濟蕭條,就像當年沙士的情況一樣時,試問那批人將會是市場上的大贏家呢?

“滲透”、影響政府運作,除了可適用於”政治取態”之外,是否更加可以與藏有”私利”、”私心”的公職人員扯上關係?

田朗  規劃師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 理事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