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遠程醫療成新常態。

新冠肺炎疫情下,不少病人擔心外出求醫會染疫,遠程醫療始成新常態。事實上,早於公立醫院試行「雲端診所」系統,市面上已有數個視像醫療平台,協助長期病患作線上覆診。但醫療科技業界直言,在現存局限下,遠程醫療難以應用於內臟、關節等檢查,加上未有統一標準,很多醫生擔心視像診症易有差池而卻步。有醫生組織表示,正與醫委會商議遠程醫療指引的執行細節,並盡快研發入門程式,釋除業界疑慮。技術層面方面,資訊科技業界則認為,須提升視像診症的資料安全,進一步保障病人私隱。 

自今年2月,中大醫院旗下的中大醫務中心推行遠程醫療,為病患者安排電話或視像通話覆診。CUHK Medical Centre FB圖

自今年2月,中大醫院旗下的中大醫務中心推行遠程醫療,為病患者安排電話或視像通話覆診。CUHK Medical Centre FB圖

在海外國家甚至內地,視像診症並非新鮮事,本港遠程醫療發展卻遲遲未起步,直至在疫情期間才崛起。自今年2月,中大醫院旗下的中大醫務中心推行遠程醫療,為病患者安排電話或視像通話覆診,同時醫管局也建立「雲端診所系統」,並於4月在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試行,讓醫生與舊症病人進行視像會診,減低病人往返醫院的感染風險。

事實上,市面早已出現多個視像醫療平台,今年1月Doctor Now正式推出視像診症服務,至今已有約30名醫生支援其服務,其聯合創辦人黃卓軒稱,目前視像診症主要用於覆診,當中七成用戶為長期病患者,同時提供頭痛、傷風感冒等首次諮詢,「一些輕微的皮膚病,都適合作視診。」

網上睇醫生興起。

網上睇醫生興起。

國際醫療資訊協會主席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指,遠程醫療已於澳洲、英國及美國部分地區推行,台灣亦於兩年前發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容許居於偏遠地區、患有慢性病及需長期護理等有特殊、緊急情況的病患合法使用此服務,長遠又可加入人工智能、護士及醫生初步診斷分流的服務,「若不用拆線、處理傷口或抽血等實體護理的患者,當中至少一兩成可改為視像會診。」

台灣的醫院近月求診數字因疫症下跌三成,但醫療需求仍在。今年初李友專在台通過當地的線上諮詢服務「皮膚好朋友」,除了為台灣人,也為來自香港、新加坡及印尼等地的海外華人看診,他相信照顧跨地域病患的做法同樣值得香港參考,「在內地退休的港人,可能都想繼續見香港醫生。」惟他指,遠程醫療服務至今未在台灣普及,源於健保只承保特殊個案,而且醫生不能遙距處方藥物,影響診療過程。

疫情無疑加快本港遠程醫療的發展,但前醫學會會長何仲平坦言,現時遠程醫療有一定局限,不適用於心臟、摸肚等身體檢查,「視像無可能取代身體檢查,所以醫生要有病人的病歷紀錄,才可做到遠程醫療。」

醫管局建立「雲端診所系統」,4月在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試行,讓醫生與舊症病人進行視像會診。資料圖片

醫管局建立「雲端診所系統」,4月在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試行,讓醫生與舊症病人進行視像會診。資料圖片

去年12月,醫務委員會就遠程醫療發出醫生道德規範指引,但因未有列明遠程醫療可用於何種疾病,從事醫療科技的開源科技發展負責人高先生知悉,不少私家醫生認為使用遠程醫療會有風險,擔心因而誤診的話或會被釘牌,「現時遠程醫療技術未有統一標準,醫生使用鏡頭遙距問診時,病人面色在顯示屏上可能出現偏差,不及即場用肉眼觀察。」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則稱,不少醫生與相熟病人,過往都會以電話私下聯絡,遠程醫療只是放大至機構層面,故大部分醫生對此並不陌生。惟因視像診症有別於傳統面診,他表示,較多醫生關注收費及保險索償問題,「所以醫生每次用視像前,都要向病人解釋清楚,以增加(資訊)透明度。」

遠程醫療對社會仍是新鮮事物,李友專坦言,台灣亦有聲音質疑醫生未必有看診而騙取健保費,但監管當局可抽查視像錄影紀錄,不必擔心有造假問題。他續稱,為使服務得以普及,醫學界須為遙距醫療所適用的專科及醫生職權作定義,以便穩定長遠發展計畫。

因醫學界對視像診症操作存疑,香港醫學會早前也組成遠程醫療服務探討小組,何仲平稱,現有指引未有明確列明執行細節,故需與醫委會再作商討,「例如可使用哪些軟件作視像診症、醫生進行視像醫療前的免責聲明,甚至是病人如何取藥、送藥安排等,這些都要再討論。」馮康認同,現時病人經醫生視像診症後,須簽署同意書予家屬到診所取藥,故長遠亦需考慮藥物運送安排,以完善遠程醫療。

醫管局也建立「雲端診所系統」。資料圖片

醫管局也建立「雲端診所系統」。資料圖片

隨着本港5G服務開通,香港創科發展協會主席陳迪源指出,5G提供高速率、低時延,遠程醫療的視像傳輸及連線質素變得更穩定,但有別於醫院配套,長期病患者在家中使用的手機或電腦鏡頭未必夠清晰,加上其使用血壓計、血糖機等設備,不一定可連接物聯網,故醫生與病人雙方都提升裝置設備,才有助遠程醫療應用。

病人私隱方面,陳迪源認為,現階段需讓醫生及病人雙方,了解視像診症時有何等人出席、視像內容有否被錄音及存檔,日後亦須加強資訊保安。研究視像診症多年的司徒昌亦稱,目前大部分本地視像診症,依靠視像會議軟件或社交媒體,其資訊保安程度未必可靠,「我們應該參考外國做法,加強資訊保安,確保病人健康紀錄得到保障。」