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今年6月以來,雲南大理、洱源一線的洱海流域持續多日高溫。進入7月後,才迎來了連綿陰雨。

更多相片

◎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抓時機賞罰並舉,清剿有害外來物種

近年來,在雲南大理洱海流域內的水田、濕地、湖濱帶均已發現福壽螺。「為徹底清除福壽螺,確保生態系統安全,大理市人民政府決定打一場消滅福壽螺的人民戰爭。」大理市政府在這份防控工作通告中表達了滅螺的決心。

水草上的福壽螺卵

面對有沒有更有效地化學或生物治理辦法時,楊君興研究員告訴記者,此次大理市的做法是可行的。目前正在進行的人工採集螺卵、捕撈螺體,看似「笨拙」,實際是最有效的辦法,只要抓住時機,集中力量,持續數年,會有一定的效果。

引入福壽螺又被「嫌棄」有原因

也就在此時,從洱海沿岸到上游的洱源西湖,河道、溝渠、水田、魚塘邊的葦草上出現了大量粉紅色的螺卵。

「以前沒有這種東西,這是近十年來才出現的福壽螺卵,繁殖很厲害!」在洱源縣右所鎮溫水村負責管護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張德雄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與此同時,記者看到在相隔十五公里的大理市上關鎮江尾村至沙坪村一帶,人們戴著雨帽、披著雨衣在忙碌著。7月4日,大理市政府印發了《關於在洱海流域全面開展福壽螺防控工作的通告》,要求採取人工清除方式,在洱海湖岸沿線,流域內水田、濕地、生態調蓄帶、河道,摘除福壽螺卵塊,今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第一次清除工作。

抓時機賞罰並舉,清剿有害外來物種

福壽螺又名大瓶螺,為外來物種,有「巨型田螺」之稱。

「我們知道,濕地水生和湖濱陸生植物,對洱海保護和治理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福壽螺主要以湖濱水草和沿岸農作物為食,而且食量很大,極易破壞當地的濕地生態系統和農業生態系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楊君興告訴記者,2003 年,福壽螺已被當時的國家環境保護局列為首批入侵我國的16種危害最大的外來物種之一。

福壽螺是雌雄異體,每年夏季是其繁殖高峰期,交配一次可以多次產卵,一年可產卵20至40次,每次含卵200至1000粒,每隻雌螺年產卵量達3至5萬粒、顆,繁殖力非常強。福壽螺雖是水生軟體動物種類,但可在乾旱季節埋藏在濕潤的泥土中6至8個月。

成年螺的呼吸器可伸到5至10厘米甚至更長,一旦暴發洪水或被灌溉時,它們便又再次活躍起來。

近年來,在雲南大理洱海流域內的水田、濕地、湖濱帶均已發現福壽螺。「為徹底清除福壽螺,確保生態系統安全,大理市人民政府決定打一場消滅福壽螺的人民戰爭。」大理市政府在這份防控工作通告中表達了滅螺的決心。

為鼓勵全民參與,搶抓滅螺時機,大理市號召,凡在流域範圍內的全體幹部職工和群眾,只要主動將採摘的福壽螺螺卵交屬地鎮政府及街道辦事處,將按每公斤螺卵40元的價格給予補助獎勵。

他們還要求,在開展人工摘除過程中,不得使用化學藥劑,同時提示參與清理採摘的個人要注重防護,安全作業。

針對當地「放生」等習俗,當地還根據《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在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內禁止放生或丟棄非本地水生物種,一經發現,相關部門將依法給予相應處罰。

水草上的福壽螺卵

人工清理仍是滅螺最有效的辦法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福壽螺原產中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如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巴拉圭及烏拉圭等,廣泛分佈於北美、亞洲、非洲等十多個國家,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新、餌料充足的淡水中,多群棲息於池邊淺水區。福壽螺食性廣,是以植物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螺類,主要取食浮萍、蔬菜、瓜果等,尤其喜歡吃帶甜味的食物,也愛吃水中的動物腐肉。

「福壽螺對水體的凈化有一定作用,但如果其種群數量過大,會搶佔本土螺類、魚類的餌料資源,影響洱海的生物多樣性。」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過龍根介紹。

