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始皇沒有加罪於李信,是有其他原因揭示戰敗不全歸咎於他。

秦始皇一統六國期間,於首次攻滅楚國時,率領20萬大軍的李信,卻遭遇一場空前慘敗,史書云楚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李信之敗,打破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更讓秦軍損失慘重,打擊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藍圖,但令人不解的是,一場慘敗後,秦始皇並未處死或徹底冷落李信。

秦始皇兵馬俑出土 (網上圖片)

秦始皇兵馬俑出土 (網上圖片)

那麼,李信之敗,究竟是秦始皇心胸寬廣優待他,還是本身戰役之敗非李信全責?1970年代,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一批秦代竹簡,也許得出答案。

李信年輕時強壯勇敢,是秦始皇十分信任的年輕將領之一。在滅楚之前,李信已參與過兩次重要戰爭,深得秦始皇信任。《史記·白起王翦列傳》:「始皇以為賢勇」。

到了始皇打算滅楚,先後問李信與王翦,「攻滅楚國,需要多少兵馬」,李信認為二十萬足矣,而王翦認為非得六十萬不可。六十萬幾乎為秦國全部兵馬,於是秦始皇認為王翦膽怯、李信果勇,就便派李信和蒙恬率軍二十萬攻楚。

影視中的秦國軍隊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秦國軍隊 (網上圖片)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始皇聞之,大怒。」李信慘敗而歸,對比王翦後來成功滅楚,李信成為笑談,認為他年輕氣盛,輕敵妄為。然而,是否區區以「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就讓李信失敗?其實未必,考古揭示李信之敗還存在一些客觀原因,或許因此秦始皇沒有徹底廢掉李信。

據李信行軍路線,在攻打楚國的同時,亦有攻打鄢、郢、城父這三座城市,而這幾城市早於公元前230年被秦國占領,非楚地,那麼李信為何還要進攻?就是這些城市發生叛變,但史書並未記載。

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一批秦簡中,也許能補充史料的不足。當中11號與6號簡牘為二封秦軍家書,內容為二弟黑夫和三弟驚,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寫給大哥衷,希望家裡救助衣物和錢財。11號木牘記「直佐淮陽,攻反城」、6號木牘記「以驚反城故」等,這就揭開一段謎團。

《睡虎地秦簡》部分 (網上圖片)

《睡虎地秦簡》部分 (網上圖片)

原來,李信攻楚之時,楚國故地發生叛亂,當中在楚國舊都鄢郢,有人鼓動楚國舊都貴族叛變,可見這個楚人身份必定非同一般。從史書記載來看,這個楚人最可能的是「昌平君」。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嫪毐之亂時,相國(秦朝時為相邦,漢朝後為避諱劉邦的「邦」字,就把相邦改為相國)昌平君參與平定叛亂。秦始皇二十一年,前韓國首都新鄭爆發反秦之亂,昌平君被貶前往前楚國首都郢陳,用楚國公子的身份安撫楚人。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攻楚,俘虜楚王後,項燕立昌平君為楚王。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擊敗楚軍,昌平君死,項燕自殺。

昌平君為楚考烈王之子,應該與幫助秦始皇之父異人登上王位的華陽夫人有關。華陽夫人是楚國貴族,是秦孝文王嬴柱的王后,在她幫助下,作為棄子的秦異人才能登上王位。秦始皇時代,可能延續這層關係,繼續重用楚國貴族。

由此,可以大概歸納一下昌平君其人:楚國國君之子,有崇高聲望,有叛變動機,且在秦國為相多年,非常熟悉秦國。楚國面對滅國危機,昌平君被調到楚國舊都郢陳。當李信率軍20萬滅楚時,昌平君突然叛亂,打亂秦軍佈置,從而大敗李信。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內地著名歷史學家田餘慶結合史料與考古發現分析指出,李信與蒙恬大敗楚軍,準備一舉滅楚時,身在郢陳的昌平君突然聯合楚國殘餘力量起兵反秦,切斷李信大軍後路,使秦軍前後受敵,於是李信軍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師反攻郢陳等地,結果被楚軍前後夾擊,「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敗而歸。

李信戰敗,肯定存在指揮能力問題,但也的確存在不可預料的客觀原因—昌平君突然叛亂,秦始皇知道戰敗責任並非全在李信,所以才沒有徹底廢掉李信。

不過,令人不解的是,作為曾經領兵二十萬滅楚的李信,到底有何結局,史書上竟然一字未提,關於李信的最後一句記載是《白起王翦列傳》中的「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李信的結局如何大家也不清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李信沒有造反,因為李信後代李廣等人還平安地住在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