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說的四海當中,「西海」因現實中並沒有相應大海對應,故常被忽視。

明朝吳承恩《西遊記》中,假借玄奘取經的史實,改寫成長篇小說。雖然故事由很多非現實的形象構成,但內容卻與現實緊密相聯。當中以四海龍王為例,就反映古人對於地理的認知。

玄奘取經圖壁畫 (網上圖片)

玄奘取經圖壁畫 (網上圖片)

龍王是道教和佛教的神祇,故以玄奘西行求佛法為背景的《西遊記》有龍王為角色實不意外,小說提及龍王的有第14回,孫悟空打殺六賊,因受不了唐僧指責,一氣下要回花果山,路過東海,在龍王開導下,孫悟空回心轉意;第44回,四海龍王聽隨孫悟空號令行雲布雨;第77回,北海龍王被孫悟空喚來,保護唐僧免受火蒸之苦;第43回,孫悟空為降黑水河妖,曾向西海龍王問罪。

古代有云中國居大地之中,四境有海環繞,故古代所謂東西南北「四海」。但事實上,最早的四海中是沒有北海,最早的四海說法出自《周易》,為東海、南海、西海和渤海。周易的四海說並不夠通俗,據了解經演變,才逐漸出現東西南北四海之說。

敦煌35窟前室西壁壁畫中的龍王禮佛圖 (局部)

敦煌35窟前室西壁壁畫中的龍王禮佛圖 (局部)

古代所謂的東西南北「四海」,是不同於今日之地理概念。作為水神,龍王則遍布江、河、湖、海。於《西遊記》中,相比東海龍王和南海龍王,北海龍王和西海龍王在現實中並沒有相應的大海對應,故常被忽視。其實,西海和北海在古代典籍曾出現過,北海在中國的史書中更多指的是貝加爾湖(是漢朝軍隊活動的最北範圍),而西海,往往指的是青海湖或者歐亞交界的裏海。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降,朝廷於西域設立都護府,及後王莽篡漢以及中間的動亂,西域與漢朝一度脫離聯繫。東漢建立後,班超又出使西域,讓西域重新回到東漢管轄範圍,班超到達了「西海」,也就是「裏海」。《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國一名廣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里,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塈之。有松柏諸木百草。」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壁畫,描繪張騫出使西域 (網上圖片)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壁畫,描繪張騫出使西域 (網上圖片)

班超帶著士兵達到「西海」,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達到西海邊上,由於對地理不熟悉,被安息國騙了。由於安息國認為甘英出使大秦,自己夾在東西兩個大國之間很被動,它作為貿易中轉站的地位也受影響,於是就騙甘英,西海風浪很大,有時候三年不能到達,甘英聽了,認為無法完成出使任務就回去復命,最後沒能出使大秦。

關於青海湖是西海的說法,也有個傳說,佛教的說法中,說海龍王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敖廣、敖欽、敖順、敖閏,他們四個人很調皮,海龍王打算讓他們獨當一面,命大王子敖廣去東海,當東海龍王;二王子敖欽去當南海龍王;三王子敖順做北海龍王,海龍王本來是想把小兒子留在身邊,因為沒有西海,沒想到敖閏主動提出做西海龍王。

敦煌35窟前室西壁壁畫中的龍王禮佛圖 (局部)

敦煌35窟前室西壁壁畫中的龍王禮佛圖 (局部)

海龍王並沒有阻止,認為敖閏找不到就會回來,於是敖閏一路向西,走到祁連山附近也沒有找到西海,敖閏傷心卻堅決,施法下雨成西海又沒有奏效,玉帝得知被敖閏決心打動,於是派來雷公電母、雨神來幫助敖閏。眾多神仙加持,很快就成了一個巨大的湖,也就是青海湖,敖閏也就成了西海龍王。

於《西遊記》中,西海龍王的地位也許不是很高,他曾經兩次登場,首次出場是因為親生兒子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表奏天庭,告了忤逆,才保住自己兒子的命;而第二次出現則盤踞黑水河神府邸的小鼉龍擄走了唐僧,邀西海龍王一起吃唐僧肉,孫悟空去找西海龍王理論:「龍王見了,魂飛魄散,慌忙跪下叩頭。」作為龍王竟給孫悟空磕頭,可見西海龍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