面對有沒有更有效地化學或生物治理辦法時,楊君興研究員告訴記者,此次大理市的做法是可行的。目前正在進行的人工採集螺卵、捕撈螺體,看似「笨拙」,實際是最有效的辦法,只要抓住時機,集中力量,持續數年,會有一定的效果。

「化葯的使用,勢必污染水體,並造成對其他水生物種的傷害;目前,用生物治理‘一物降一物’也不可行,洱海和雲南其他高原湖泊一樣,歷史以來已形成了生物多樣的基本平衡,引進新的物種滅螺,會得不償失。」楊君興說。

據了解,今年6月以來,大理市每天出動130多人在沿洱海各鄉鎮的水域進行福壽螺和螺卵的清理,每天清理螺卵近30公斤。

近日,隨著福壽螺產卵量增加,全市每天出動450多人,每天清理出螺卵410多公斤。各鄉鎮對所打撈上來的成螺和螺卵進行無害化處理,晒乾後,再焚燒掩埋。

引入福壽螺又被「嫌棄」有原因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涼拌螺肉」是雲南大理、昆明等地居民普遍喜好的一道美食。與我國沿海地區一樣,福壽螺最初是以食用和養殖目的引進的,是可以食用的。

在我國大陸地區,最早由巴西籍華人在1981年引入,並在廣東中山市養殖,當時被視為高蛋白食品。1984年,福壽螺還作為特種養殖對象,在廣東省被廣為推廣,並很快被人工引種到了廣西、福建、四川、雲南、浙江等地,並在中國長江以北的許多地區繁衍傳播。

但福壽螺也是廣州管圓線幼蟲的重要中間宿主,有的螺體含有3000至6000條寄生蟲,如若未充分加熱,食用後會引起嚴重的寄生蟲感染,產生頭痛、發熱,頸部僵硬等癥狀,嚴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福壽螺帶寄生蟲,加之口感一般,因此頗被「嫌棄」,沒能像同是外來生物的小龍蝦一樣,成為夜宵攤上的“寵兒”。“一定要煮熟煮透才能食用,千萬不能生吃或半生吃,也不要吃涼拌或燒烤福壽螺。”過龍根提醒說。

此外,在人為引種傳入我國台灣和南方部分地區及東南亞國家後,福壽螺失去了原有天敵的制約,而這些區域,恰恰是水稻的主產區,秧苗是其喜食的植物,氣候條件又十分有利於其生長繁殖,因此對這些地區的水稻生產造成了嚴重危害。

應對外來動物物種須打「持久戰」

的草地貪夜蛾,已在我國造成不小危害;而非洲沙漠蝗也在威脅著南亞國家,並隨時有入侵我國南方和新疆等地的風險。

包含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等外來入侵動物眾多;此外,隨著人員貿易往來頻繁、交通日趨便捷,大量陸生植物、水生植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病毒等的入侵也不可能忽視。

2020年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佈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指出,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面對外來入侵物種,沒有一個可以一招制敵的方案,需要綜合防控。」李維薇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主持昆明動物博物館工作,長期從事生物入侵學研究。她建議由科研機構與各部委聯動,結合長期實戰的防控經驗,開展公眾科普宣傳、研發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制定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的綜合防控策略。“我國應充分認識外來入侵物種防治的艱巨性、複雜性和長期性。”

在諸多外來動物入侵的過程中,除了自然和早期監管方面的原因,不恰當的放生行為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李維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放生作為一種宗教活動,在我國有著很長的歷史,但缺乏科學指導和相關法律法規。近年來,放生不僅導致生態入侵、放生動物大量死亡、危害公共安全和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等問題,而且違背了放生「尊重生命」的本意。

為此,她建議首先,各地應對放生物種多樣性、放生地點進行規範。此外,應對放生的生態環境進行跟蹤評估,並根據物種、生態環境容量實際,制定放生技術標準和程序,同時建立放生監管體系,並實施行政審批制。

另外,各級政府和生態環境保護機構還應及早綜合生物學知識、環境和已有放生地點,繪製放生地圖,既滿足公眾放生需求,又加強科學放生宣傳和教育,編製科普讀物,進行多維度宣傳。

「最後,各地還應建立群眾舉報機制,完善處罰機制,依法打擊非法放生行為。」李維薇也提醒公眾,切勿隨意放生巴西龜、小龍蝦、福壽螺、牛蛙等外來入侵物種。




神州快訊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